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不容二虎,隋唐四位帝王歷經70餘年的征戰才將此國徹底攻滅!

公元588年,隋文帝楊堅舉兵發動滅陳之戰,兵分八路攻打南朝陳。次年二月隋軍攻入建康(今南京),俘獲陳後主,陳朝覆滅。隨後,隋文帝安撫嶺南(今南方五嶺以南地區概稱)完成全國統一。

隋王朝初建時就面臨外敵入侵,與北方遊牧帝國突厥汗國經過三次大規模戰爭,後隋文帝採取大臣長孫晟的離間計,突厥在內訌中分裂。突厥帝國土崩瓦解,俯首稱臣,隋王朝得以暫時安穩北方邊境。

然而北方邊境剛剛安穩,隋王朝東北邊境卻風雲突起。隋文帝初定天下後,採取勸課農桑、輕徭薄賦等政策致使社會逐步安定,經濟迅速發展,府庫充實,國力大增。可就在隋文帝北擊突厥,南下滅陳一統天下之際,東北邊境悄然間興盛一區域強國—高句麗。此時的高句麗對隋王朝陽奉陰違,頻頻襲擾隋王朝東北邊境,已有虎視中原之勢。隋文帝遂把目光投向一直未臣服中原的高句麗。

一山不容二虎,隋唐四位帝王歷經70餘年的征戰才將此國徹底攻滅!

公元597年,隋王朝東北邊境發生一件大事。高句麗嬰陽王居然聯合靺鞨先發制人攻遼西軍事駐地,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高句麗嬰陽王的這一舉動徹底激怒隋文帝,正好給了隋文帝想要征服高句麗的藉口。於是隋唐兩代四位帝王與高句麗之間長達七十年的戰爭就此拉開了大幕。

隋王朝為何執意要征服高句麗,不惜搭上帝國命運?不僅如此,隨後李唐的唐太宗和唐高宗都繼承了這一外交政策?究竟為何?

高句麗於公元32年建國,爾後趁中國陷入長達400餘年的動盪時期逐步向西北擴張,經過與曹魏和鮮卑慕容幾致滅國的殊死拼殺,方才控制了遼河流域。遼河流域土壤肥沃,極大的促進高句麗的經濟發展,並將遼東作為橋樑,積極引進中原先進的科技和文化。高句麗在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時期的疆域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

一山不容二虎,隋唐四位帝王歷經70餘年的征戰才將此國徹底攻滅!

面對高句麗的興盛,隋王朝是絕不能容忍的。東北邊境的安穩對隋王朝是極其重要的,況且不論東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經濟利益,從政治地緣的角度考慮,東北是隋王朝必須控制的地方,東北對掌控東胡等部落國家意義重大,在與突厥的抗衡中也相當於斷其右臂。

隋王朝對高句麗的戰爭必然爆發,只有徹底征服高句麗才能使隋帝國長治久安。既然高句麗膽敢興兵來犯,就將它徹底消滅。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

然而,水陸兩軍均遭遇挫折。遠征高句麗正值夏秋雨季,陸地上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自東萊(今山東掖縣)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但面對隋王朝的強大攻勢,嬰陽王也驚恐不安,自知不敵,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罷兵,待之如初。

一山不容二虎,隋唐四位帝王歷經70餘年的征戰才將此國徹底攻滅!

六年後隋文帝駕崩,晉王楊廣繼位,也就是極具爭議的"暴君"隋煬帝。公元607年,隋煬帝出巡突厥,發覺高句麗潛通突厥。隨軍黃門侍郎裴矩以“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勸說隋煬帝脅使高句麗王入朝。”隋煬帝採納了裴矩的建議,但高句麗國王高元卻不肯入朝。

公元611年,隋煬帝下令征討高句麗。奉行“出塞耀兵”的策略,意在不戰而屈人之兵,甚至設有專門的"受降使者"。然而,高句麗死戰不降,邊戰邊退,退守平壤城,依據城池險固,展開反攻。隋軍因指揮失誤,大敗而歸。

慘敗於高句麗令隋煬帝蒙羞,甚為惱怒,不久後再次興兵討伐,隋煬帝楊廣御駕親征。這次隋軍攻勢甚猛,連敗高句麗軍隊,高句麗依然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隋軍久攻不下。關鍵時刻,負責督運隋軍糧草的楊玄感卻在黎陽造反,致使前線吃緊。屋漏偏逢連夜雨,兵部侍郎斛斯政叛逃高句麗,隋軍的戰略計劃徹底暴露,隋煬帝不得不班師回朝。

然而,連續對高句麗的討伐致使隋王朝國內民生哀怨,無法忍受暴政的農民毅然反抗起義,一時間,隋帝國國內烽煙四起。隋煬帝卻不顧國內局勢,依舊發動了第三次對高句麗的戰爭,水路並進。此時的高句麗歷經前兩次的戰爭消耗,自身也撐不住了,於是表面請降,隋煬帝下令罷兵歸國。

隋煬帝對高句麗的連續作戰不僅未能將其攻滅,反而連年的征戰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民生凋零,致使帝國實力嚴重削弱。尤其是在第三次征討中,國內起義勢力做大,隋王朝已是搖搖欲墜,最終被李唐覆滅。

關隴集團的李氏家族起兵於太原,歷經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多年征戰,分裂的中華大地又重歸統一,建立了大唐帝國。在唐太宗的苦心經營下,唐帝國最終攻滅了隋末動盪中重新強盛的東突厥。緊接著又對西域用兵,西域諸國紛紛臣服。此時四海賓服,萬邦來朝,唐帝國的聲望直逼巔峰時期的隋帝國。

在北方和西域安定後,唐太宗將目光投向了帝國的東北部。這裡還存在著一個海東大國,就是將隋王朝拖向末路的高句麗。以唐太宗的雄才偉略也是絕不容許帝國的東北部有勢力持續做大。唐太宗等待著機會,欲要徹底降服這個強悍的海東大國。

一山不容二虎,隋唐四位帝王歷經70餘年的征戰才將此國徹底攻滅!

公元642年,朝鮮半島發生了一件大事,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發動政變,殺死高句麗王,另立新王。蓋蘇文上臺後,高句麗不斷髮動對周邊國家的吞噬,尤其是唐帝國的附屬藩國新羅。

新羅面對高句麗和百濟聯合入侵求救李唐帝國,唐太宗派遣使臣遷往高句麗進行外交斡旋,要求高句麗停止對新羅的侵略,但蓋蘇文控制下的高句麗對唐帝國的警告置若罔聞,惹怒了唐太宗。

唐太宗下令征討高句麗,拜李勣為主帥,唐大軍對高句麗展開猛攻,接連攻克多座城池。但在城險兵精的安市,唐軍遭遇阻礙,久攻安市不下,一直拖到凜寒降至,唐太宗不得已下令班師回朝。

第一次征討高句麗受挫後,唐太宗吸取教訓,君臣朝議,唐太宗採納謀臣建議,轉變戰術,以小股部隊不斷騷擾高句麗,趁機燒燬其糧草儲備,長期消耗。面對大唐的新戰術,高句麗疲於應對,國力不斷被消耗。

唐太宗見時機成熟,欲再次興兵一舉攻滅高句麗。然而上天沒有留給唐太宗充裕的時間,在公元650年五月病故,征討高句麗的重擔落在了帝國的繼承人唐高宗李治的身上。

唐高宗繼承了唐太宗留下的豐富遺產,高效的行政機構,一大批能征善戰的將軍。這其中就有極具傳奇色彩的唐朝名將薛仁貴。大唐帝國採用"欲滅高麗,先誅百濟"的戰略方針,聯合新羅滅了百濟。而後又聯合新羅圍攻高句麗,穩紮穩打,逢城必攻,圍城打援。

公元668年,薛仁貴率三千人大破高句麗軍,殺獲一萬多人,攻佔扶余城(今遼寧四平),扶余川中40餘城都望風歸降。同年,契苾何力的胡族騎兵兵臨平壤城,唐軍將平壤團團圍住,九月二十日,高句麗王高藏投降,就這樣,高句麗在唐的攻擊下最終滅亡。

隋唐歷經70餘年持續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大唐帝國攻滅高句麗後,將大量的高句麗人遷到江、淮之南,另一方面在高句麗設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設置安東都護府,統治高句麗各地,徹底剪除了外部勢力對大唐帝國東北邊境的威脅。

隨後大唐帝國曆經武周王朝,到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大唐帝國國力空前強盛,達到極盛,成為當世名副其實的世界帝國,也為後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