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科舉的選才制度下拼爹也很重要

沒有沒有大規模成體系的科舉制度之前,歷朝歷代都有一些獨到的人才選舉之道。科舉制度之後這些選才方法也很好的補充了科舉的不足。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舉孝廉”,就是一種很普遍的舉薦人才做官的途徑。但是除了這一種方式還有很多方法,而自漢以後,選舉人才的“伯樂之術”重要的幾種大體有以下幾種:

古代沒有科舉的選才制度下拼爹也很重要

一、徵召

這是漢代選人的一種制度,是指皇帝仰慕某人的才德,採取特徵和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或品學兼優的人士,或到朝廷以備顧問,或任以官職、參與政事。凡被徵召者,當時稱為“徵君”。對於德高望重的老年學者,常用安車蒲輪迎進朝廷,以示優待;較次一等的,則用公車;而一般被徵之士,赴朝廷就職時則須自備車馬。漢代皇帝下詔徵聘,對被徵聘的人不具強制力,而是一種禮請,故被徵召者可以應聘,也可以託辭不就。因此,漢代士人若能受到皇帝的徵召,被視為最為尊榮的仕途。

二、辟舉

漢代的一些世家和相府等官員貴族家裡有很多的幕僚,他們都是給官員們出謀劃策的,都是自己的智囊團。其中不乏一些能人異士,這樣的人被選舉上來就稱為“辟舉”。被辟舉的人沒有特定的資格要求,做過高官的人或者布衣都可以。

三、薦舉

薦舉作為選官的形式之一,可上溯到先秦。這種方法用的最廣,做過官的人對於手下的屬員,或者沒有被試用,但是知道這是個可用之材的人,都可以薦舉。有的時候沒做官的老百姓只要知道誰好,也可以向上面薦舉某人,開明王朝甚至可以上書自薦而求試。

四、吏員

這個是指已經在政府機關工作的小吏,或者是有法律的規定由長官保薦,由小吏而成為官員。這個就是憑關係,走後門了,但是也有很多優秀人才被保薦出來。

五、任子

說白了就是拼爹拼祖宗。做官做到一定的級別後,或者有突出貢獻承蒙皇恩,可以保薦他的兒子得一個官員出身,在漢代稱“任子”。這個不侷限於自己的兒子,也可以是孫子、弟弟、兄弟之子。這更多看作是一種恩典。後世也稱作“萌”。明代以後有“萌子入監之例”,就是讓他的兒子進入國子監讀書,不讓他濫竽充數,不過這更多隻是一種噱頭罷了。

六、專門技術人員

那些掌握了一門技術,並且在這個行業裡的頂尖專家也可以入朝為官。比如大家熟知的御醫,以及掌管天文曆法等官員。不過這樣的人沒有升遷空間。這種方式起源很早,《王制》中有記載:“凡執技以事者,不貳事,不移官”。

七、捐納

簡而言之就是花錢買個官,這個其實在漢代就有了,古書中稱為“貲(同資)選”。不過最初貲選只是為吏的一個條件,發展到後來就直接成官了,所以有“賣官鬻爵”一說。

古代沒有科舉的選才制度下拼爹也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