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廟頭鎮“特色旅遊+脫貧攻堅”鋪出脫貧致富“黃金路”

來源: 桂林生活網 2020-04-08 12:40:31 我來說說閱讀 次

全州庙头镇“特色旅游+脱贫攻坚”铺出脱贫致富“黄金路”

桂林生活網訊(通訊員 蔣言梅、唐小棟)近年來,廟頭鎮以打造特色旅遊小鎮為抓手,探索“旅遊+生態農業、民俗文化、特色車間”模式,因地制宜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以旅帶農、興旅富民,鋪出一條脫貧致富“黃金路”。2019年全年共接待遊客2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6%,均比2018年翻了二倍,全鎮2019年貧困戶脫貧153戶551人,貧困發生率從6.07%降至0.28%。

“旅遊+生態農業”,讓“資源”變“品牌”。該鎮引領各類經營主體向現代農業轉型,由“單一型”到“多樣型”轉變,因地制宜種植特色農產品和發展特色農旅產業,加快全鎮“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產業發展步伐,著力構建了“一橋一路兩園三區”(即“一橋”是指廟頭大橋;“一路”即河東公路;“兩園”是指燕洲沃柑種植示範園、深福綠雲生態沃柑種植園;“三區”即李家大碧頭國際旅遊度假區、兆村桂林國際茶花谷休閒旅遊度假區及李家天誠佳藕現代農業旅遊觀光區)旅遊帶。目前共創建區級現代農業核心示範區1個、鄉級2個、村級8個,成立專業合作社27個,推出廟頭沃柑、蓮藕優質果蔬品牌。同時通過“政府輸血+公司造血+貧困戶養血”的模式,該鎮政府通過危改項目大力引導大碧頭國際旅遊度假區周邊的貧困戶實施“民房變客棧”工程,與大碧頭企業建立共享機制,帶動群眾發展鄉村旅遊接待,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搭上“旅遊車”,吃上“旅遊飯”,將貧困山村建為令人嚮往的“詩和遠方”。目前通過土地流轉完成7棟農戶老舊樓改造成民俗客棧,帶動6戶18人發展鄉村旅遊接待增收致富,每年人均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

全州庙头镇“特色旅游+脱贫攻坚”铺出脱贫致富“黄金路”

“旅遊+民俗文化”,讓“美景”變“錢景”。該鎮做好“民俗文化+”文章,突出鄉村旅遊文化特色,按照“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節會搭臺、經濟唱戲”的思路,使其成為不可複製的追憶鄉愁之地。在保護的基礎上,將廟頭宜湘河村、歌陂村、大碧頭村三大傳統古村落與傳統“鬧元宵”、古圩“三月三”、禪文化、大碧頭村“賓氏”文化相融合,另外結合日常農事活動規律,開展春耕、夏種、秋播等體驗式農耕文化活動,使鄉村活態文化實現立體呈現,融入鄉村旅遊產品開發中。同時緊緊依託境內4A級大碧頭國際旅遊度假區和3A級桂林國際茶花谷旅遊景區兩大有名氣的景區,聯合全州縣的紅色旅遊、天湖旅遊、湘山寺、三江口等旅遊項目,通過旅遊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形成旅遊產業聚合力,對推動全州縣旅遊業大發展大提升。目前已成功舉辦大碧頭稻田音樂節、“三月三”農具節、茶花節、玫瑰節等大型活動,推介廟頭的優質農副產品,為貧困戶和農戶“牽線搭橋”。廟頭鎮大碧頭村榮獲“2019年度廣西十大最美鄉村稱號”,每年到廟頭的遊客達100萬人次,農副產品銷售額達80餘萬元,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特色發展之路。

全州庙头镇“特色旅游+脱贫攻坚”铺出脱贫致富“黄金路”

“旅遊+特色車間”,讓“農戶”變“能人”。一是緊抓扶貧生產車間建設,助力脫貧攻堅,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目前已建設李家天誠佳藕、仁街油茶園、深福綠雲生態沃柑等4個扶貧車間,為貧困人群提供就業崗位100餘個,建立“特色種植培訓基地”,吸納境內8000餘人次到基地進行產業培訓,讓“農戶”變“能人”,其中15名優秀貧困戶已與扶貧車間簽訂長期用工合同,年收入可達6000餘元。二是扶貧車間與村黨支部、產業基地“聯姻”,共享信息、人力資源。探索“支部+扶貧車間+產業基地”的發展模式,已引導貧困村白果村委、仁街村委發展竹筍種植、油茶種植,不僅助力村級集體經濟增收,而且助力貧困人口就業。三是通過“旅遊景區+農戶”、“扶貧車間+農戶”、“致富能人+農戶”等模式,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訂單旅遊商品,引導和激勵群眾從事農特產品種養殖和民族特色手工藝品、創意手工藝品開發,推動農家產品變商品,傳統手工藝製作者達60餘人。

全州庙头镇“特色旅游+脱贫攻坚”铺出脱贫致富“黄金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