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諾基亞、愛立信的「至暗時刻」與5G周期

上週,華為發佈了一份堪稱靚麗的半年度業績,消費者業務部門甚至專門開了一場發佈會,其上半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為9500萬臺,併力爭今年突破2億臺。

同樣是在上週,諾基亞獲得T-Mobile35億美元5G訂單的消息也持續刷頻,因為這是迄今最大的單筆5G訂單。

華為、諾基亞、愛立信的“至暗時刻”與5G週期

兩件事情看似沒有關聯,但實際上都受到了設備投資週期的深刻影響,4G週期高點已過,5G週期剛剛起步,在4G/5G週期切換的階段,設備商們都在艱難前行。

至暗時刻

華為上半年實現了3257億元人民幣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5%;在愛立信、諾基亞Q2收入負增長的情況下,華為的正增長殊為難得。

然而,華為並沒有發佈4大業務部門的具體營收情況,唯獨消費者業務高調地拿出了一份出貨量9500萬臺的成績單。

餘承東也沒有提供消費者業務上半年的收入數據,僅表示做出了較高的收入貢獻,並稱這一趨勢可能會繼續。

通信君猜測,這其中的原因或許來自於兩方面,一是出於業務數據的保密,二是不至於讓其它業務線過去難堪。

結合華為綜合收入增速15%,消費者業務40%以上的出貨量增速以及消費者業務佔總收入比重在4成以上等數據,

大概率可以預計,華為的運營商、企業業務在上半年僅實現了很低的正增長,甚至是負增長。

實際上,在2018年初華為設定的年度目標中,以人民幣計價的運營商業務總營收就是負增長的,這也是近年來的首次。

華為的2018年度目標是,銷售收入1022億美元(約合6558億人民幣),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目標450億美元(通信君注,按照總銷售收入中的匯率計算,約合2887億元人民幣),低於2017年2978億元的收入,預期降幅約3%。

“消費者業務高歌猛進、運營商業務逐漸退守”,這已經是華為近三年業績的典型寫照了。

華為的友商們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在這背後,全球特別是中國4G建設的高峰期已過,國內三大運營商連續多年削減了其資本支出。

電影《至暗時刻》中,丘吉爾既面臨內部的偏見也面臨外部的法西斯戰爭;此時,設備商們既面臨5G研發持續投入,又面臨外部收入下滑的情況,堪稱“至暗時刻”。

大單頻現

在業內人士看來,華為最近發佈的業績增長較為強勁;愛立信Q2財報降幅收窄,好於預期;而諾基亞Q2業績則不及預期。

諾基亞的財報披露後,公司股價迎來一輪走低,不過,諾基亞也迅速宣佈了與T-Mobile簽訂35億美元5G訂單的消息。

對於諾基亞而言,現在很需要一單利好來提振股東信心。

由於這筆訂單是迄今最大的單筆5G訂單,受到廣泛的關注,也有業內人士將其規模形容為“天量”。

雖然目前沒有關於這筆訂單的細節內容,但按照慣例,應該屬於框架協議,具體內容會在今年下半年逐漸分解,並分一到兩年時間執行完畢。

通信君瞭解到,這筆訂單包含基站和核心網主設備,可能並不包含承載及傳輸部分。同時,由於市場上尚未有可商用5G產品,訂單中也不會包含具體的產品軟硬件配置。

在完成了上一輪與阿爾卡特朗訊的合併之後,諾基亞採取了更為進取的市場策略;雖然這一訂單是與美國運營商簽署的,但諾基亞需要藉此向中日韓歐等目標受眾宣誓,因為它們都是5G第一輪全球部署的重要市場。

此外,華為、愛立信也多次發佈了關於5G訂單的消息,4G/5G週期切換階段,設備商們紛紛加大儲備。

5G週期

在新一輪5G週期裡,中美歐日韓等主要國家和地區基本上都制定了2020年正式商用的目標,不過美、韓加速搶跑的跡象越來越明確。

例如,美國三大運營商(Verizon、AT&T、T-Mobile)均已明確了其在5G的合作伙伴和商用路徑;韓國也正力拼成為全球率先部署5G網絡的國家。

相比之下,在5G部署上,美韓似乎已經走在了中國前面;對於正在全球範圍內跑馬圈地的設備商而言,中國這塊廣闊市場卻遲遲未能開啟。

一個明顯區別在於,美國地廣人稀,對於WTTx(固定無線接入)的需求比較大,因此5G部署初期會更多地滿足這方面需要,用毫米波承載家庭寬帶和有線電視。

同時,美國運營商的ARPU也普遍高於中國,快速部署5G,即使前期投入大,運營商也有足夠的空間和商業模式收回成本。

但對於ARPU偏低的中國運營商而言,不僅投入大,初期也主要是面向eMBB場景,商業模式還不夠豐富。

一位業內人士談到美韓5G部署已經領先於中國的情況時說:

5G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其業務應用能否被公眾、政府、行業認可;另外,5G實際的業務能力也不一定像宣傳的那麼全能。5G這麼大的投資下去了,如果運營商沒有回報,慢慢就會萎縮,所有的場景設定都要圍繞用戶需求。

的確,5G的更廣闊前景在於行業應用,即其在高可靠和大連接方面的特性。此前國內為探路物聯網行業應用,部署了NB-IoT以及eMTC等業務,發展行業用戶,不過據悉這兩項業務的探索也遇到了瓶頸。

無疑,5G作為未來經濟增長點,涉及到不同行業的變革與融合,這一趨勢已經很明顯;但運營商也有自己的測試和建設計劃,在相關技術驗證成熟前,不會輕易決定規模和建設方式。

那麼,在新一輪週期裡,中國5G掉隊了嗎?

來源:通信資本論(ID:telecom_tech_capit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