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囚徒困境:不要讓對手看到盡頭(二)

閱讀前請先點擊關注,麥穗閱讀與您一起共讀好書好文,本期與您一起共讀《博弈論》第四章 走出囚徒困境.

在有限重複性博弈中,最後一次往往會產生不合作,這也是年輕人將一次性博弈轉化為重複性博奔的原因。同樣,我們在上一章中提到的一個關於利用“囚徒困境”爭取低進價的例子中也涉及了這點。

我們來簡單複述一下這個例子,假設你是一家手機生產企業負責人,某一種零部件主要由甲乙兩家供貨商提供,並且這種零部件是甲乙兩家企業的主要產品。如果你想降低從兩家企業進貨的價格其中一種做法便是將兩家企業導入“囚徒困境”之中,讓他們進行價格戰,然後你坐收漁編之利。具體是這樣的:

你宣佈哪家企業將這種零件的零售價從10元降到7元,便將訂全部交給這家企業去做。這樣的話,雖然降價會導致單位利潤減少,但是訂單數量的增加會讓總的利潤比以前有所增加。

走出囚徒困境:不要讓對手看到盡頭(二)

這個時候,如果甲企業選擇不降價,乙企業便會選擇降價,對於乙企業來說這是最優策略;如果甲企業選擇降價,乙企業的最優策略依然是降價,如果不降價將什麼也得不到。同樣,甲企業也是這樣想的。於是兩家企業都選擇降價,便陷人兩人“囚徒困境”,結果正好是你想要的。

前面分析的時侯我們也說過,模型是現實的抽象,現實情況遠比模型要複雜。“囚徒困境”中每一位罪犯只有一次博弈機會,所以他們會選擇背叛;但是兩家供貨商之間的博弈並非一次性博棄。

可能在博弈最開始的時候,兩家企業面對你的出招有點不適應,看著對方降價便跟著降價。但是,這樣一段時間之後,他們作為重複性博弈的參與者,就會從背叛慢慢走向合作。因為他們會發現,自己這樣做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沒有人佔到便宜。等到他們意識到問題,從背叛走向合作的時候,你的策略便失敗了。

若是雙方達成了價格同盟,局勢將對你不利在上面分析之後我們給出了兩個建議,一是定下最後的期限,二是簽訂長期供貨協議。定下最後期限,比如:月底之前必須做出降價與否的決定。這樣就能把重複性博弈定性為有限重複博弈。因為我們日經知道,有限重複博弈中雙方還是會選擇互相背叛。然後雙方背叛之際實施第二個策略,立刻簽訂長期供貨協議,將“囚徒困境”得到的這個結果用合同形式固定下來。

走出囚徒困境:不要讓對手看到盡頭(二)

上面的兩個例子中,第一個是年輕人巧施妙計,將一次性博弈化為重複性博弈,從而有了後面的合作;而第二個例子中,企業將重複性博弈明確定為有限重複博弈,將對方置於相互背叛的境地,以破壞對方的合作。由此可見博弈論的魅力所在,無論你是什麼身份,總能幫自己找到破解對方的策略。

講了這麼多的重複性博弈,最後要補充一點。生活中兩人“囚徒困境”畢竟是少數,多數是多人“囚徒困境”。多人“囚徒困境因為參與者太多,情況更為複雜,任何人的一個小小失誤,或者發出一個錯誤的信號,就會導致有人做出背叛行為;然後形成連鎖反應,選擇背叛的人數會越來越多,最終整個集體所有人都會選擇背叛。雙方博弈中只要有一方主動提出合作,另外一方同意,合作便是達成了,而多人博弈中很難有人會主動選擇合作。

所以說多人博弈中,無論是有限次數博弈還是無限次數博奔,都很難得到一個穩定的合作。在歐洲建立共同體,推進貨幣統一的過程中,曾經出現了1992年的英鎊事件。當時在考慮建立一種統一貨幣制度的時候,每個國家雖然表面上同意合作,卻暗地裡都在維護個人利益,其中隱含著一個“囚徒困境”。

走出囚徒困境:不要讓對手看到盡頭(二)

無論是德國、英國,還是意大利,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維持著談判和合作的繼續進行。但正是因為一個非常小的信號導致了當時合作的失敗,並且陷人了困境。

德國在這場談判中的地位既重要又特殊,首先是維護歐洲區域的貨幣穩定,其次還要顧及自己國家的貨幣穩定。在如此壓力之下德國聯邦銀行總裁在某個場合暗示,德國不會犧牲國家利益。這句話看似沒有問題,其實包含著很多信息。合作需要每一方都犧性自己的一部分個人利益,如果德國不想犧牲個人利益,那麼“囚徒困境”中的其他國家也不會選擇犧牲個人利益。這種結局便是“囚徒困境中的相互背叛。

走出囚徒困境:不要讓對手看到盡頭(二)

再加上德國聯邦銀行總裁是個舉足輕重的入。這條信息不但使談判陷人僵局,同時被國際財團嗅到了利益,引來了國際財團的資金湧人,由此導致了1992年的英鎊危機。

合作是人類擁有一個美好未來的保障,因此我們要相信希望。當年的談判危機早已解決,歐元現在已經在歐洲使用多年,並且越來越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