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帶我飛

列子,帶我飛

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遊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神仙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嗜慾深者天機淺。

01

有一次在飛機上,漫長旅途中隨手翻了一下航空雜誌,隱約記得好像是《雲端》,其中有一篇文章寫得很有深度,題材是尋訪終南山的隱士。在兩三個小時的時間裡,我反覆看了幾遍,越發的喜歡。可惜沒記住是第幾期,又不能攜書私逃。

關於終南隱士的題材,比爾波特寫過一本《空谷幽蘭》,對現代終南山隱者的生活現狀做了詳盡的田園調查報告。“他們與時代脫節,卻並不與季節脫節;他們棄平原之塵埃而取高山之煙霞;他們歷史悠久,而又默默無聞——他們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社會中最受尊敬的人。”

隱者,不只是不食人間煙火,飄飄然若羽化而登仙的近神仙氣質的人物,他們自然散淡。用現代白話術語講就是極簡主義,物質上極簡,卻能常與天地精神共往來。大道無言,在終南山上結廬而居,餐風飲露,與世隔絕以參禪悟道者,古往今來都不乏其人。這些隱士們一致認為依靠人體自身一定方式的修為,可以長生不死,具有神通,這種認識逐漸發展成為神仙之說。同時,古代社會人類爭鬥和戰爭不斷,有些人為逃避戰亂,便遁跡山林,成為隱士。這些隱士,往往以追求合乎自然、長生不死為宗旨。

古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以飛的神仙,史載軒轅黃帝“且戰且學仙”,“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後修道成功,於鼎湖白日乘龍昇天。而軒轅黃帝的師父廣成子,修身千二百年而形體不衰。

列子,帶我飛

今天就跟大家說一說中國本土的神仙方術,講講神仙們的那些事。有個朋友說,你可以寫篇文章,就叫《列子,帶我飛》。

我想了想,老子雖然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卻從來沒有文字記載他能飛,他西出山海關,騎青牛而去,渺渺茫茫不知所終,到底是得道成仙白日飛昇了,還是去了別的國家,究竟無人目睹,成了歷史懸案。

那麼神仙列子會飛的故事是從哪裡開始的呢?

莊子曾在《逍遙遊》中說:“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從此,列子可以"御風而行"的故事就開始家喻戶曉了。

列子的生平介紹,360百科搜索如下:

列子,又名列禦寇。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 。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莊。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是介於老子和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

傳說列子修道九年之後,就能御風而行。《述異記》中說:“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遊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能御風而行神遊八荒的列子,就成了中國神仙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

列子,帶我飛

為老子注道德經的河上公也是神仙般的人物。傳說,漢文帝好老子言,常誦讀之,於文有數句未通,聞河上公注道德經頗有建樹,欲問道,起初是派人去拜訪,後來聞河上公所言“道尊德貴”,便親自前往。去了以後還是心有不甘,認為自己好歹也是堂堂天子,見一個草民還需要親自出馬,還沒面子了。於是就對河上公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城中有四大,王居其一。子雖有道,尤朕民也……”先甩《詩經》,又甩老子之言,表明自己身份尊貴,對方就算深諳黃老之術,到底不過是自己的臣民而已,怎麼能如此傲慢呢?言辭頗有不滿。

河上公聽罷,就拍著手坐著慢慢騰空而起,離地有好幾丈高,低頭看著仰視他的漢文帝說:“我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中間又不牽累人世的事,怎麼能算你的臣民呢?”

這個段落很精彩,你說你是皇帝,說你尊貴,那麼我飛到半空中,飛到外太空,你還認為我在你的轄區內,受你統治嗎?漢文帝見狀非常驚訝,原來這位河上丈人居然是個神仙!於是馬上下了車向河上公跪拜謝罪:“我實在是無德無才,勉強繼承了帝業當了皇帝,能力太小而責任大,常常擔心不能勝任。雖然身在皇位日理萬機,但心中更敬仰的是道術,由於自己無知矇昧,對道學的精義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唯望道君您對我多多指點教化。”河上公見其誠懇,也不吝賜教,傾囊相授。最後漢文帝吸取了道家無為而治的精髓,開啟了文景之治。

02

列子和河上公這種神仙爺爺,也許是天生自帶神仙氣質。但是大多數人並非天生就是神仙,都需要通過修行,才能得道。那麼得道悟道之人是一種什麼狀態呢?

溈山靈佑禪師曾把悟道的人稱為“無事人”:“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行。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譬如秋水澄澈,清淨無為,澹濘無礙,喚他做道人,亦名無事之人。”

列子,帶我飛

《夢溪筆談》裡有一個故事,形容農耕文明時代的一位得道之人。傳聞他約二十年未曾現身於人前,後有人機緣巧合恰好見到他,詢問緣由。他說十五年前就不太喜歡人群和熱鬧之地,後買田置地,因不喜與鄉民爭利,遂一切交由兒子打理,日漸閉門不出。之前還看看《淨心經》及其點評,後來連書也不看了,漸漸忘卻了世間的喧囂與爭論。但看他言詞簡約,容止安定,宛如已得道之人。

當然,這麼多人求仙問道,也有不成功的。比如魏晉時期的嵇康,山濤評價他:“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意思是他帥得驚天動地。這位顏值很高的嵇康,師黃老,尚玄學,精於笛,妙於琴,善音律,好仙神。有一年他遊天台,訪太公故地,見安期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猶存,機緣不巧,沒有能夠承襲神仙方術。

嵇康性絕巧而好鍛,常在村東頭某棵樹下打鐵,據說他打鐵,是為了獲得五石散。五石散是古代神仙服食範疇中的一種,“五石”配方各不相同,但其藥性皆燥熱繪烈,服後使人全身發熱,併產生一種迷惑人心的短期效應,實際上是一種慢性中毒。傳說何晏耽聲好色,服了五石散後,頓覺神明開朗,體力增強。在他的帶動下,五石散廣為流傳。然而,許多長期服食者都因中毒而喪命。可見,世人都曉神仙好,神仙方術卻並不一定那麼好修煉。發展到需要服用金石外丹的地步,求仙問道的都是拿性命在做小白鼠。

嵇康生性孤傲,某日在樹下打鐵,得罪鍾會與司馬昭,終惹來殺身之禍,託孤于山濤。既不能白日飛昇,又不能獨善其身,只做了亂世之中的悲劇男主角。只可惜一代顏值擔當,又善音律,談得一手千古絕唱《廣陵散》響噹噹的偶像人物嵇康,就這麼被生生迫害了。

03

中國本土神仙方術最公平的一點是,無論名人還是凡人,無論滿腹經綸的才子,還是目不識丁的庶民百姓,都有可能通過修行羽化登仙。

在我們大金蘭,兩百多年前就有一位真人成了神仙。此人姓顏,名殿安。少時家貧,父母早亡,一直跟著哥哥嫂嫂生活。沒有上過學,常年在石荷嶺的青山上放牛。天長日久,吸收了許多日月精華,漸漸地開始懂得仰觀天象。

那時還是農耕時代,農人們靠天吃飯,農忙時曬穀子都需要看天氣。某一日日頭毒辣,殿安真人對前來送飯的嫂子說:“你今天不要曬穀子,等會有大雨。”果然前一刻穀子還在地上曬得蹦跳,後一刻便傾盆大雨,防不勝防。

不僅能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後來甚至能夠餐風食氣。某一天,他嫂子給他送飯,他說:“我已經吃過了,這裡還有一碗,要不你也吃一下?很香!”他嫂子定睛一看,碗裡裝的哪裡是飯,分明是石頭!如是又過了一些時日,他在石荷嶺山頂上的兩塊渾然天成的大石頭的山洞裡白日飛昇了。後人為了紀念他,修了一座廟。香火綿延了幾百年,據說是有求必應。

我曾跟隨一位故人去鳳凰嶺的山腳下買蜂蜜。賣蜂蜜的老太太年過七旬,身手矯健,神清氣爽,她養一園子的蜜蜂,來了客人就去後院採摘香椿葉子炒雞蛋,滿臉堆笑,面色紅潤,遠遠望去就像一朵蓮花,全然不像是年過七旬的老太太。

《莊子·逍遙遊》裡記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像姑射仙女一樣不食五穀,遊乎四海之外,像列子一樣御風而行神遊八荒,是作為人類的我,被拘束在肉身中不得自由的我,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莊子也說了,食慾深者天機淺。看來我要少吃一點,縱不能白日飛昇羽化登仙,走起路來也能輕盈一點。

列子,帶我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