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是創作人2》看華語音樂的困境和生機,80%作品竟然沒被聽過

從《我是創作人2》看華語音樂的困境和生機


現今社會,雖然互聯網科技的快速進步促進了音樂市場的更新與繁榮,但華語音樂的發展仍舊有不少桎梏,刷榜現象普遍,數字音樂榜單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公信力,短視頻口水歌瓜分走太多流量,許多華語原創音樂觸達市場較為困難,導致一些優秀作品被長時間埋沒,這些都是眼下華語音樂發展所面臨的困境,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有效改變這些現狀呢?

從《我是創作人2》看華語音樂的困境和生機,80%作品竟然沒被聽過

澎湃新聞不久前公佈了一組調查數據:在中國,有80%的獨立音樂人的作品幾乎從沒被收聽過,另有30%的人,其作品基本從未得到過版權收益,55%的音樂人一整年的演出機會不超過1場,也就是說其中還有好多人一年內沒有得到過演出機會,這是華語音樂圈非常有待改善的問題。

從《我是創作人2》看華語音樂的困境和生機,80%作品竟然沒被聽過

曝光、出圈、較好地生存,這對許多人來說只是夢想!流量雖好,但許多人的刷榜讓聽眾對榜單失去了太多信任,造成了"流量信任困境"。而一些用心做內容的音樂人因得不到流量,導致才華被埋沒。

從《我是創作人2》看華語音樂的困境和生機,80%作品竟然沒被聽過

不過音樂市場也沒放任這些情況,近年來一些音樂綜藝成為了華語音樂的宣發平臺,增加了音樂曝光出圈率,這讓音樂人看到了新希望,也讓大眾對音樂有了更多的認識。

從《我是創作人2》看華語音樂的困境和生機,80%作品竟然沒被聽過

以《我是唱作人》為例,這檔音樂綜藝邀請各類音樂人來參加節目,與刷榜不同的是,他讓具備偶像性質的流量音樂人有當場展示唱功的機會,打破他們"有流量沒實力"的標籤。而對於缺乏團隊和流量加持的新生代原創音樂人,這些綜藝也為其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如《我是唱作人2》就更新了賽制,特地為新生代年輕原創音樂人設制了挑戰賽。


這些音樂綜藝為大眾帶來了很多音樂風格,像《我是唱作人》中音樂人的陣容就讓人們歎為觀止,如張藝興、汪蘇瀧、毛不易、GAI、鄭鈞、霍尊、陳粒、劉思鑑等,而他們所涉及的音樂領域又有流行、古風、民謠、Rap、搖滾等,不同風格的音樂相互交流碰撞,必將會為華語音樂增姿添彩。

從《我是創作人2》看華語音樂的困境和生機,80%作品竟然沒被聽過

節目從多個維度呈現華語音樂市場,讓想從事音樂的人以及聽眾們增加了選擇權,極大地促進了音樂類型的信息普及,讓年輕人發現原來原創音樂這麼多變和神奇,讓他們聽歌不再拘泥於類似抖音平臺的神曲。

從《我是創作人2》看華語音樂的困境和生機,80%作品竟然沒被聽過

此外音樂綜藝也充當了原創音樂的發行渠道,讓大眾可以及時更新思考自身的音樂審美,而這無形間也是不同風格音樂之間的競爭碰撞,因為不同哪一種音樂就收穫了更多的受眾。

總之面對華語音樂市場的弊端,我們不應該過分消極地看待,因為有問題就會有應對方法,絕大多數事情的解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需要穩步去改善華語音樂市場所面臨的問題,為原創音樂人提供更多的宣發渠道和曝光平臺,讓他們更好地生存,進而普惠大眾,讓華語音樂發展更加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