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三大原因致使胤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摘要:話說清朝康熙晚年,康熙諸子為了爭奪皇位可以說是花招百出,為此更是上演了一出“九王奪嫡”的兄弟相殘之慘劇。


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三大原因致使胤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康熙與奪嫡諸子劇照

雍正後來在《大義覺迷錄》中就曾經直白地這樣描述過這段歷史:從前儲位未定時,朕之兄弟六七人,各懷覬覦之心,彼此戕害,各樹私人,以存僥倖。而作為這些兒子的父親康熙,自然也是被他們折騰的夠嗆,因此後來他才會說出:“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這麼悲痛而又無可奈何的話來。事實上按照道理來說,胤礽作為康熙的嫡長子、欽定的太子,在這場硝煙瀰漫的血腥之戰中是佔有相當大的優勢的,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最終敗北,輸給了默默無聞不爭於人的老四胤禛的呢?本文就針對這一點詳細地分析了一番,得出了胤礽性格上的三大缺陷。

胤礽簡介

康熙皇帝的皇二子胤礽是他的原配皇后赫舍里氏於康熙十三年(即公曆1674年)五月初三日所生,據說胤礽出生的時候情況十分兇險,幾乎就要落得一個母子俱亡的下場,不過幸好赫舍裡最後還是拼盡全力把孩子給生了下來,可她自己卻沒有逃脫厄運,在生產兩個時辰之後便因難產離開了人世,當時年僅二十一歲。


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三大原因致使胤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赫舍里氏劇照

痛喪嬌妻的康熙自然萬分悲痛,於是乎他就把對已故愛妻的感情轉嫁到了他們唯一的孩子身上。僅僅一年之後的康熙十四年(即公曆1675年)六月初三日,當時年不過二十二的康熙就不顧群臣反對,公開在太和殿冊立胤礽為儲君:

朕荷天眷,誕生嫡子,已及二齡。茲者欽承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儲大典,宜即舉行。今以嫡子胤礽為皇太子。

康熙對這個嫡子的培養可以說是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不僅親自手把手地教他讀書騎射,替他選了朝中數一數二的文豪大學士張英、李光地為師,更是早早地就放手要胤礽來接觸朝政,讓他在20歲左右就能夠自由地幫助康熙處理一些尋常事件,開始在政壇上獨當一面。


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三大原因致使胤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年輕康熙劇照

而少年的胤礽也是相當爭氣,史書記載他八歲就能夠左右開弓,而且箭無虛發,其文采也是相當好,熟讀四書五經,十餘歲時就做出了“樓中飲興因明月,江上詩情為晚霞”的佳對。文武雙全的他自然讓康熙歡喜不已,連連讚歎道:“其騎射言辭文學,無不及人之處”。

康熙十七年(即公曆1678年)十一月,胤礽突然得上了天花,把康熙急得十二天都沒有心思批閱奏章(豫親王多鐸、先帝順治爺均是青壯年死於此症,而相比之下胤礽當時才四五歲,這無疑更讓康熙憂心不已),而當時正值平定三藩的關鍵時候,這也足見康熙對胤礽的關懷之切了。不過後來經過悉心照料,胤礽還是恢復了健康。

康熙得知胤礽身體有了好轉,立馬就跑去了太廟祭祖,把這一好消息告訴了列祖列宗,並感謝他們的在天之靈對胤礽的護佑。

其實按理來說,照康熙對胤礽這般的疼愛來看,只要胤礽不犯什麼大的過錯,等到康熙百年之後他自然就能夠順理成章地繼位為皇,這也就沒有後來的雍正啥事了,可問題壞就壞在胤礽自己的身上。


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三大原因致使胤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胤礽劇照

筆者認為胤礽之所以把一手好牌打成稀爛,最後慘淡收場,原因有以下三點:

  • 人心不足,慾壑難填

胤礽從小就被眾人捧在了手心裡,可謂是萬千寵愛集於一身,從小就享受著東宮太子待遇的他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受夠了這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日子,他不想再屈居在父皇康熙之下了,他想做的是“所有人之上”,我想這也就是他之後屢次出言不遜說出:“

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太子乎”等大逆之語的原因所在吧。

康熙二十九年(即公曆1690年)七月,康熙率軍御駕親征噶爾丹。


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三大原因致使胤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康熙親征噶爾丹劇照

途中經過古魯富爾堅嘉渾噶山,不幸患上了重病,於是急召太子和皇三子胤祉前來御前侍疾。康熙此舉用意自然明顯,無非是害怕自己有個萬一,駕崩在了這荒郊野外,王朝政局會動盪不安,故而這才召來胤礽,這樣即便自己重病不治,他也能夠順利接受祖宗江山,當上大清皇帝。

而這當時年方十六的胤礽似乎還是太過稚嫩,絲毫沒有理解到父皇的用心良苦,在侍疾的時候沒有流露出一點關懷之色,反而臉色透著一點喜悅,毫無忠君愛父之情的胤礽讓康熙頗為不悅:

太子侍疾無憂色,上不懌,遣太子先還

這件事也為他們日後父子翻臉埋下了一個重大的伏筆,最終在康熙四十七年(即公曆1708年)八月皇十八子胤祄病重,而胤礽卻仍然冷漠視之的時候一併發作了出來: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肆惡虐眾,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皇十八子抱病,諸臣以朕年高,無不為朕憂,允礽乃親兄,絕無友愛之意。


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三大原因致使胤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康熙廢太子劇照

這就直接導致了胤礽的第一次被廢黜,致使向來愛子情深的康熙說出了“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締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付此人”這般絕情的話。

  • 行為不檢,樹敵太多

胤礽自小養尊處優,凌駕於他人之上,自然不像“八賢王”胤禩那樣會左右逢源,團結眾人,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他在“九王奪嫡”中的孤立,不像老四、老八那樣皆有兄弟倚靠(老四有“拼命十三郎”胤祥,老八身後則跟著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四胤禵)。

書中記載胤礽“剛惶喜殺人”,動輒責罵毆打朝中大臣和許多皇室貴族,甚至對康熙的兄長裕親王福全都是十分不敬,公開與之爭吵並痛加辱罵,致使許多宗室成員對他都是敢怒不敢言,對此康熙在廢黜他的詔書中這樣斥責他道:“允(胤)礽與所屬恣行乖戾,無所不至。”

此外,康熙此前知曉胤礽“賦性奢侈”,為了滿足他日常龐大的開銷,就特意任命了他乳母的丈夫凌普為內務府總管,以方便胤礽予取予求。可是胤礽仍然不知滿足,經常向手下官員敲詐勒索,對不服從他作為的官員打擊報復,對此實心任事卻不畏強權的江寧府知府陳鵬年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後來陳鵬年就遭到了胤礽的報復,險些丟官喪命,幸得大學士張英、江寧織造極力保全,方留得性命)。


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三大原因致使胤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胤礽劇照

長此以往,胤礽必然是自外於諸位兄弟和朝堂眾臣了,這樣一來他的失勢也自然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也正基於此,康熙爺為了棄卒保車,避免因為這大失人心的胤礽在自己死後再掀起大浪,致使兄弟相殺的悲劇再次上演,才會在彌留之際給繼位者留下了“朕若不諱,二人斷不可留”(其中二人就的是“殘暴橫肆”的老大胤禔,和“昏亂失德”的老二胤礽)的諭旨。

  • 結黨營私,威脅皇權

胤礽和朝中重臣索額圖相互勾結,謀奪私利,和大阿哥胤禔與另一大臣明珠組成的黨羽相互傾軋,幾乎成了分庭抗禮之勢。

在黨爭中,罪不可缺少的就是銀子了,打通關節,收買人心都少不了它,為此胤礽和索額圖只能大量賣官鬻爵,用富而不用賢。時年,索額圖權柄滔天,所保舉的官員自然也不在少數,故而“要做官,找索三”

的民間諺語也就這樣流傳開了。

對胤礽和索額圖之間的事,康熙聖明燭照,自然都看在了眼裡,但他當時還沒有廢掉太子的打算,出於維護兒子的初衷,同時也是給他敲個警鐘,康熙就在康熙四十二年(即公曆1703年)以“本朝第一罪人”之名把索額圖鎖拿下獄。


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三大原因致使胤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索額圖下獄劇照

不久後他就在監牢裡含恨去世了。

但傻乎乎的胤礽到這個時候還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到來,依然是專橫跋扈、我行我素,所以後來他太子之位被廢也就不是意料之外的事了。

其實在胤礽的這麼多缺點裡,康熙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他結黨營私,為禍朝政,畢竟相比於其他兩個,這點還是危害最大(眾所周知,明朝就亡於黨爭)。因此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爭對朝中黨爭之風盛行,官員腐敗不堪才有了這麼一段痛心疾首的肺腑之言:

朕剛繼位的時候,以為朝廷最大的敵人是鰲拜,滅了鰲拜,以為最大的敵人是吳三桂,朕平了吳三桂,臺灣又成了大清的心腹之患,朕收了臺灣,噶爾丹又成了大清的心頭之患。朕現在是越來越清楚了,大清的心頭之患不在外邊,而是在朝廷,就是在這乾清宮,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們當中。咱們這兒爛一點,大清國就爛一片,你們要是全爛了,大清各地就會揭竿而起,讓咱們死無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在煤山上才幾年呢?忘了,那顆老歪脖子樹還站在皇宮後邊,天天地盯著你們哪!

胤礽的第一次被廢黜,其實就已經宣告了他爭奪皇位的失敗,因為他第二次被康熙冊立,僅僅是因為康熙屢次頒佈諭旨禁止皇子爭奪儲位:“諸皇子中如有謀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宥”,此舉效果不顯,這才出此下策再次搬出胤礽作為“擋箭牌”的。我想即便是後來胤礽再次出場後諸皇子安守本分,康熙身故之後傳位給他的可能性恐怕也是微乎其微了。


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三大原因致使胤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康熙傳位皇四子胤禛詔書

結論:

  • 綜上,我認為胤礽之所以條件得天獨厚卻最終無緣皇位,就是因為他的人心不足、行為不檢、結黨營私,至於康熙在詔書中批判他的“窺伺朕躬起居動作”,害怕“朕不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故而“晝夜戒慎不寧”,在我看來就有點欲加之罪的味道了。

參考史料:《清史稿》、《清聖祖實錄》、《大義覺迷錄》

參考文獻:

  • 《雍正十三年》·林乾
  • 《雍正王朝》·鄧玉娜、張宜
  • 《正說清朝十二帝》·閻崇年
  • 《清朝十二帝》·夏飛
  • 《清史講義》·孟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