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一提到刺客,大家可能想到冷血殺手,專門以殺人為目的的特殊群體,他們冷血無情,身手敏捷,神出鬼沒,讓人防不勝防。

不過這些基本上都是受武俠小說的影響,其實真實的刺客,尤其先秦時期的刺客並不是這樣的,他們有血有肉,俠義心腸,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欽佩和敬重。

所以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沒有忘記這些特殊的群體,專門把著名的五位刺客合為一傳,是為“春秋戰國五大刺客”。

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史記》刺客列傳

一、有勇有謀的曹沫

春秋時期,魯莊公與齊桓公在柯地進行會盟,當時齊強魯弱,齊國多次擊敗魯國,佔領大片領土,魯國被迫割地求和,與齊國會盟,防止齊國繼續侵佔魯國領土。

當齊桓公得意洋洋地與魯莊公在高壇上結完盟時,一個身影突然閃了過來,用匕首抵住了齊桓公,齊桓公措手不及,無法躲閃,而身邊的人都不敢妄動。

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曹沫劫盟

這個人就是曹沫——勇武有力,深受魯莊公賞識,曾被齊國多次擊敗的敗軍之將。此時的曹沫,由昔日的將軍演變為一個刺客。

齊桓公冷靜下來,問他要幹什麼,曹沫回答道:“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令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簡言之,就是齊國侵佔魯國土地,太過分了,魯國城牆倒塌就會壓到齊國境內了,您要考慮這件事了。

齊桓公標榜“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在給其他諸侯國樹立準則的時候,自己卻不斷欺凌魯國,侵佔魯國土地,這種自相矛盾被曹沫一眼看穿,他挾持齊桓公,並沒有講什麼大道理或直接威脅齊桓公歸還魯國土地,而是把齊國欺凌魯國的事實擺在桌面上,讓齊桓公認識到自己的做法與自己的主張的矛盾。

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齊桓公雄心勃勃

齊桓公迫於無奈,只得答應歸還魯國土地,於是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壇去,和群臣一起北面而立,言行舉止一如往常,彷彿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

曹沫此次挾持齊桓公並非莽撞之舉,他深知齊桓公的野心是成為霸主,成為霸主就要講仁義,守信用。在那個樸素的貴族時代,如果沒有了仁義信用,就失去了立足之本。

這次他通過挾持的手段逼迫齊桓公就範,答應歸還侵佔的魯國土地,如果齊桓公信守諾言,則魯國可以收回土地,做到武力做不到的事情;如果齊桓公反悔不守信用,則定然會失去威信於天下,讓諸侯看清其真實面目,導致離心離德,再也無人響應他的號召,從而動搖其霸主地位,自己死不足惜,但對於魯國來講是非常有利的。

總之,這是一樁不賠錢的買賣,曹沫此次表現可謂有勇有謀,尤其他走下高壇後彷彿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那種心境無人能及,也沒人看得透。

全身而退,沒有流血發生,是刺客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所以司馬遷把曹沫放在《刺客列傳》第一位,顯示出司馬遷對曹沫的推崇,也是對那個樸素的、崇尚仁義道德的時代風尚的嚮往。

二、敢於赴難的專諸

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宴請吳王僚,吳王僚派出衛隊,從皇宮一直排到公子光家裡,門庭臺階都站滿吳王親隨,他們手持長矛,戒備森嚴。

吳王僚有恃無恐,放心大膽享用盛宴,宴會正酣,公子光謊稱腳有疾病退出宴席跑入地下室,這時一位廚師呈上烤魚,放到吳王僚跟前,吳王僚沒有在意,廚師趁機掰開魚身,取出魚腸劍,刺入吳王僚胸膛,吳王僚倒在了血泊中。

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專諸刺王僚

這位廚師就是專諸。專諸是吳國堂邑人,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時,知道公子光有異志,也知道專諸的本領,就把專諸介紹給了公子光。

這次刺殺行動蓄謀已久,專諸為了能夠接近吳王僚甚至跑到太湖邊學了三年烤魚,儼然變成了一個廚師。

由於刺殺事發突然,吳王衛士還沒反應過來,吳王僚就倒下了,衛士們一擁而上殺死專諸,公子光放出埋伏好的士兵,把衛士一網打盡。

吳王僚死後,公子光繼承王位,是為吳王闔閭。吳王闔閭拜專諸之子為卿,實現了對專諸的諾言。

專諸本是市井小民,勇武有力,凶神惡煞,《吳越春秋》記載他“碓顙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戾於從難”,但是他卻是個“妻管嚴”,他在外面與人決鬥,發起怒來猶如雷霆萬鈞,勢不可擋,但是他的妻子一聲召喚,他立刻返回家裡。

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魚腸劍

夫屈一人之下,必伸萬人之上”,專諸一生只畏懼一人,那就是他的妻子,除此之外無所畏懼,所以他能夠有勇氣在眾多甲士面前刺殺吳王僚。

懼內是“有情”,報恩則是“有義”。公子光優待專諸超過常人,所以專諸對他非常感激,知遇之恩,以身相報。專諸知道這次行刺自己定然不會倖免,但是他毅然決然地去行刺,這就是孟子所提倡的“捨身取義”。

有情有義,壯哉壯哉!

三、至死不渝的豫讓

時代到了春秋末期,晉國大夫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瓜分智氏土地,趙襄子甚至把智伯的頭骨做成酒器。

趙襄子有一次去上廁所,心突然一悸動,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於是命人把修整廁所的人全部拿下審問,結果發現了袖裡藏刀的豫讓。

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豫讓行刺趙襄子

豫讓是智伯的家臣,由於受到智伯的優待,所以他偽裝成刑徒,進入趙宮修整廁所,藉機行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

豫讓圖謀行刺敗露後也不狡辯,直言要為智伯報仇,趙襄子認為豫讓是一位義士,就把他放了。但豫讓並沒有善罷甘休,出去後他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搞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沿街乞討,就連妻子都認不出來。

後來趙襄子外出,豫讓提前藏在其必需經過的橋的底下,趙襄子的馬走到橋上時突然受到驚嚇,趙襄子本能的講出一定是豫讓導致,結果藏在橋底的豫讓又被趙襄子捉到。

豫讓知道這次必死無疑,但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死不瞑目,於是求得趙襄子的衣服,斬衣三躍,自刎而死。

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豫讓行刺趙襄子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是豫讓至死不渝的人生追求,顯示出了春秋時期士人的俠客風骨。豫讓雖然不是優秀的刺客,但是他能為了達成目的不惜一切代價,忍受常人忍受不了的痛苦,以自己的行動演繹出了一段“悲壯美學”。

作為一個士人,他不會違背良心,通過委身趙襄子而藉機殺之,因為這樣就喪失了自己人生信條:人臣不懷二心。

在那個時代,士人的精神追求至高無上,遠比生命重要,所以豫讓能夠拋棄妻子,捨棄自己的身軀、大好前程,只為了一件事:報恩。在別人看來,這需要極大的勇氣,但對他來講簡直微不足道,這就是純樸的士人精神和風範。

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豫讓畫像

四、忠孝剛烈的聶政

戰國初期,韓都陽翟。韓國相國俠累坐在朝堂上,門外立著眾多手執兵器的衛士,場面看似安若泰山,其實死神已至:一個身影突然穿入庭內,以一道白虹貫日的氣勢,將俠累擊殺。

衛士們措手不及,等回過神來早已為時已晚,於是蜂擁而上,與這名刺客進行了激烈的格鬥。刺客連殺數人,但寡不敵眾,他自知難以全身而退,於是毀面、挖眼、剖腹自殺而亡。

這名刺客就是聶政——一個劍術高超的俠客。

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另一版本講聶政刺殺的是韓王

聶政本是韓國軹地人,早年因為為民除害而殺人,與母親及姊聶荌一起逃亡齊國,以屠宰為業。

中國歷史上屠宰行業出過許多猛士,如同處“春秋戰國五大刺客”的專諸和聶政、信陵君竊符救趙時擊殺晉鄙的朱亥、西漢開國功臣樊噲以及三國時期名將張飛等。

這是一個相對血腥的行業,所以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基本上都比較兇狠,不知膽怯,勇猛無敵,視死如歸。而這樣的人更容易成就大事。

韓國大夫嚴遂與韓相俠累結怨,嚴遂害怕被算計,就逃出韓國,奔走列國,希望找一個能夠除掉俠累的人,後來他就找到了聶政。嚴遂待聶政甚厚,並送上黃金百鎰孝敬聶政母親,但聶政以老母健在,不能捨身效命,拒絕了嚴遂的恩賜,後來就不了了之。

聶政母親去世後,聶政深感嚴遂以知己待己,就找到身在濮陽的嚴遂,報答其知遇之恩。

俠累是韓國貴族,家族興旺,防護嚴密,但聶政拒絕找幫手,他辭別嚴遂,獨自一人來到韓國都城陽翟,於是就有了剛才的一幕。

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白虹貫日

聶政完成了使命,通過自殘弄得自己面目全非,故而無人知道他是誰、受誰指派,韓王命人把聶政曝屍大街,並懸賞辨認。聶政的姐姐聶荌知道這件事後,推測是弟弟聶政,過去辨認,果然是自己的弟弟,於是高喊三聲“天哪”,哀傷過度而死。

弟弟通過自殘保全親人,而姐姐不懼被誅而不想弟弟的名聲埋沒,姐弟同義,令人惋惜和欽佩!

身為知己者用”,雖然聶政還沒有上升到大是大非的層面,他也只是韓國貴族內鬥的犧牲品,但是他的知恩圖報、不連累親人的做法,體現了俠客的風範,值得肯定!而且他身手敏捷,劍術一流,備受後世推崇。

五、去而不復的荊軻

戰國末年,秦王嬴政發動統一戰爭,相繼攻滅東方六國。這次兼併戰爭總體上比較順利,秦軍英勇無敵,勢不可擋。不過這之間卻發生了一次小插曲,即著名的“荊軻刺秦王”。

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荊軻刺秦王

這個事件我們耳熟能詳,荊軻因為這次行刺而天下聞名,無數的人為他的功虧一簣而感到惋惜。只不過天下一統已是大勢所歸,秦王嬴政能夠統一天下也是站在歷代先王的肩膀上完成的,即使荊軻成功殺死秦王嬴政,還會有另一個秦王完成統一任務。

如果春秋時期是禮崩樂壞,則戰國時期就是互相吞併,尤其秦國對東方六國;春秋時期講究仁義道德,戰國時期則是赤裸裸的爾虞我詐,毫無契約精神可談。

戰國時期秦國功利主義已經取代仁義道德,所以這個時候再講什麼約契已經是對牛彈琴了,所以荊軻的“必得約契以報太子”十分荒唐,不但不能達成目的,而且還會加速燕國的滅亡。這也是荊軻一開始沒有狠心下手最終功虧一簣的原因。

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燕太子丹(劇照)

不過這怪不得荊軻,燕太子丹沒有認清天下局勢和時代背景,所以目光短淺,寄希望於通過劫持要挾秦王吐出六國土地,顯得多麼的愚蠢!所以從荊軻出發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此次行刺會以悲劇收場!

“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

時代不同,同樣的事情,結果也會不同,如果把曹沫和齊桓公放到戰國晚期,曹沫的命運也會和荊軻一樣。認清形勢,隨機應變,而不是一味的模仿,這才是優秀的刺客!

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荊軻行刺秦王(劇照)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生死置之度外、慷慨赴難的英雄氣概、接近秦王前的隨機應變,還是值得讚揚的!

總結

五位刺客被後世稱為“春秋戰國五大刺客”,除了曹沫最終全身而退之外,其餘四位都死於非命,用生命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悲壯誓言,令人欽佩。所以不管他們有沒有取得成功,他們都是壯士、英雄,都是俠客精神的踐行者,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士人氣質。

司馬遷為何給刺客立傳?因為他們並非冷血無情

刺客無名,原型為荊軻

當然,春秋戰國時期還有許多優秀的刺客,如著名的刺客要離等,有的甚至沒有留下名字,但他們的事蹟並沒有湮沒,而是永遠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