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华侨的创业奋斗史:从白手起家,到赫赫有名的民族品牌

鼓浪屿的孩子都是好孩子”,这是对一座人文岛屿的倾情赞颂。做一个家住鼓浪屿原英国领事馆的好孩子,更是一种巨大的幸福。而我就成为了这名幸福的好孩子。


中国早期华侨的创业奋斗史:从白手起家,到赫赫有名的民族品牌

1983年,厦门的雨季刚刚过去,父母的单位就为我们全家解决了住房。一家人离开了漏雨的小屋,从拥挤狭窄的小街巷,搬到了水清沙白的鼓浪屿。大海,开始以温暖开阔的姿态走进我的生活。父母的单位是厦门工业设计院,办公地点就设在鼓浪屿上的原英国领事馆,而我们家就居住在领事馆的后院。身为高级工程师的爸爸和妈妈分别在一楼和二楼上班,只要我有事,就可以随时顺着馆内的原木楼梯跑上跑下去找他们,馆内地面铺设的是很有闽南特色的红色地砖,越用水洗,越发温润,岁月打磨,让它在沉淀的红色中静静散发着典雅,虽然是硬质,却无丝毫的锐气。木质的楼梯也是这样,灵秀而厚重,精致又拙朴,双脚踏上去,发出的是一种近似古典音乐的声响。最为好奇的是,一座堪称巨大的铁皮保险柜就安放在我的家里,它是原来英国领事馆遗留下来的,属于文物,表面已经有一些斑驳,从住进来开始就从来没有人动过它,似乎挪动一下,里面的秘密就会抖搂出来。这座历史感强烈的建筑并没有让我陷入对于过往的追溯,相反,它成为一个特区少年体味生活、观察世界的制高点。

作为最早在厦门修筑领事馆的国家之一,英领馆占据了轮渡码头上地势最高的位置。站在那里,可以看到整个鹭江的海面。每天,只要我愿意,走出温馨的两居室的家,穿过凤凰木的树丛边缘,就能看到辽阔的海面,天风海涛,豁然开朗,仿佛一个隐秘的私家花园。


中国早期华侨的创业奋斗史:从白手起家,到赫赫有名的民族品牌

“当他闲适地躺在沙滩上,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工作时,他的灵魂才会喊道:‘人生真美丽啊!’”,那时的我常常从父亲的书架上漫无目的地寻书来读,林语堂先生《人生的盛宴》中的这段话于我心有戚戚焉,典型老男人式的油而滑的感慨让一个正为分数发愁的读书郎情何以堪!但是,生活在鼓浪屿的读书郎显然要比同学幸福得多。每每起了大雾,或是来了台风,轮渡无法通行,我就有了最正当的不去上学的理由。我可以随便在鼓浪屿找一个安静的角落,以看书的姿态尽情地发呆。若无心读书,也不想思考,就围绕小岛走路,即使走路也不会无聊,一定会有钢琴声作为你的背景声。最记得,在漫无目的的游逛中,我竟然在一个小巷中有了此生最大的“艳遇”:我“发现”了林语堂先生曾经住过的“廖墅”!这栋两层高的私家别墅虽然显露出了没落的景象,但依然掩饰不住当年的雍容气度。1919年1月,就是在这所大宅里,廖家二小姐廖翠凤嫁给了牧师的儿子林语堂,未过多久,林语堂就带着新婚的妻子远走高飞,到美国哈佛大学求学去了。


中国早期华侨的创业奋斗史:从白手起家,到赫赫有名的民族品牌


闲适是岁月馈赠给鼓浪屿的礼物,富裕也分明是闲适的前提。19世纪后半期,当一个古老的东方帝国无力维护一座岛屿的宁静,外来势力和本地商人却使它成为了“地球上最富庶的三个地区之一”。20世纪20年代,全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乐观,在令人陶醉的20年代,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比鼓浪屿更加喧嚣、热闹。距厦门本岛仅0.25英里,鼓浪屿是香港的微型翻版。作为国际商业、文化交流的温床,这个小岛曾经拥有14个国家的领事馆,还有众多全球主要贸易机构的办事处,以及数百座由厦门本地新贵兴建的雅致公馆。

追求财富和讲究腔调在故乡人身上实现了和谐的融合。当厦门的富人们在鼓浪屿上兴建自家的公馆时,我的太公的造园计划也在谋划中。晋江颜氏是泉郡望族,先祖为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人之首颜回,其后代开枝散叶,居于海内外多处,太公一族在安海繁衍生息。我的太公很早就在厦门生活、经商,他平日喜欢与朋友游览鼓浪屿私家花园,鼓浪屿随地势高低起伏建造的中西结合的楼宇、庭院、园林营造风格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情趣和建屋造园理念。20世纪20年代末,太公便在祖上购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宅基地上,建造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策园”。策园坐落于安海成功西路234号,由一座中西风格的两层红砖楼和地势由西向东迭次有致下降的花园组成,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其中红砖楼占地100多平方米,余下皆是花园、庭院。居家有花园在安海这个历史古镇虽不罕见,但策园一亩多地的园林规模在安海却是不多的。


中国早期华侨的创业奋斗史:从白手起家,到赫赫有名的民族品牌


太公是一个颇有品位的人,亦爱风雅,他在园中扁柏树下竹径之旁雕塑“策园”壁塑。壁塑上书“策园”两字颜楷,中间为团形篆书“福”字,两旁是对联,下联为“园居勤习静依然陋巷心斋”,联文深情缅怀其先祖颜回居陋巷之俭朴静心,而今有园可居应不忘祖上好学勤奋之德行。

岁月沧桑,90多年过去了,策园往日的规模和园中的景致已今非昔比,但每次折返故乡,这里永远是我追怀先人、颐养性情的乐园。如今100多岁的龙眼树还在结着硕果,它们和含笑、桂花、蜡梅、梅花、翠竹、鱼池、古井依然在静静地陪伴老屋和策园的后人。

福建人被誉为“中国最富冒险精神的人”,堪称中国的新英格兰人。他们驾驶船只远航,足迹遍布中国沿海各地,远至马尼拉、文莱、新加坡和爪哇,有时候甚至到印度探险。按照当时落后的交通情况来计算距离的话,厦门对于安海而言已经是另外一个花花世界了,但向往外界、四方开拓的商业精神激励着爷爷早早就离开家乡安海,从中学起就到厦门读书。毕业回到家乡后,爷爷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小时候走进爷爷所在的渔业公司,带着海腥味的算盘珠子在爷爷的手中上下翻滚的景象,成为了我童年时期关于商业最早的记忆。


中国早期华侨的创业奋斗史:从白手起家,到赫赫有名的民族品牌

母亲的家族中,太公早早就到厦门创业,外公也是自幼就到厦门同文书院念书,这所书院是同文中学的前身,创办于1898年,是厦门较早的以教授国文和英文著称的学校。1947年,外公留在厦门友联信局担任经理,处理菲律宾的侨批业务。所谓“侨批”,是指早年在海外发展的华侨通过海内外的民间机构汇寄到国内的一种融家书与汇款一体的特殊邮件。安海一带对外经商的历史悠久,外公和爷爷都处理过侨批业务。侨批上有儿子问候年迈双亲的;有父亲要求赎回被卖女儿的;也有父母盼儿早日回归的……一封封侨批,其实记录的是一个个家族的发展史,亦是福建人开拓进取的商业精神的历史见证。

出走海外的故乡人带回来的不仅有大把的金钱,有古典雅致的私家园林,还有外来的商业品牌。安海镇所属的晋江市如今已成为中国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县级市之一,拥有4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位列全国县级第一,“晋江模式”也和“苏南模式”一样,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四大经济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晋江的常住人口是300万,其中海外侨胞、侨眷就占到了200万。海外的人把耐克的旅游鞋引入进来,家庭作坊式的制鞋厂从此慢慢增加。或许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代工厂开始放在晋江,才刺激了晋江人开始创办自己的企业。之后的安踏、361度、乔丹、贵人鸟、七匹狼、劲霸、利郎等制鞋和服装产品,都是那时在晋江催生的本土品牌,如今在亚洲和世界都声名赫赫。


中国早期华侨的创业奋斗史:从白手起家,到赫赫有名的民族品牌


在安海,更是诞生了中国内地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外合资的民营企业——恒安国际。记得小时候从西安到安海探亲,与那座安静的内陆城市不同的是,这里似乎人人都在经商,从模具生产到玩具制造,产业中心的形成时间在全国都是最早的。连家里帮忙的阿姨每个星期都会去工厂里拿一些牙刷的半成品回来加工,把牙刷毛和刷柄固定起来,然后到工厂交回成品,计件领取工资。这些经济行为在北方都是不曾见过的。敢于冒险,不吝吃苦,一群“疯狂的老板”使得晋江成为“一座可怕的城市”,到了晋江,果真是不穿名牌都很难啊!

老板们无论来自厦门,还是晋江、安海,正是他们组成了闽南商人圈,在亚洲贸易圈层,曾有学者称其为“亚洲的犹太人”。对于比肩犹太人这个背井离乡的民族,许多闽南商人并不感到被冒犯,而是感到自豪,因为犹太移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勤劳和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而生存下来。和犹太人一样,安海人似乎也喜欢漂泊。凭借着四通八达的水上运输,安海港在明朝时期泉州港发展衰落之后,依然保持着频繁的商贾往来。明朝的安海又称“安平”,安平商人的足迹遍布海洋四方。和安海典型的“草根”商人不同的是,爷爷和外公都是经过校园知识的学习,之后才在这个天赋财商的地域拥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几乎和我离开厦门去福州读大学的同时,父母的单位搬离了鼓浪屿,我的家移居到了厦门大学附近。装满了我成长记忆的原英国领事馆——自己曾经的家,有段时间忽然变成了一座钱币博物馆,那一刻,我有种穿越的惊悚。在我看来,仿佛是一位维多利亚时期的贵族小姐脱下优雅的丝质长袍,猛然换上了20世纪廉价的尼龙超短裙。

当游客们在那栋古老的别墅中穿行,我忽然想起了那个曾经隐匿在我家多年的老式保险柜。当我专程去寻它,早已没了踪影。我的英国领事馆,我的铁皮保险柜,在它安静而隐忍的表面之下究竟隐藏着什么?押宝人文,还是豪赌资本?这是一部潜伏于我心中的,关于一座小岛的悬疑志。


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