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來源

生存的來源

凱文凱利說,我已經60歲了,但是最近才有所頓悟:世間萬物都需要額外的能量和秩序來維持自身,無一例外。

我看到這句話時,心裡為之一振。

一句簡單的話,一下子就道出了生存和發展的本質。萬事萬物需要外界的能量和秩序來維持自身。

一個人要想生存,必須不斷的吃飯,吃飯就是在不斷的補充來自人體之外的能量。所以,對於我們所有人,只要你活著,你最離不開的就是吃飯。在少年時期,只有補充的能力超過了人生存的所需,人才會長個,才會由小孩長成一個青年。

企業也是一樣。企業也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他本身為了生存,也需要消耗一定量的能量,當然這裡的能量主要指資金。如果想要發展壯大,就需要吸收超過他生存很多倍的能量了。

這句話雖然簡單,也比較容易理解,但卻一下子指明瞭決策者用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企業要想生存,必須在企業外部尋找能量來源,就是求助於外。必須不斷的外部進行交易,才能源源不斷的從外部獲取能量。

那企業的內部管理重不重要呢?

對於企業內部的管理,是表示企業這個有機體消耗能量的水平。管理的好,消耗能量低,管理的差一點,消耗的高一點。但是無論怎樣,消耗的都是從外界來的力量。如果沒有外界來的力量,即使企業管理的很好,消耗能量的水平很低,無非就是苟延殘喘的時間長一些,最終的結果還是要死的。

經常看到一些企業,裡面的管理混亂,人浮於事,人們的辦事效率低下,給人的感覺很不好,但是也總能在市場上活下來,原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看了這句話就明白了。企業管理混亂無非就是能力消耗的水平高了些。但是人家之所以能活下去,一定是老闆或者業務部門能給公司帶來業務。公司有源源不斷的能量進來,就不會死。

這就好像是小學算術題裡的游泳池,一邊開著進水管,一邊開著出水管,只要進水管的水量等於或者大於出水管的水量,這個池子的水就不會少。還會越來越多。相反,如果出水管的水量大於進水管的水量,不管原來有多少,最後的結構都是池子水放完。

有一種現象比較常見,就是能夠存活的小企業,大部分老闆都是做業務的,還常常是做業務的高手。這是事情原來看只是一種現象,明白這句話之後,這樣的現象就是成了定律。

因為小企業裡面的組織機構不健全,管理能力不會很高,業務部門的水平也不會很高,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老闆個人的業務能力就非常重要的。因為他會從外界拉來單子,有了額外的能量,企業就能生存。就是說懂業務的老闆在企業初創時期成活的概率比較高。

同理,一些企業的高管出來創業,就不一定能成功,原因就是高管原來的主要工作是能組織低能耗運作,但是如果業務能力不行的話,他就無法從外界拉來能量。

諾基亞被微軟收購的時候,有一句話廣為流傳,我們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這句話曾讓無數企業界的人感慨唏噓,如果非要問到底做錯了什麼,那麼,我們能給出的答案就是,時代在變,環境在變,即使已經是全球第一的公司,在失去了外部的能量來源的時候,也不可避免的陷入被收購的境地。

所以,無論是人,還是企業,生存的第一來源都是來自於外部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