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祕籍,機關重重,但是八段錦卻巧妙地繞開了所有的坑


論是跑步、擼鐵、武術、拳擊、氣功、瑜伽……幾乎在所有的運動中,呼吸的訓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在中國,如易筋經、八段錦、儒釋道諸子百家的古老健身術中,呼吸吐納,似乎帶有更加神秘的色彩,幾乎等同於得道成仙的秘籍。

可以說,呼吸的訣竅就是傳統健身術的不傳之秘。正是因為他的重要性,所以對於一個初學者,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輕者不得其門而入,如果練歪了,那就很容易走火入魔。關於呼吸的坑到處都是,而八段錦卻巧妙地避開了。可是雖然八段錦的呼吸關竅更為精妙,但是大河卻不建議初學者過於執著。為什麼?你來看……

傳統的呼吸方法,基本分為五種。大河帶你看一看,在這些方法當中又藏了哪一些坑?八段錦的呼吸關竅妙在哪裡。

一、普通版,吐納呼吸

歸納一下,中國古代各家的呼吸訓練中,一般會把呼吸和吐納融合在一起,先吐納,後呼吸。

這種呼吸,一是強調吸氣、二是強調呼氣。目的是讓新鮮空氣充滿胸腹,儘可能多的清氣,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呼氣更是為了深入的吸氣。都好理解。

如《千金要方》所述:“引氣從鼻入腹,足則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氣悶從口中細細吐出盡。”又如《壽人經·導引訣》:“擇極高極潔之地,取至清至和之氣,由鼻息入者,衝于丹田;由口入者,衝於腸腹。或三或五或七皆可。”

二、閉氣版,閉氣呼吸

閉氣就是在吸氣後,有意識的憋住呼吸,停氣閉息。它要求逐漸地、儘可能地延長閉息的時限。其主要功能是可以迫使內氣充盈通暢。

閉氣法操作難度就提高了,這也給許多的初學者挖了一個很大的坑。

《類經》:“瞑目,先習閉氣,以鼻吸入,漸漸腹滿……及閉之久,不可忍,乃從口細細吐出,不可一呼即盡。始而十息或二十息,但能閉之七八十息以上,則臟腑胸膈之間皆清氣之布護也。”要求安和自然、循序漸進,並且不可強迫為之,否則會“輕夭人命”。

現在我們來看,有許多人在練習密宗的寶瓶氣功。功效到底如何?如果沒有老師點撥,感覺挺懸。

三、服氣版,嚥氣、服氣

所謂嚥氣,就是吸氣,象吞嚥食物一樣將清氣吞嚥到腹中。這叫“咽津納氣”。

如《雲笈七籤》:“鼓氣以滿天關(即喉嚨口),調勻為度,閉口而咽之,即努腹訖,徐徐出神廬中氣……一鼓一咽一努為相應也。”

道家養生十分推崇“服氣法”,唐宋時期此法相當流行。在嚥氣的基礎上,增加了服氣法,服氣法更加重視閉氣,認為閉氣時限越長越好,《日精功》將五色霞光“入口吞之,四十五嚥氣”。

問題來了,不是專業運動員,誰的肺活量能有這麼大哪?搞得不好,很易產生憋氣、悶氣,缺氧啊。這也是個大坑。


呼吸的秘籍,機關重重,但是八段錦卻巧妙地繞開了所有的坑


四、胎息版,柔長呼吸

代表作就是道家倡導的“踵息法”。《莊子》說:“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其實,這就是柔和深長的深呼吸。特點是吸氣和呼氣均要求柔緩細長。

到底有多麼柔和?多麼深長哪?

要求氣息的能到達腹臍乃至腳踵的末端。《丹經極論》:“於寂然大休息之場,恍兮無何有之鄉,灰心冥冥,如雞抱蛋,似魚在水。呼至於根,吸至於蒂,綿綿若存,再守胎中之一息也。”

古代煉丹術中,常常提到的胎息,練至恍恍惚惚,就像胎兒在母腹中,若有若無的呼吸。

五、意念版,呼吸加意念

大家注意啊,最大的坑來了!

意念版呼吸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上述的呼吸法,加上意念。

如《雲笈七籤》:“每鼓咽之際,常存思氣入五臟流行,即從手足心及項三關九竅肢節而出。”

這類功夫的效果,據說可以得道成仙。《太上老君養生訣》:“取氣之時,意想太和元氣下入毛際,流於五臟,四肢皆受其潤。”《雞峰普濟方》:“每體不安處則微閉氣,以意引氣到疾所而攻之,必瘥。”

厲害不?這個階段,也是許多人的追求。但是,從現代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過度的意念,容易誘發妄想等精神類問題(走火入魔)。意念可不是你單方面苦練就能成的。沒有師傅心傳口授,這個坑,幾乎難以逾越。遙想上世紀80年代,社會上氾濫著氣功熱,多少人荒廢時光、痴迷其中,教訓深刻。

也許你以為大河是反對意念,非也。意念在鍛鍊中,恰恰是最為精妙的地方。正所謂“治病良藥,殺人快刀。”看你怎麼用,看你會不會用。

六、八段錦怎麼避開這些坑的?

古代的呼吸秘決,基本就是上述五類。大河才疏學淺,不敢妄議各類功法的優劣,也請各位看官評判。

那麼,為什麼大河說,八段錦就可以有效地避開這些大坑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