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牛奶增加女性乳腺癌风险!?3月值得一读的乳腺癌前沿研究

核心期刊来不及全览

海心抗癌

,持续速递

最新肿瘤前沿热点


CLEOPATRA:双靶治疗较单靶治疗长期改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总生存率

【一分钟导读】:

CLEOPATRA是一项3期研究,比较了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多西紫杉醇与安慰剂+曲妥珠单抗+多西紫杉醇在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初步分析和后续报告中,与安慰剂组相比,帕妥珠单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显著提高。

试验招募了25个国家/地区的1196名患者,纳入标准:年满18岁;患有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既往未进行过化疗或生物学治疗。分别给予患者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或安慰剂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直至疾病进展。评估无进展生存期及总体生存率。

8年中位随访结果显示,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相对于安慰剂+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的总体生存率得到了改善。帕妥珠组长期安全性和心脏安全性得以维持。HER2靶向治疗已改变了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自然史,帕妥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以及多西他赛的双重阻断治疗下,8年总生存率高达37%,又是一个里程碑式进步。

标题:Pertuzumab,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for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LEOPATRA): end-of-study results from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study

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 ( IF 35.386 ) Pub Date : 2020-03-12

作者:Sandra M Swain, David Miles, Sung-Bae Kim, et al.

地址:DOI: 10.1016/s1470-2045(19)30863-0


不正常的核糖体蛋白的表达和翻译可能促进乳腺癌的转移

【一分钟导读】:

循环肿瘤细胞(CTC)从原发性肿瘤脱落到血液中,但是只有一小部分产生转移。研究人员在乳腺癌患者来源的CTCs中进行了体内全基因组CRISPR激活筛选,以识别促进小鼠远处转移的基因。此次筛选,丰富了核糖体蛋白编码基因和翻译调控因子。编码大核糖体亚基组成部分的RPL15的过表达,加速了多个器官的转移性生长,并选择性增强了其他核糖体蛋白和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的翻译。刚从乳腺癌患者中分离出的CTCs的RNA测序显示,其中一个亚群具有很强的核糖体和蛋白质合成特征。这些CTCs表达的增殖和上皮标志物,与不良的临床预后相关。

针对CTCs这种侵袭性亚群的治疗,可以作为潜在抑制转移的方法,值得探索。

标题:Deregulation of ribosomal protein expression and translation promote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期刊:Science ( IF 41.037 ) Pub Date : 2020-03-27

作者:Richard Y Ebright, Sooncheol Lee, Ben S Wittner, et al.

地址:DOI: 10.1126/science.aay0939


成年早期的BMI以及体重增加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相关

【一分钟导读】:

研究测试了20岁时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以确定体重增加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招募了47042名年龄在47-73岁的女性加入PROCAS。研究人员测定了受试者基线BMI和20岁时(通过回忆)的BMI,并得出了体重变化情况。使用Cox模型估算了20岁时的BMI、随后的体重变化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中位随访5.6年的时间里,1142名受试者患上乳腺癌。绝经后妇女,20岁的BMI与乳腺癌发生率呈负相关,绝对体重增加与乳腺癌发生率呈正相关。对于20岁时BMI<23.4 kg/m2的绝经后女性,绝对体重增加与乳腺癌患病风险升高有关,但是对于20岁时BMI>23.4 kg/m2的女性则没有关联。

由此可见,只有在20岁时BMI小于23.4 kg/m2的女性中,成年期体重增加才会增加绝经后患乳腺癌的风险。

标题:Young adulthood body mass index, adult weight gain and breast cancer risk: the PROCAS Study (United Kingdom)

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 IF 5.416 ) Pub Date : 2020-03-23

作者:Andrew G. Renehan, Mary Pegington, Michelle N. Harvie, et al.

地址:DOI: 10.1038/s41416-020-0807-9


基于cfDNA的检测手段,显著提高了转移性乳腺癌的诊断敏感度

【一分钟导读】:

转移性乳腺癌是一种非常难以检测的肿瘤。目前利用微小残留病(MRD)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肿瘤凋亡时释放出的微量DNA突变,不仅可以监测乳腺癌的复发情况,更为乳腺癌的相关治疗提供了决策信息。

研究开发了新的检测方法对比ddPCR的敏感性,对肿瘤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并设计了个体化的MRD检测,并将其应用于序列cfDNA样本。

结果新检测方法在跟踪488个突变时,比ddPCR的敏感性高100倍,但大多数患者在cfDNA中可识别的肿瘤突变较少。新诊断的MBC的临床敏感性为81%(n=13/16), 术后1年的早期疾病的临床敏感性为23%(n=7/30),早期疾病的临床敏感性为19% (n=6/32)。1年的MRD检测与远处复发密切相关。提示了追踪cfDNA中大量的个体化肿瘤突变可以提高MRD的检测,但其敏感性受可追踪的肿瘤突变数量的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跟踪更多的肿瘤突变,可能会在不损害特异性的前提下增加检测敏感性。目前研究正在进行中,他们计划将此方法应用于乳腺癌的前瞻性研究,以证明MRD检测技术的临床的可行性。

标题:Sensitive detection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in patients treated for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 IF 8.911 ) Pub Date : 2020-03-13

作者:Heather A Parsons, Justin Rhoades, Sarah C Reed, et al.

地址:DOI: 10.1158/1078-0432.ccr-19-3005


老年乳腺癌患者,可在基因检测中获益

【一分钟导读】:

近日,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对长期参与妇女健康计划的4,500多名受试者进行的研究显示,在65岁之前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的绝经后女性中,每40名女性中就会有一名女性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这一发现首次表明,刚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但没有任何遗传危险因素的绝经后妇女,仍可能受益于遗传癌症相关突变的基因检测。

这项研究,比较了2,195名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为73岁)和2,322名正常女性(平均年龄为73岁)的10个与乳腺癌风险相关基因(包括BRCA1和BRCA2)突变的发生率。

发现约有3.5%的乳腺癌女性在10个基因中至少具有1个与癌症相关的突变,而正常女性约为1.3%。当他们关注65岁之前诊断出乳腺癌的女性的BRCA1和BRCA2基因时,发现约有2.2%的乳腺癌患者有与癌症相关的突变,而正常女性约为1.1%。

根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的现行指南,可能只有约31%的乳腺癌患者和20%的非乳腺癌人群(均具有BRCA1或BRCA2突变)被推荐进行检测。研究人员鼓励这一最常见的乳腺癌患者亚组与医生讨论自己的基因检测。

标题:Prevalence of Pathogenic Variants in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s Among Women With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期刊:JAMA ( IF 51.273 ) Pub Date : 2020-03-10

作者:Allison W. Kurian, Ryan Bernhisel, et al.

地址:DOI: 10.1001/jama.2020.0229


喝牛奶增加女性乳腺癌风险!?

【一分钟导读】:

美国学者的一项针对5.3万名女性长达8年的随访调查研究发现,喝牛奶显著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喝牛奶越多,患乳腺癌的风险就越大。

研究纳入52795名北美女性(平均年龄57.1岁),平均随访7.9年,共新发1057例乳腺癌。每天喝1/4~1/3杯的牛奶会使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30%;每天喝一杯,风险会上升到50%;每天喝2~3杯牛奶的人,风险则会上升70%~80%。不管是喝全脂牛奶还是脱脂牛奶,对患乳腺癌的风险影响无差异。

研究没有发现大豆乳制品与乳腺癌相关。因此,研究人员建议用豆浆代替牛奶。

标题:Dairy, soy,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those confounded milks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IF 7.339 ) Pub Date : 2020-02-25

作者:Fraser G, Jaceldo-Siegl K, Orlich M, et al.

地址:DOI: 10.1093/ije/dyaa007


腋窝淋巴结检查与前哨淋巴结漏诊不具备相关性

【一分钟导读】:

目前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NAC)后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研究旨在评估NAC后前哨淋巴结漏诊与术前乳腺MRI、临床特征等的相关性。

研究纳入276名妇女,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估,分析评价腋窝淋巴结临床-病理、影像学特征与前哨淋巴结识别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在新辅前MRI检查中,可疑淋巴结数量、腋窝淋巴结周围浸润情况、较高的临床T分期以及使用影像学检查方法,都与其术后的前哨淋巴结漏诊情况相独立。

标题:Axillary Nodal Burden Assessed with Pretreatment Breast MRI Is Associated with Failed Sentinel Lymph Node Identification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期刊:Radiology Pub Date : 2020-03-03

作者:Won Hwa Kim, Hye Jung Kim, Chan Sub Park, et al.

地址:DOI: 10.1148/radiol.2020191639

乳腺癌肿瘤18F-FDG灌注与其异质性的相关性

【一分钟导读】:

本前瞻性研究的目的是根据肿瘤生物学特征和分子亚型分析新诊断乳腺癌(BC)的肿瘤全血流量(BF)及其异质性。将这些灌注参数与经典的代谢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研究灌注与代谢之间的关系。

研究纳入217名新诊断的BC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将患者分为三组:Luminal组(HR+/HER2-)、HER2组(HER2+)、三阴组(HR-/HER2-)。根据肿瘤生物学特征,比较不同组患者BF和代谢的Global和TF参数。

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灌注更高,三阴肿瘤的代谢活性高于HER2和Luminal肿瘤,但整体BF值无显著差异。与Luminal和三阴肿瘤相比,HER2肿瘤在灌注和代谢方面表现出更大的肿瘤异质性。提示在大肿瘤和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中,BF值较高,而在肿瘤整体代谢中无类似改变。此外,灌注异质性与代谢异质性的相关性提示,肿瘤灌注及肿瘤血管生成过程可能与先前在BC中显示的代谢异质性有关。

标题:Biological correlates of tumor perfusion and its heterogeneity in newly diagnosed breast cancer using dynamic first-pass 18F-FDG PET/CT.

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 IF 7.182 ) Pub Date : 2019-08-08

作者:Neree Payan, Benoit Presles, François Brunotte, et al.

地址:DOI: 10.1007/s00259-019-04422-4


保乳+辅助放疗后,非低风险导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分钟导读】:

BIG 3-07/TROG 07.01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3期试验,评估了2年的保乳手术+全乳瘤床加量和低分割放疗对非低风险导管癌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影响。

BIG 3-07/TROG 07.01试验正在11个国家的118家医院进行。研究纳入1208名妇女,被随机分配到没有接受瘤床加量组(n=605)或瘤床加量组(n=603)。主要研究终点为局部复发时间。HRQOL包含疲劳和生理功能(EORTC QLQ-C30)、美容状况、乳房特异性症状、手臂和肩膀功能状况(乳腺癌治疗结果量表)、身体意象与性(身体意象量表)以及浸润性乳腺癌的感知风险(癌症担忧量表和特定研究问题)8个方面。

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时间点,瘤床加量对美容状况、手臂和肩膀功能状况产生不利影响,HRQOL的其他六个方面都没有显着差异。这可能会在进行局部复发分析时为共同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标题:Quality of life after breast-conserving therapy and adjuvant radiotherapy for non-low-risk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BIG 3-07/TROG 07.01): 2-year results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 ( IF 35.386 ) Pub Date : 2020-03-20

作者:Madeleine T King, Emma K Link, Tim J Whelan, et al.

地址:DOI: 10.1016/s1470-2045(20)30085-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