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搬離中國的趨勢在放慢,而非加快


前言


這幾天有不少關於產業鏈是否會搬離中國的討論。其起源,來自於白宮貿易顧問Kudlow在電視上的一個建議:Kudlow建議美國政府給補貼,讓在中國的美資企業把工廠搬回中國。這一新聞的播出,引發了不少人的擔憂。


產業鏈搬離中國的趨勢在放慢,而非加快


與此同時,還有日本也公佈了22億美元(貸款)扶持在華日企搬遷回國內:


產業鏈搬離中國的趨勢在放慢,而非加快


看起來,美日兩國好像聯手做局一樣要把在華產業鏈轉移回國,逆全球化的聲浪看起來越來越響亮,也搞得很多國人驚慌失措,預測中國一大波失業浪潮將至。


01

中美


看起來中美真的是要完全脫鉤,一拍兩散了?


別急,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一新聞的出處。


這其實是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羅(Larry Kudlow),在Fox商業頻道的一檔節目中,被一位觀眾提問“如何減少美國製造業對中國依賴”時,做出的回答:


“I would say 100% immediate expensing across the board. Plant, equip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uctures, renovations -- in other words, if we had 100% immediate expensing, we would literally pay the moving costs of American companies from China back to the U.S.”.


很多自媒體把庫德羅的這句話解釋成美國政府願意支出100%的直接費用,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搭建、翻新在內,這樣就“等於政府為企業迴流美國埋單”。


其實不然,看看彭博通訊社對庫德羅這番話的報道。


特朗普總統的最高經濟顧問表示,美國政府應允許公司抵扣包括從中國遷出在內的全部資本支出成本,因為政府正在尋找方法,振興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陷入困境的經濟。


重點在於,這樣的操作,只是幫助企業在回遷當年,減少了納稅總額,也就是政府少收了企業部分的稅,而且金額肯定小於企業的搬家支出,而不是政府願意自掏腰包,替企業全部報銷。


而庫德洛卻聲稱政府實際上會替公司付搬家的錢,這樣的說法實在是誇大了政府的作用。


美國的企業界可不傻,《福布斯》就撰文指出,讓美國企業搬遷,可不是“將各種設備和辦公傢俱打包裝箱,運到太平洋另一頭”那麼簡單。


這意味著,依靠中國低成本獲得的利潤,都將在他們轉移生產時被消耗掉,為此還要多花費上數百萬美元。這是個頭疼的問題。這也是企業和華爾街討厭貿易戰的原因之一;這要求他們重新算賬。


但從庫德羅的回答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鼓勵製造業企業迴流,減少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將是特朗普政府追求的長期目標。


所以,在美國國內生產環境成熟以前(這句話很關鍵),製造業迴流還只是口號鼓勵,真金白銀的去支持,道阻且長。


那日本為什麼就提出了22億美元的支持計劃呢?


02

中日


關於日本鼓勵製造業迴流的事情,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寫了一篇比較全面的文章,大概的意思是:


日本的確提出了製造業迴流的計劃,不過是3月5日由一些經濟顧問團給安倍提出的建議,當時日本疫情並不嚴重,歐美也不嚴重,唯獨中國嚴重,導致日本幾家車企因為無法在中國採購零配件而停產。


所以,日本經濟顧問團認為,要鼓勵部分零部件生產線遷回國內。後來,隨著歐美和日本疫情的嚴重,日本五大車企在海外和國內的生產線都不得不停,卻唯獨中國在恢復生產。


這件事給大家最大的感悟是,應該多元化自己的生產線,不能只放一個籃子裡,所以,大部分的日本製造業老闆的看法是:


產業鏈搬離中國的趨勢在放慢,而非加快


其實,跟美國一樣,日本早在很多年前就在組織部分產業鏈轉移,尤其是2012年中日兩國因為釣魚島問題出現摩擦,讓日本企業意識到產業鏈依賴的嚴重性,但這種轉移,更多的是不再把新投資放在國內,而是放到東南亞。


但產業遷移,不是隻是明面上的成本問題,暗地裡的成本才是關鍵。


此前製造業轉移到東南亞,但很多企業死掉或又回到內地,究其原因是上下游產業鏈還在內地,國外物流及行政等成本高於人工差價,還有國外工人素質效率遠不及國內,當然,政治問題也是因素。


03

產業鏈的搬遷趨勢在放慢,而非加快。


4月13日消息,據摩根士丹利稱,這次危機其實會放慢貿易戰以來產業鏈的搬遷趨勢,而非加快。



大摩的觀點:當前擔心疫情引發產業鏈搬遷之聲不絕於耳。我們的觀察角度不大一樣,我們跟產業鏈上的實際決策者—跨國企業們交流較多,發現這次危機其實會放慢貿易戰以來產業鏈的搬遷趨勢,而非加快。


原因有二:


一,搬遷意味著新投資,但全球衰退陰霾無人願投。經此一疫,歐美經濟估計需要兩年才能恢復原有的元氣,中國以外的拉美、東歐、東南亞新興市場不乏薄弱環節、易被疫情、匯率、債務三殺成多米諾骨牌,因此跨國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現金、減少投資,而非新資本開支。我們的調研發現,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國以外投資設新廠,或者在其本國加大自動化投入,這些意向當前紛紛被延期。


二,以TMT產業鏈為例,全球龍頭企業幾乎都認為,中國在復工的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驗證了它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的製造業優勢:在封城之後僅僅兩個月內,疫情受控,生產能力幾乎滿血復活,不論是紅黃綠碼技術應用,還是體溫、口罩、食堂隔斷等公共衛生管理,以及員工的配合度,都遠勝於其他潛在搬遷目的地如

東南亞,後者目前正經歷更坎坷的生產停擺供應脫臼


經歷這次疫情,關於口罩等醫療設備和產品,或許各國政府會出臺相應政策回遷部分產能,但是,全部遷移不太現實;其他產業鏈,不會生硬搬遷。


寫在最後


產業鏈就跟候鳥一樣,會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環境。


至於疫情之後的世界如何,大家當前都是揣測,但有一點在跨國企業調研結果中較為明顯:疫情促使下一階段的產業更重視數字基建,即雲服務、IoT、遠程等。中國恰巧正在5G、數據中心、IoT等數字基建上加速,未來的商業基礎設施或許優勢得到加強而非削弱。


如果您有不同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