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消费扶贫夯实产业“根基”

西峡县:消费扶贫夯实产业“根基”

“青菜、豆角、白萝卜,香葱、蒜苗、甜红薯,柴鸡、土猪、山羊肉,鸡蛋、猕猴桃、鲜香菇……”4月13日下午,在西峡县公安局公务灶门口,正从车上搬运农副产品的该局驻重阳镇上街村第一书记刘德锋让记者“逮”个正着,经过一番软磨硬泡之后,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将驻村干部帮贫困户销售的农产品说了出来。

据了解,4年来,该县公安局驻村工作队以小乔队长的“朋友圈”为主平台,以公安系统公务灶为主渠道,为5个乡镇42户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15.6万元,其中涉及上街村贫困户15户,销售额10万余元。仅今年疫情期间,21户贫困户滞销的红薯、橘子、猕猴桃、香菇等2.8万元农副产品被高价销售。

公安系统公务灶“爱心消费”是西峡消费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致力于壮大消费群体,拓展消费通道,完善消费链条,保障“菌果药”等主要扶贫产业“苗盛根壮”,助推产业做大、基地做优、企业做强、就业做实,确保脱贫高质量。

选准“农字号”企业,打造消费扶贫“龙头”

阳春时节,走进太平镇,道路两旁山坡上的山茱萸开花了,远远望去,俨然成了黄色的花海,惹得行人驻足观赏。

西峡是中国名优特经济香菇之乡、猕猴桃之乡、山茱萸之乡,香菇产值和出口量稳居全国第一,猕猴桃产量居全国第二,山茱萸质量和产量居全国第一。

目前,“菌果药”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服务等全国最完整的产业链和最大的产业集群基地,全县70%农民从事这三大产业,其中一半以上的贫困家庭依靠三大产业实现脱贫。

该县在发展“菌果药”等特色产业的同时,从151家“农字号”企业中筛选与特色产业关联度高、经营状况优、发展潜力大、社会责任感强的宛西制药、百菌园、果然风情等7家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消费扶贫“龙头”,实现产业做大与企业做强“双促双推”,农户与企业“互惠互利”。

宛西制药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种植管理模式,推动山茱萸快速发展,全县种植面积达22万亩,100亩至500亩山茱萸基地125个,1000亩以上的山茱萸基地51个,年产量4000吨,覆盖9个乡镇、114个村、3.5万户种植户,其中贫困户1278户3729人。该公司对药农采取“四免一提高”措施,每年向药农免费提供有机化肥、无公害种子、技术服务,并提高收购价。目前,主产区乡镇药农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山茱萸是宛西制药主打产品‘六味地黄丸’头一味药材,企业从农户手中收购优质山茱萸,深加工制成优质药品,销往全世界,拉长了‘产供销’链条,实现‘供需’深度对接。”西峡县政府党组副书记朱元朝介绍。

“龙头”企业把脱贫攻坚的立柱、信贷资金的安全牢牢地夯实在产业上、托在企业上,把贫困群众一户一户、一人一人深度嵌入项目中、融入企业中,通过产品销售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选树“新经济组织”,培育消费扶贫“骨干”

“党委政府始终践行着‘两山理论’,在做强‘大个儿’企业的同时,重点扶持‘绿色’新经济组织,实现水源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共促共生。”该县消费扶贫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副书记周清玉说。

目前,该县选树德森蜂业、新太阳乳业、健羊牧业等32家带贫新经济组织,融合农游、电商、节会等元素,培育消费扶贫“骨干”。

德森蜂业充分利用二郎坪镇山高林密花丰优势,在该镇迅速落户“生根”,辐射带动5个乡镇21个村建起中华蜂养殖基地,规模达6500箱。通过建立蜂业“创业园”“托管园”“就业园”,为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众打造增收平台。

“我镇加大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支持,保障带贫新经济组织健康、持续、稳步发展。”二郎坪镇镇长余世锋告诉记者,该镇把中华蜂养殖基地作为扶贫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导,在企业成立之初办理各项手续上,政府“一路绿灯”;在基地建设资金上,由各村党支部自行解决;在养蜂人才培养上,由各村党支部牵头,德森蜂业培训,逐步建成镇有研究学者、村有“土专家”、组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的网格化技术服务队伍。

“政府引导,企业搭台,群众参与,多措并举,架起贫困户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通道,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是西峡消费扶贫的成功经验。”该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冷风如是说。

据悉,德森蜂业实施“旅游+蜂产品消费扶贫”,让游客感受蜂文化,科普蜂知识,体验采割土蜂蜜乐趣,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利用展销会、贸洽会等,推动企业、合作社到北京、郑州,进商超、批发市场。通过拼多多、农村淘宝、乐村淘、惠农网等多个电商平台销售蜂蜜。发动和倡导帮扶单位、帮扶企业、帮扶干部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购买贫困户产品。目前,2019年生产的5.7万斤蜂蜜已销售一空。

选优“农业合作社”,建构消费扶贫“链条”

为解决疫情期间农副产品滞销难题,打通供销快捷通道,该县充分利用省农购网平台,引导基层政府多个部门参与,架起贫困群体与广大消费群体之间农产品供销桥梁。

目前,该县成立了消费扶贫领导小组,总工会、机关事务局、商务局、工商联等多部门被纳入成为成员单位,通过召开动员会、协调会、推进会,助推农产品线上销售。

“从全县6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筛选出64家体制完善、运行完好,且覆盖所在村贫困户的带贫合作社,在农购网上注册为供应商,并上架产品,政府推动各级机关团体网上采购消费。”谈起“互联网+疫情促销售助脱贫”工作,该县扶贫办主任刘德林说。

从西峡县消费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该县严格落实农副产品销售责任制,通过实施“日通报、周汇总、月排名、季问责”工作机制,压实成员单位责任,确保销售平台切实发挥效益。

截至4月9日,省农购网已注册企业(合作社)158家、产品288种,累计交易额126万元;国扶办“832”平台已注册企业7个,认证产品326种。其中,西坪镇同发合作社,通过农购网销售干香菇3000余斤。辖区乡镇、县直机关公务灶,医院、学校、企业食堂等也积极踊跃采购扶贫产品,交易额达316万元。

“围绕战‘疫’与扶贫‘两不误、两主动’,西峡借力国扶办‘832’平台、省农购网平台等,强力推进‘互联网+战疫情促销售助脱贫’,贫困户农副产品销售价格未降反升,确保了产业户持续增收,进一步巩固了扶贫产业发展的根基。”省督查巡察组领导对该县疫情期间消费扶贫工作这样评价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