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我们的改变一定就是改变自己吗?


「心理」我们的改变一定就是改变自己吗?


在【美】杰弗里.科特勒的《改变心理学》一书中,有提到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游客在游乐园跟工作人员说自己好幸运,能看到一头狮子一直坐在一块石头上,他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样把狮子训练得这么有耐心的。工作人员笑了起来,实际上他们没有训练狮子做任何事情,而是控制石头的温度,让它冬暖夏凉,“不用训练狮子,也不用把它绑在石头上,也不用祈祷它喜欢这里的风景。只要让这块石头变成一个它想坐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我们喜欢待着的地方。——“如果感受和体验到满足和愉快,改变就不再是一次审判、一个烦恼或者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是呀,通常我们想要改变,往往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或者习惯不满意,所以想要改变。于是我们就刻意或者强迫自己去“改变”惯有了的行为或者习惯,试图让自己成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新的自己。

可是,改变好像总是太难。往往坚持了几天,就受不了辛苦,或者因为看不到效果,于是放弃,或者绝望,重新回到那习惯了的行为和习惯,因为那样或许让自己觉得更舒服,也因此可以为自己的“失败”找到一个充分的理由:不是我不想改变,而是改变没有什么效果;(或者)我真的很想改变,可是改变真的太难了。

杰弗里认为阻碍我们改变的因素有着很多:个人素质,看法,选择,态度,信仰......等等。

在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一书中,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实际上从根本上来说,不想走出自己心理的舒适区,是阻碍改变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我们常常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脾气暴躁、拖延、迟钝、粗心、懒惰、悲观......

我们也常常知道自己希望改变,也急于想要改变。

于是我们就会强制性地去做一些改变的事情:学习、运动、刻意平和、压抑性格,让行动的速度快一点、努力学得细心一点......

可是我们却又常常发现,在我们这么努力了一小段时间之后,沮丧地发现:并没有我们自己以为的效果,我们还是那么的脾气暴躁,喜欢懒惰,喜欢拖延......

我们当然就会质疑改变的力量,我们的潜意识迫切地想要回到熟悉的心理舒适区去,于是我们就会找出各种理由来告诉自己:我就是这个样子了,没办法改变了;我已经努力了;我做不到了,就这样吧......

前面的故事里,狮子不会自愿更不会乐意被人固定或者驱赶着去坐在石头上,哪怕它被迫去做,也不可能一直愿意坐在那里。习惯不会因为被迫而长久坚持,只有心甘情愿的享受才会让一个习惯得以长久坚持。

从狮子的改变看来,它实际并没有改变自己,可是它又确实改变了自己——它为了享受石头上的暖意和凉意,心甘情愿地改变了自己。

反过来观察我们自己的改变历程,我们是不是发现了自己能够改变成功的因素,和改变不了的因素?

能够改变的因素,除了发自内心强烈的愿望,和我们毅力的坚持,还有就是我们确实在改变的过程里收获到了让我们甘之如饴的快乐或者享受。正如《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书里所说,“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而新经验带给我们的愉悦和舒适就会让我们心甘情愿地远远抛开旧经验。

比如很多人都在健身跑步,可是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并不是很多,那么促使那些能够坚持下来的人的因素有哪些?也许是需要健康的身体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也许是为了更好的形体让自己更加自信,也许是享受那种奔跑的力量感和汗水宣泄的畅快感受......

还比如减肥,基本上每个女生都会嚷嚷着减肥,看着别人减肥成功了,羡慕嫉妒,于是也开始瘦身,然而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人很容易放弃,那些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人,是什么让她们能够“吃苦”?一定是有着足够坚定的目标——必须减肥!咬牙坚持下来的后面,一定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目的或者无比坚定的决心。

不想改变,或者轻易就放弃改变,一定是因为我们还依赖着心理舒适区,我们还没有被逼到不改变就怎样的那个角落。

那么,我们的改变一定就是改变自己吗?

我们那么急忙的想要改变自己,迅疾地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然后又轻易地放弃改变,就好像自己跟自己匆忙地宣告了一场战争,然后迫切地投入了战斗,最后在抵抗的面前感到受挫和艰难,从而撤退。

固有的自我和想要改变的自我在刚开始一定是对立的,只有当我们觉得固有的自我在享受着克服的过程和收获“攀登”的喜悦时,才会更加有激情地坚持下去,直到一种新的习惯和行为完全取代了原有的行为和习惯。

而这,才是真正的改变!

所以,我们的改变,改变的是自己,但又不一定就是改变自己,关键是看自己对于改变所采取的行为和态度是怎样的。享受改变的过程,才能真正改变。

比如,不爱看书的人,想要变成爱看书的人,那么我们所要尝试去努力的改变习惯或许可以这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本书籍,放在明显的地方,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里花十分钟的时间看一两页。(通常,我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更容易坚持下去,而每天抽取十分钟的时间,不会产生强迫的压力)

只要自己对书的内容感兴趣,那么在开始带着强迫性的固定时间里,也能轻松地度过这十分钟的限定。日复一日,书带给人的充实感和愉悦感会让人慢慢地把这样的行为形成习惯。

健身跑步,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总是不断的提醒自己“我必须跑步,我必须健身,否则我就会失去工作、会生病,我就会变成我不能接受的臃肿难看”,那么我们就会感到有威胁感,而有时候威胁感在改变开始的时候能让自己克服惰性,坚持去行动。而当跑到一定时间,惰性开始占据上风的时候,就要放弃这样的威胁,从外在的一些“诱惑”来让自己坚持下去:比如观察到自己坚持运动了以后变得精神的面貌和体型;因为运动而变得放松和愉悦的身心;还有运动的过程里那种专注和释放烦恼的成就感。

用一个新的习惯,取代一个旧的习惯,我们改变的不是自己,是形成一个新的自己。这才应该是真正的自我改变能够坚持并且得以成功的关键!

「心理」我们的改变一定就是改变自己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