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搬离中国的趋势在放慢,而非加快


前言


这几天有不少关于产业链是否会搬离中国的讨论。其起源,来自于白宫贸易顾问Kudlow在电视上的一个建议:Kudlow建议美国政府给补贴,让在中国的美资企业把工厂搬回中国。这一新闻的播出,引发了不少人的担忧。


产业链搬离中国的趋势在放慢,而非加快


与此同时,还有日本也公布了22亿美元(贷款)扶持在华日企搬迁回国内:


产业链搬离中国的趋势在放慢,而非加快


看起来,美日两国好像联手做局一样要把在华产业链转移回国,逆全球化的声浪看起来越来越响亮,也搞得很多国人惊慌失措,预测中国一大波失业浪潮将至。


01

中美


看起来中美真的是要完全脱钩,一拍两散了?


别急,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新闻的出处。


这其实是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拉里·库德罗(Larry Kudlow),在Fox商业频道的一档节目中,被一位观众提问“如何减少美国制造业对中国依赖”时,做出的回答:


“I would say 100% immediate expensing across the board. Plant, equip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uctures, renovations -- in other words, if we had 100% immediate expensing, we would literally pay the moving costs of American companies from China back to the U.S.”.


很多自媒体把库德罗的这句话解释成美国政府愿意支出100%的直接费用,包括厂房、设备、知识产权、搭建、翻新在内,这样就“等于政府为企业回流美国埋单”。


其实不然,看看彭博通讯社对库德罗这番话的报道。


特朗普总统的最高经济顾问表示,美国政府应允许公司抵扣包括从中国迁出在内的全部资本支出成本,因为政府正在寻找方法,振兴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陷入困境的经济。


重点在于,这样的操作,只是帮助企业在回迁当年,减少了纳税总额,也就是政府少收了企业部分的税,而且金额肯定小于企业的搬家支出,而不是政府愿意自掏腰包,替企业全部报销。


而库德洛却声称政府实际上会替公司付搬家的钱,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夸大了政府的作用。


美国的企业界可不傻,《福布斯》就撰文指出,让美国企业搬迁,可不是“将各种设备和办公家具打包装箱,运到太平洋另一头”那么简单。


这意味着,依靠中国低成本获得的利润,都将在他们转移生产时被消耗掉,为此还要多花费上数百万美元。这是个头疼的问题。这也是企业和华尔街讨厌贸易战的原因之一;这要求他们重新算账。


但从库德罗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鼓励制造业企业回流,减少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将是特朗普政府追求的长期目标。


所以,在美国国内生产环境成熟以前(这句话很关键),制造业回流还只是口号鼓励,真金白银的去支持,道阻且长。


那日本为什么就提出了22亿美元的支持计划呢?


02

中日


关于日本鼓励制造业回流的事情,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写了一篇比较全面的文章,大概的意思是:


日本的确提出了制造业回流的计划,不过是3月5日由一些经济顾问团给安倍提出的建议,当时日本疫情并不严重,欧美也不严重,唯独中国严重,导致日本几家车企因为无法在中国采购零配件而停产。


所以,日本经济顾问团认为,要鼓励部分零部件生产线迁回国内。后来,随着欧美和日本疫情的严重,日本五大车企在海外和国内的生产线都不得不停,却唯独中国在恢复生产。


这件事给大家最大的感悟是,应该多元化自己的生产线,不能只放一个篮子里,所以,大部分的日本制造业老板的看法是:


产业链搬离中国的趋势在放慢,而非加快


其实,跟美国一样,日本早在很多年前就在组织部分产业链转移,尤其是2012年中日两国因为钓鱼岛问题出现摩擦,让日本企业意识到产业链依赖的严重性,但这种转移,更多的是不再把新投资放在国内,而是放到东南亚。


但产业迁移,不是只是明面上的成本问题,暗地里的成本才是关键。


此前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但很多企业死掉或又回到内地,究其原因是上下游产业链还在内地,国外物流及行政等成本高于人工差价,还有国外工人素质效率远不及国内,当然,政治问题也是因素。


03

产业链的搬迁趋势在放慢,而非加快。


4月13日消息,据摩根士丹利称,这次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



大摩的观点:当前担心疫情引发产业链搬迁之声不绝于耳。我们的观察角度不大一样,我们跟产业链上的实际决策者—跨国企业们交流较多,发现这次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


原因有二:


一,搬迁意味着新投资,但全球衰退阴霾无人愿投。经此一疫,欧美经济估计需要两年才能恢复原有的元气,中国以外的拉美、东欧、东南亚新兴市场不乏薄弱环节、易被疫情、汇率、债务三杀成多米诺骨牌,因此跨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减少投资,而非新资本开支。我们的调研发现,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国以外投资设新厂,或者在其本国加大自动化投入,这些意向当前纷纷被延期。


二,以TMT产业链为例,全球龙头企业几乎都认为,中国在复工的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它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在封城之后仅仅两个月内,疫情受控,生产能力几乎满血复活,不论是红黄绿码技术应用,还是体温、口罩、食堂隔断等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员工的配合度,都远胜于其他潜在搬迁目的地如

东南亚,后者目前正经历更坎坷的生产停摆供应脱臼


经历这次疫情,关于口罩等医疗设备和产品,或许各国政府会出台相应政策回迁部分产能,但是,全部迁移不太现实;其他产业链,不会生硬搬迁。


写在最后


产业链就跟候鸟一样,会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


至于疫情之后的世界如何,大家当前都是揣测,但有一点在跨国企业调研结果中较为明显:疫情促使下一阶段的产业更重视数字基建,即云服务、IoT、远程等。中国恰巧正在5G、数据中心、IoT等数字基建上加速,未来的商业基础设施或许优势得到加强而非削弱。


如果您有不同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