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強大的諾基亞被自己眼中的“小玩意”蘋果打敗?


為什麼強大的諾基亞被自己眼中的“小玩意”蘋果打敗?

為什麼強大的諾基亞被自己眼中的“小玩意”蘋果打敗?

蘋果手機剛剛面市時,諾基亞一家獨大,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品牌。當時諾基亞的高層對蘋果不屑一顧,認為蘋果不過是一個“小玩意”。可為什麼轉眼之間,強大的諾基亞飛灰湮滅,而“小玩意”卻成為第一品牌呢?這其中給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今天我們從混沌理論的“初始條件敏感性依存”的視角,來分析一下。我們應該如何重視初始的微小差異,重視“小玩意”。

初始條件敏感性是非線性現象的一個普遍特徵。1963年E.洛倫茨研究氣象預報問題時首先發現。倫敦氣象局計算機系統每日處理覆蓋全歐洲的數千個氣象站的上億條數據,一次洛倫茲將5.06127輸入為5.06,萬分之一的省略,提供了兩份截然不同的天氣預報。於是洛倫茲在美國科學促進會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煽動翅膀可能會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從此,令人著迷、發人深省的“蝴蝶效應”,就以其大膽的想象力與迷人美學色彩,更加之深刻科學內涵與內在哲學魅力,傾倒了不斷在複雜系統中苦苦求索的芸芸眾生。“蝴蝶效應”反映了混沌運動的一個基本特徵:對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依賴性。當初的“小玩意”蘋果手機,顛覆了整個手機市場與競爭格局。如果諾基亞的決策者對“小玩意”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調整自己的經營戰略,就不會被“小玩意”顛覆。後來人們發現許多非線性系統在一定條件下都具有初始條件敏感性,它是非線性動力系統的普遍行為,是確定性系統內在隨機性的反映。這種內在隨機性的研究導致一門全新的學科誕生,這就是混沌學。


為什麼強大的諾基亞被自己眼中的“小玩意”蘋果打敗?


混沌理論推崇“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依存”,即首先出現的事務,即使是一些表面上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東西,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起初微弱的領先位置能夠轉變成更有力的領先位置,甚至在後來取得決定性的領先,直到後來的平衡狀態被打破,而另一種微小的力量又開始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在早期市場上,一家公司生產了比競爭對手產品品質10%的產品,那它就可能最終佔有比競爭對手高出100—200%的市場份額,即使競爭對手隨後推出更優質的產品。在互聯網經濟中,這一點非常明顯。愛彼迎當初做好了房屋所有者的房屋照片的拍攝,由此帶來求租客戶的大量訪問,接著又帶來更多的房屋出租者,以此形成了良性循環,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初始條件敏感性依存”與生物學的變異原理是一脈相承的,生物細微的變異,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按照同一個方向,能產生巨大的效果。推而廣之,我們需要對競爭對手產品的細微差異、市場的微妙變化,公司內部的個別人員流動,身體的輕微不舒服等等保持足夠的敏感。

與“初始條件的敏感性依存”相關聯的是我們必須同時重視“臨界點”。每一股新生力量,無論是一件新產品、一種疾病、一支新組建的搖滾樂隊,還是像慢跑或者溜冰等新式生活習慣,在達到某一新時刻之前,都會很難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大量的付出僅得到很少的收穫。這時候,許多先驅者選擇了放棄。但是,

如果這股新力量能夠堅持下去並超過一條無形的線,一小部分額外的付出就能取得豐碩的回報。這條無形的線就是臨界點。這一概念源自流行病理論。在流行病學裡,臨界點指的是“平穩且穩定的現象,如初期的流行感冒演變成公共衛生危機的時刻。”這是由於被感染者能夠傳染其他人。由於流行病發病方式是非線性的,它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發生,因此“微小的變化,例如感染源從4萬人減少到3萬人,就能產生巨大的變化。關鍵是何時以及如何產生變化”。再如當牛奶加熱到一定溫度,就會突然發生變化,牛奶冒泡溢出。在商業運作中,我們必須堅持、促成臨界點的到來,比如品牌傳播達到一定的影響力,社群運營的成功、廣告的過量投放等等。


為什麼強大的諾基亞被自己眼中的“小玩意”蘋果打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