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白膚紅玉筍尖,古代嬪妃們的護甲套

看古裝劇的時候,在清代宮廷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後宮嬪妃的小指、無名指戴著長長的指甲套,十分華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只有身份尊貴的人才有資格帶,地位越高帶的越華麗。這種指甲套被叫做「護指」,亦被稱為「金驅」,顧名思義,就是保護指甲的套子。

腕白膚紅玉筍尖,古代嬪妃們的護甲套

腕白膚紅玉筍尖,古代嬪妃們的護甲套

在晚唐時期,男性文人士大夫常以蓄甲表達自己養尊處優的地位。女性同樣不能免俗。實際上,中國女性蓄甲的習慣遠長於男性,這源於中國女性手指的獨特審美。中國古人對女性手指的審美標準主要有三點:尖、長、白。白是天生的,長和尖就能通過留指甲帶首飾來突出了。

腕白膚紅玉筍尖,古代嬪妃們的護甲套

中國古代婦女蓄指及飾戴護指套的傳統由來已久,最早在戰國時便已出現,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護指套是吉林省老河深地區出土的

漢代金護指。它是由薄薄的金片捲曲而成,呈螺旋狀向上延伸,粗細長短可任意調節,簡練而實用。晚唐五代詩人韓偓專作《詠手》詩來讚美女性的雙手:“腕白膚紅玉筍芽,調琴抽線露尖斜。"玉筍芽即是讚美、形容女性纖柔修長的指尖,如剛生出的鮮嫩筍芽一樣。

腕白膚紅玉筍尖,古代嬪妃們的護甲套

以唐末五代十國背景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皇后護甲套

此外,陝西西安還曾出土有白銀澆鑄的指甲套,形狀看起來像是一個鼓形指環,並延伸出一段銀質的“指甲”,出土時共有十枚,是一整套。不過,由於清代以前指甲套出土較少,甚至有不少學者都認為指套作為一種手部裝飾出現較晚。此說雖不能全然算錯,但終究還是割裂了護指發展的源流。

腕白膚紅玉筍尖,古代嬪妃們的護甲套

吉林榆樹大坡老河深漢墓出土的金護指

指甲套的起源時間沒有定論,但清初《御製增訂清文鑑》中未有收錄指甲套的相關內容,說明在清初宮廷尚無使用指甲套的習慣。直到清代中後期,指甲套才真正興盛起來,其風俗在文學作品中多有記載,在傳世的清代女子畫像或晚清婦女老照片中,幾乎處處可見護指的影跡。在清道光朝繪的《喜溢秋庭圖》、咸豐朝 《玫貴妃春貴人行樂圖》中, 皇后與妃嬪均留長指甲, 在無名指 、小指上都套著金指甲套 。清末《吳有如畫寶 》中,亦有不少戴護指 的仕女形象 。

腕白膚紅玉筍尖,古代嬪妃們的護甲套

喜溢秋庭圖

從這些舊影中可以歸納出護指佩戴的方式一般是除大拇指外, 其餘四指均可戴,大部分只戴四指或三指, 最少者只戴無名指 、小指兩指 。 滿族貴婦梳著兩把頭,髮髻高聳向上伸延, 腳蹬厚達四五寸的高底鞋, 寬大的袖口隱隱透著白皙的手背,雙手飾戴纖長的護指使服裝與配飾相得益彰,在清代成為潮流。

腕白膚紅玉筍尖,古代嬪妃們的護甲套

慈禧

清代護指大多捲成錐桶狀,套至手指中上部,下寬上尖,稱弓形,由基部到指尖順勢而收,自然流暢。而且護指不僅有保護功能,還是女性的重要首飾,旗人在訂婚時男子送給女子的訂婚物就必備護指。一般滿洲女子是不會養這麼長的指甲的,只有那些宮中的后妃們養尊處優,為了顯示自己高貴的身份和凸顯與眾不同才會留,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后妃都會留,這也要根據皇帝的喜好來決定,畢竟這麼長的指甲不管是生活還是其他方面都會很不便。

腕白膚紅玉筍尖,古代嬪妃們的護甲套

慈禧劇照

我們目前看到的護指大多是宮廷遺物。多采用貴重材質和繁複的工藝,質地有金、銀、玉、玳瑁、銅、琺琅、玻璃等多種材料,在製作藝上採用鏨刻、錘揲、焊接、鐫、鏤、累絲、鑲嵌等手法,結合凸起、陰線、陽線、鏤空等作法、再加上金鑲珠寶玉石和複雜的掐金絲、點翠等工藝,指甲套愈加華美。

腕白膚紅玉筍尖,古代嬪妃們的護甲套

而且護指佩戴還比較講究:最多可以帶四指,日常一般戴在無名指和小指。而且雖然護指成對製作,但是后妃們一般不成對佩戴。

腕白膚紅玉筍尖,古代嬪妃們的護甲套

蒼穹之昂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