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摘掉“穷帽子” 脱贫奔小康

脱贫攻坚形成合力

  “这款‘五香味轻卤牛肉’是由芜湖三只松鼠联合我们恒盛共同打造的,在网上销售很不错。”4月13日上午,在利辛县安徽恒盛牛肉实业公司的展厅内,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论手拿一款包装精致的牛肉,向来访者介绍,“网上消费者反应良好,复购率很高”。

  2017年,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芜湖市弋江区与利辛县建立了县域结对帮扶关系,在弋江区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安徽恒盛牛肉实业公司和芜湖电商龙头企业三只松鼠成功“牵手”。

  此外,弋江区两年间共提供了20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光伏扶贫项目和16个乡镇60个村的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建设。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扶贫从来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人的事。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一批批扶贫干部带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陆续进驻各个贫困村,他们吃住在村,和贫困户打成一片。

  在省公安厅工作的刘虎2014年到利辛县永兴镇永顺村担任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队长,4年多的时间里,从一个300亩的种植园开始,带领村民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在省委政法委工作的鲁先圣在旧城镇陆暗楼村实施“精神扶贫”,让贫困户们重燃奋斗的希望;在市委办工作的马大虎帮助永兴镇永兴村建起了扶贫产业园,贫困户除了劳务收入,还能进行分红……

  着力增强造血功能

  “贫困户可以来这上班,也可以将材料领回去加工,怎么方便怎么来。”在利辛县王市镇中王社区扶贫驿站,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7年10月,王市镇中王社区扶贫驿站建站,引进了宏利电子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电子产品配件加工厂,采用“车间集中加工与农户家中分散加工”的经营模式,让贫困户能够居家就业。

  王市镇金李村的李中志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妻二人都身有残疾,行动不便,家中还有两个小孩需要照顾。在扶贫驿站的帮助下,李中志夫妻二人选择将电子配件材料领回去加工,加工完毕后又送回来,没有严格的技术障碍,上手可操作,多劳多得。目前,李中志一家年收入已超过了14000元。

  “上级帮扶得再好,自己不干也不行。”李中志表示,只有自己奋斗,才会有稳定且源源不断的收入。

  据了解,目前王市镇中王社区扶贫驿站已带动全镇500余人就业,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110人,基本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利辛县阚疃镇宋圩村扶贫养殖产业基地总计占地260亩,主要从事优质小龙虾、泥鳅、螃蟹等水产养殖和销售,附带冬瓜原生态种植等绿色产品项目。

  51岁的贫困户宋丽就在这家基地务工,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据了解,宋圩村扶贫养殖产业基地目前与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签订了长年劳务协议,生产旺季需要用工70多人,长期务工的每年工资性收入约1.2万元,短期务工也可实现5000元左右的增收。

  “摘掉这个‘穷帽子’,除了上级政策和相关单位的帮助,更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等靠要’肯定不行。”利辛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陈华说,只有增强自己的“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地实现脱贫、不返贫。

  精准发力摘掉“穷帽”

  从1992年起,贫困的“帽子”似乎便与利辛县结下了“不解之缘”,“省级贫困县”“国家级贫困县”“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全省深度贫困县”,顶着这一顶顶“贫困帽”,脱贫路上,利辛县负重前行。

  因病致贫的占25.76%;因残致贫的占21.63%;缺劳动力的占14.78%……面对这一个个难题,如何“破局”?利辛县全面压实责任,构建作战体系,坚持“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确保扶贫措施有效、到位。

  投钱——2014年以来,利辛县脱贫攻坚总投入586324.24万元,制定《利辛县2018-2020年扶贫项目库建设管理操作规程》,谋划项目8131个,其中2018年谋划项目3761个,已实施项目3721个。

  派人——抽调20多名干部建立“挂职扶贫局长+扶贫专员+扶贫专业队”三位一体工作队伍,选派23名干部担任乡镇专职扶贫副书记(副乡镇长),省、市、县、镇四级包村单位350家,实现了346个村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帮扶单位、扶贫档案员全覆盖。

  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安置2042户5755人,涉及14个乡镇34个安置点,落实后续产业扶贫和帮扶政策,做到旧房全拆除、新房全入住、产业全覆盖、信息全精准、政策全落实。

  “‘摘帽’后,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利辛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刘英介绍,他们有信心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贫困户的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的带动效应,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的脱贫长效机制,让脱贫攻坚更有成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