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等于本科生",考非全还有意义吗?

研究生毕业了

某公司HR在招聘时发表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于本科生”的言论,再加上全国2020年研究生招生正在进行网报,顿时“非全日制研究生”被送上了热搜。绝大多数网友都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交钱都能毕业,没有什么含金量,那么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有意义么?

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当然有意义

黑格尔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存在即合理”,非全日制研究生既然有人报考,有学校录取,国家政策允许,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非全日制研究生等于本科生”这个极度片面的言论,之所以能够引起大家的热议,就是因为这句话是从掌握生杀大权的HR口中说出来的。HR说的就一定对么?我们不要盲从。

HR就好比篮球场上的裁判,裁判吹错的哨子还少么?

有人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低,有人说非全日制也有优秀的人才。当然这些结论都是基于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对比而来。

然而这个对比完全没有意义。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没有对比的意义。

为什么非要和全日制对比呢?虽然现在两者入学考试的内容一样,大多数学校给两者制定的培养大纲也一样。但入校时录取分数线不同,从整体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线要低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也不同,其结果就没有可比性,也不用刻意去比。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黄香蕉苹果和红香蕉苹果都是苹果,但毕竟品种不太一样,所以没有必要说谁比谁更好吃,因为都各有特色。

全日制研究生经过3年的专业培养,在学术科研方面肯定有他们的优势。

非全日制研究生大量的时间都在工作,丰富的实践经验就是他们的特色。

不要用有色眼镜看我们,我们都是最努力的

二.客观分析,理性看待。

“非全日制研究生等于本科生”这个言论之所以能持续引起热议,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之前已经讲过,黑格尔对这个现象早就做出了完美的解释:“同样一句话,从不同人嘴里说出来,具有不同的含义。”

第二个是历史遗留的原因,

在教育部将非全日制纳入统考之前,在职研究生有三个考试时间,分别是1月、10月、5月,其实是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培养模式:1、1月份考试的同学其实占比很少,因为1月考试的难度高,而且不是所有学校都招这一类型的在职研究生,专业也很少,只有MBA、MPA。(其实就是统招的研究生考试)2、5月份的考试是同等学力申硕的培养模式,这是当时在职研究生的主流方式。它的一大特点是先读书(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读书时间2年)后考试(参加每年5月的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但是要求学生必须有学士学位,并且取得学士学位满三年才能才加申硕考试。3、10月份是专业硕士考试时间,要先参加每年10月的GCT联考,学校录取后再开始学习。 GCT联考招生的专业较少,像MBA、MPA、法硕、工程硕士等。

所以2017年以前录取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其实叫在职研究生)含金量的确不敢恭维,因为当时的大多数在职研究生都是先入学,后考试。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很低的说法,主要来源于2017年以前录取的这一部分在职研究生。

第三个原因,这件事儿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对2017年以后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和培养模式不太清楚,把在职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混为一谈。

过于片面的言论,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不代表言论就是合理的。

实践经验丰富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色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时间会给非全日制研究生重新评判。

作为高学历人才,无论是全日制研究生还是非全日制研究生,都知道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2017年,第一届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入校,2020年才走向社会。少部分两年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今年才刚刚毕业。这一少部分人还没有经过社会的检验,但随着非全日制毕业生越来越多,社会一定会给非全日制研究生重新测评打分。

我们相信,要不了多久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定会得到社会最公平的评判。

四.调整好心态,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看法。

我们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公平,仅凭一纸学历证书就能平稳的走向人生巅峰是不可能的,学历固然重要,但个人实力才是你能飞多高飞多远的保证。

不要理会那些片面甚至偏执的言论,因为这些声音根本就不是文明社会的主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