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生包丽去世:精神控制,究竟有多可怕?

文|月月

01

精神控制,究竟有多可怕?

还记得那个被PUA毁掉的北大女生吗?

就在4月11日,她静静地走了。

北大女生包丽去世:精神控制,究竟有多可怕?

12月12日,南方周末发布的一篇文章:《“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

文章里列举了包丽和男友牟某翰的聊天记录等大量证据,证明包丽的恶魔男友对她长期实行精神控制和虐待。

牟某翰先是抓住了包丽非处女的“漏洞”,肆意指责、打压包丽,让她觉得自己做错了,配不上自己。

接着,牟某翰又利用包丽的愧疚和自卑,要求包丽对他进行补偿。比如,要包丽给他钱,在自己身上纹上“牟林翰的狗”、叫他主人,甚至要为他怀孕、打胎、做绝育手术。

北大女生包丽去世:精神控制,究竟有多可怕?

最后,牟某翰要求拍一组包丽的裸照来当做惩罚,并威胁她,如果她忤逆自己的要求,他就把裸照发到网上。这等于抓住了包丽的致命要害,让她没有任何转身的余地。

北大女生包丽去世:精神控制,究竟有多可怕?

于是,被堵住最后一条退路的包丽,最终只能选择用自杀,获得最后的解脱。

看着这些,你还觉得这只是单纯的“处女情结”吗?

不是的,牟某翰的言语、要求,都是一种驯服的方式,一点点打压她,给她洗脑,摧毁她的认知,最终实现对她的精神控制。

懂得精神控制的不单单是牟某翰一个人,最近因为性侵养女而被公众关注的鲍毓明。也同样深谙精神控制法。

鲍毓明故技重施,也是贬低李星星的自尊。在他的眼中,李星星什么都是错的。李星星受不了虐待自杀被救活,鲍毓明还冷冰冰地嘲讽她:“看你蠢的,连自己都杀不了”。

北大女生包丽去世:精神控制,究竟有多可怕?

他贬低、解构了李星星的一切,李星星从前向往的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被鲍毓明说的一无是处。然后,他又在李星星坍塌的信仰中,建立自己的权威。告诉李星星:我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只有我才是真正爱你的。

万幸的是,李星星还没有被完全地控制,选择了呼救;而包丽,则在绝望与痛苦中,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02

擦亮慧眼,远离控制型男人

包丽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个能考上北大的女孩,怎么会傻到被男友控制?也有人说,为什么包丽不离开牟某翰,觉得不对劲就赶紧离开啊!

其实,在交往之初,包丽还是很清醒的。当牟某翰质疑她不是处女时,她还直言道:“我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初夜,是我的将来。”

当牟某翰企图对她精神控制时,包丽也曾质问他:“你真的觉得你的感情是爱吗?你只不过是把我当成了满足你私欲的工具,你可以抛掉你的私欲来爱我吗?”

可见,包丽其实也是一个三观正的女孩子,只能说,牟某的段位太高明,她一次次想逃离,却一次次只能妥协。

悲剧已经发生,再怎么惋惜,也只是枉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包丽事件中汲取教训,教育女儿擦亮双眼,学会远离控制型的男人,不让她们变成下一个包丽。

其实,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就曾写过一本关于精神控制的书,名叫《依恋》。在书中,苏珊博士为我们介绍了识别控制型男人的四大特征:

控制型男人的第一个特征,是两幅面孔。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那部经典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中的男主角安嘉和就是一个阴晴不定、两幅面孔的人。如果妻子小南顺从他,让他高兴,安嘉和就会对她言听计从,做一个24孝的好老公;但如果他心情不好,或者小南的意见和他不同,他又会对她棍棒相向。

北大女生包丽去世:精神控制,究竟有多可怕?

正是因为控制型男人有双面人的特点,才让人那么离不开。当我们想狠心离开他时,我们就会想:他也不是总对我这么差,他也有对我很好的时候啊!在这种自欺欺人中,我们只会越陷越深。

控制型男人的第二个特征,是没有担当。

控制型男人特别擅长推卸责任,在他们看来,只要生活出了任何差错,问题一定出在女人的身上。比如,牟某翰就经常向包丽洗脑:“我这么苦,都是因为你不是处女害的!”

包丽出事之后,牟某翰和包丽的妈妈在医院碰面。牟某翰不仅没有安慰,还大力地抓住包丽妈妈摇晃,声称“你的女儿是个骗子”,“你的女儿不自爱”,“我就是传统的山东男人”!

直到包丽过世,牟某翰也没有联系过包丽妈妈,更没有道歉,甩锅能力堪称一绝。

控制型男人的第三个特征:是完美主义。

如果一个男人把你当成一个完美的女神,那你一定要提高警惕,因为在他心里,你已经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没有瑕疵的“梦中人”。而一旦你的想法、行为和他的“梦中人”不符,他们就会指责你、贬低你,对你实行精神控制。

著名作家李敖,曾把前妻胡因梦奉作完美女神。可等到他终于抱得美人归,却不懂珍惜,仅仅3个月时间就和胡因梦离婚了。

离婚的原因让人啼笑皆非,李敖说:“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有一天,我无意推开没有反锁的卫生间门,看到蹲在马桶上的她因为便秘而满脸通红,实在是太不堪了”。

你看,对于控制型男人来说,他的另一半必须是完美无瑕的。哪怕是便秘,也可以被当成是错处,小题大做。这样的行为看似是完美主义,其实是精神控制。

控制型男人的最后一个特征:是缺乏安全感。

其实,控制型男人看上去霸道、跋扈,但内心却是很脆弱的。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才变得占有欲极强。很多控制型男人都会限制另一半的社交,甚至会要求她们辞去工作,不和朋友交往,只围着他一个人转。他们害怕另一半会离开,于是要求对方牺牲自己,永远为他而活。

在牟某翰和鲍毓明两个事件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小细节,就是这两个人都喜欢叫另一半“妈妈”。因为妈妈意味着牺牲和付出,意味着无条件地满足和付出。而这一点,恰恰是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03

原生家庭,影响着孩子的人格

除了让孩子擦亮慧眼,懂得识别控制型男人之外,身为父母的我们,也要为孩子营造好的原生家庭。

因为原生家庭,就是孩子人格的温床。

在另一本心理学著作《不要控制我》中,作者埃文斯为我们介绍,控制型人格和被控制型人格都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假设有一天,你和三岁的孩子一起出去玩,孩子不小心摔倒,然后大哭起来。

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相信很多妈妈是这么做的:把孩子拉起来,问他:“就摔一下,有什么好哭的呢?”孩子回答说:“我好疼。”妈妈又不耐烦地回应道:“你皮都没擦破,怎么可能痛。你就是为了让妈妈抱你,才故意哭的!”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常见?你可能很难想象,这其实就是一场小型的精神控制。你又不是孩子,你怎么知道他痛不痛呢?很可能你觉得不痛,孩子确实觉得痛啊。如果我们一味地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被迫放弃自我的认知,来迎合我们。

如果孩子从小到达都受到这样的对待,他就会变得自我怀疑,觉得别人口中的“我”才是真正的“我”。而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被动式人格分裂”。

还有一些父母,会不断给孩子下定义。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就只能忽略自己的感受,迎合父母的定义。比如,如果你从小告诉儿子,男子汉不能伤心,必须要坚强。渐渐地,孩子就会对痛苦失去认知能力。当他觉得痛苦时,他不懂得如何倾诉,只能通过大吼大叫或者暴力行为来表达。而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主动式人格分裂”。

这两种分裂会造成什么结果呢?两种结果。一部分孩子长大后,会下意识地学习父母精神控制的那一套,这会让他们更有可能变成控制型人格。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从小习惯了否定自己,于是更轻易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最终形成了被控制人格。

可见,无论是控制型人格还是被控制型人格,都和原生家庭脱不了干系。

如果我们能多给予孩子一些尊重,少一点控制,孩子就更容易形成高自尊,那么当有人贬低她、否定她时,她或许不会轻易地接受这种定义。

如果我们能和孩子多一些交流,教会孩子如何恋爱,如何识别用心不良的男人,她们也许就不会那么容易,遇到那个摧毁她一生的人。

北大女生包丽去世:精神控制,究竟有多可怕?

如果我们给孩子多一点生命教育,告诉孩子,我们的人生很漫长,难免会遇到恶人,但无论发生什么,一定要记住生命高于一切,或许,他们就不会在绝望中走向绝路,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04

逝者安息,生者且行且珍惜

李星星是不幸的,还未成年的她,就遭遇了这样大的灾难。

但她又是幸运的,至少她还活着,至少,她凭借着自身的勇气,逃离了养父的魔爪。

而包丽,那个品学兼优、相貌出众的花样少女,却在众人的惋惜中,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无论我们怎样遗憾,包丽终究是回不来了。

我们只有希望,天下有女儿的父母,都能好好保护自己的女儿,千万不要低估人性的恶。

我们只能希望,天上没有PUA,也没有以爱之名的精神控制。包丽,能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幸福。


作者:月月,碧读好书签约作者,一个追求“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佛系妈妈。本文为“碧读好书”原创,好书像碧玉般珍贵!原创美文、好书好课、新书资讯等,伴你成长!部分图/摄图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