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借疫情操弄華航改名,島內擔憂改名會被禁飛大陸

綠營趁疫情操弄華航改名一事,連日來持續在臺灣發酵。島內輿論擔憂,如果華航真改名,將影響其未來在大陸的市場。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5日報道,國民黨“立委”當天臨時提案,稱有鑑於華航已是上市公司,更名卻屢次因政治因素被提起。由於改名涉及公司標誌、航權談判、契約修改等,必要成本支出預估至少10億元新臺幣。因執政黨不同意,提案只能撤回。不少人擔心,華航一旦改名,將失去最重要的大陸航線。資深媒體人趙少康15日稱,華航改名涉及已經和國際談妥的航權問題,且兩岸航線佔華航四成營收,大陸可能因新名稱中斷華航航權。

“臺獨”政黨“臺灣基進黨”的陳柏惟則揚言,華航因具有半官方性質,與大陸交流能免則免,若造成大陸反制斷航,“那就斷吧”。該話一出,島內網民一片譁然,有人質疑“四成營收來自兩岸航線,陳是要把華航玩死才開心?”前新北市長朱立倫15日表示,改名牽扯到政治議題,對於華航、島內都不利。甚至連支持改名的民進黨籍臺“交通部長”林佳龍也提到,華航有24%的航線是飛大陸、香港,有任何更動措施都會影響兩岸航班。相關資料顯示,華航全球航點為歐洲5個、北美5個、大陸30個,東北亞18個、東南亞16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4個。聯合新聞網一篇評論稱,“2007年兩岸還未直航,2008年兩岸開放大三通,直到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航線全停以前,兩岸航線是包括華航在內的國際航空公司金雞母”。

“華航改名”其實是被綠營常年挖出的假議題。2006年,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就曾主張華航改名為 “臺灣航空”或“福爾摩沙航空”,後因牽涉國際航權、商標等複雜問題,且華航工會估算烤漆、人力、商標等成本不菲,最後不了了之。2016年7月和2018年6月,民進黨都有人重提華航改名,最後同樣無疾而終,這已“成了綠營關門自爽的政治鬧劇”。臺灣《中國時報》15日評論稱,華航在國際飛行不是一天兩天,以向海外捐口罩被誤解是“中國”為由推動更名,撩撥統“獨”敏感神經,並不聰明,只能“以疫謀獨”激化兩岸對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