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民國時期,昆明城不過十平方公里的蕞爾小城,五百里滇池,近在咫尺。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民國初年,滇系軍閥登上中國歷史舞臺

常理上,中國傳統別墅通常選擇兩種地方落地,或是山巔,如廬山;或是水濱,如北戴河,等等。無論臨山近水,事實上都只出於避暑需要。而坐擁高原如春氣候的雲南民國高官們在別墅選址時,卻無必要在氣溫上大費周章,只需根據個人喜好定奪即可。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由二戰時期駐華美軍拍攝於1942年的昆明滇池草海

當年的近華浦,離昆明城不遠不近。按字面理解,可解讀為“離五華山不遠的多水之地”,對岸就是全滇第一樓——大觀樓。各方面條件都符合建園需求。達官顯貴們之所以選擇這裡建造別墅,一則遵循了鄰水而居的園林傳統,再則也隱約含有遠離喧囂,獨我怡然的人生態度。因此,在1927年前後,庾恩錫、魯道源先後在此建造私人別墅,比鄰而居。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滇池畔

這兩人前者來自權勢家族,後者是春風得意的軍政新貴,各自有其非同尋常的號召力,不出幾年,一度雜草叢生的近華浦變成了熱鬧工地,圍繞近華浦東面、南的草海湖濱,一批中西合璧式的私家花園別墅先後拔地而起,形成了李園、丁園、柏園、邱園、陳園(大部分已經毀圯)等私人園林扎堆興建的小高潮。其中,庾恩錫興建的“庾莊”及魯道源興建的“魯園”是其中標誌性建築。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西山腳下的盧漢別墅

曾於1945~1949年主政雲南的雲南省主席盧漢,則在1936年選擇了西山腳下、草海之濱的一個風景秀麗的半島上建造了自己的別墅。西園別墅靠山面“海”,地理位置優越,純法式風格建築格局,暗示了當年主人的新潮品位。

在一張1944年由駐雲南美軍攀登西山時俯拍滇池草海的彩色照片上,棲居滇池半島上的西園清晰可辨。在當年碧藍湖水的映襯下,西園的法式建築群頗有氣派,與周邊耕作了幾百上千年的湖畔沃野形成鮮明對比。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盧漢西園別墅大門

就在西園隔壁,雲南第一任財政廳廳長龍雲的內弟李培天則修建了紫園,蔣介石及何應欽曾下榻於此;抗戰時期,紫園曾一度作為遠征軍的臨時指揮所,滇西抗戰著名將領衛立煌將軍、杜聿明將軍、戴安瀾將軍曾住於此;解放後,這裡作為中國外交部對東南亞的聯絡處,胡志明主席、西哈努克國王等歷史名人曾下榻於此。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建於滇池南部的庾恩錫“磊樓”

法式建築當年固然新潮,但在滇池碧波之畔,曾任前昆明市長的庾恩錫卻不隨大流,而是於1935年另闢蹊徑,獨自在離城四十公里外的白魚口,設計建造了另外一幢造型獨一無二的私家園林別墅——磊樓。磊樓至今保存完好,尤其是外觀,幾乎與當年別無二致,只是,80年後,別墅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物是人非,空留唏噓。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磊樓附近的滇池,庾恩錫在此跳湖身亡


一天,亞細亞菸草公司創始人,在磊樓附近投湖自盡

傍晚時分,從側門進入昆明大觀樓南園,幾幢舊式風格的建築物在落日餘暉中只留下剪影,時值當天南園關門前夕,園中已僅有零星的遊人徜徉,守門老漢疑惑地看了幾眼我手中的相機,隨手撕了一張五元的門票。這就算進了南園。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建於滇池草海畔的庾莊,雲南人俗稱“庾園”

大觀樓南園,其實並非這座園林的本名。事實上,在1927年建造時乃至隨後二十幾年間,昆明人更習慣稱這裡為“庾園”,甚至,俗稱“庾園”也與主人賦予它的真正名字“庾莊”有些出入,而它更為主人鍾愛的名字叫做“枕湖精舍”。庾園與大觀樓,隔著大觀河遙相對望,80年前,一處是公眾園林,一處是不折不扣的私家園林,兩者並無關係。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庾園內部的牌坊

民國時期,昆明達官顯貴建造私人別墅的風氣,到了1930年前後達到高潮。已在昆明市區崇仁街擁有一座私人別墅的雲南墨江人庾恩錫,於1927年選擇滇池草海之濱的近華浦,親自設計建造了規模龐大的私家園林——庾莊。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保存完好的庾園老建築

此時,庾恩錫正因一手創辦的菸草企業——亞細亞菸草公司的經營狀況不佳而身心憔悴,近華浦“庾莊”的設計建造,讓這名在日本學習園藝出身的雲南政商名人,找到了一絲心靈慰藉。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庾園現代風格“晉侯樓”(重修過)

庾園佔地面積廣大,按相關資料指引,園中應舊有多孔石橋、曲橋、晉侯樓、石牌坊、假山等一系列建築物及花園組成,可惜今時今日,除了極少數假山、牌坊之外,這些建築物歷經時代變遷,早已面目全非,甚至煙消雲散。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庾園石牌坊

頗顯主人審美趣味的“尋芳深處”石牌坊,也搖搖欲墜,不得不依靠鐵桿支撐,在夕陽下頗顯滄桑。而以主人表字命名的“晉侯樓”,卻已是翻修一新的“舊建築”,空留其形,變成一座餐廳。倒是隱藏一隅的假山,撥開雜樹枯葉,依稀竟還能看到庾恩錫本人所題的“壺中九華”字樣,稍有斑駁。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牌坊細節

87年前,庾恩錫(字晉侯)與莫逆之交趙鶴清共同設計建造了此園。庾恩錫本來就是留學園林出身,有極重的專業情結,其人自命清高,又不願追逐當時流行的法式建築樣式,反其道設計了純中式園林;趙鶴清則工於詩、書、畫、園林、篆刻,有極高的人文素養,園中多處留下墨寶,包括石牌坊書法題字也出自趙鶴清手筆。

可想而知,由這樣兩個人設計的園林建成時,在昆明引起轟動完全在意料之中。1930年9月,雲南文化名人周忠嶽、袁嘉穀、由雲龍等即應邀前往落成不久的枕湖精舍。1933年12月22日冬至,由雲龍在做客“枕湖精舍”時親作《冬至日晉侯招飲枕湖精舍,鼓棹赴之,景色如畫》七律詩一首。一時間,庾園成為當時昆明園林建築的巔峰之作。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磊樓俯瞰

在建成庾園之後,庾恩錫仍對私家園林痴心不改。1930年,從昆明市長任上請辭的庾恩錫又開始尋找合適地點,建造新的別墅。1935年,位於白魚口的磊樓建成,成為庾恩錫新居所。以一家之力,前前後後,建成了三幢大型別墅,除了龍雲、盧漢這樣的頭面人物,恐怕在整個民國時期的昆明絕無僅有。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磊樓附近的假山。上有庾恩錫所題“抱殘守缺”字

人們不禁要問,庾恩錫何許人也?這個有著生僻姓氏的墨江人氏,何以在民國時期的省會昆明有如此實力?

當代年輕人可能更熟悉有同樣姓氏的臺灣著名歌星庾澄慶,庾澄慶的祖父,正是庾恩錫。庾氏一門,在墨江是傳奇家族。

庾恩暘遇刺,給正風生水起的庾氏家族帶來重創

上世紀,從墨江碧溪鎮走出的3個兄弟,被人們稱為庾氏三傑,大哥庾恩榮子承父業,立意經商,並撫育諸幼弟成長。庾恩榮清末年間在昆明登仕街開設榮慶和商號,商業觸角遠至京滬。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雲南墨江碧溪鎮庾氏故居

1929年以後,更擔任富滇銀行總辦和雲南省整理金融委員會委員,及中國紅十字會昆明分會會長、省參議員等職。庾恩榮在雲南商界無法撼動的地位,直接影響了兩個同胞兄弟的成長之路。但更直接讓家族根基牢牢紮根省城的,無疑當屬三兄弟中的老二庾恩暘。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庾恩暘

庾恩暘早年早年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雲南王唐繼堯有同窗之誼。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時,唐繼堯、庾恩暘、劉存厚等在雲南策劃響應,於九月初九舉行雲南重九起義,成為辛亥雲南獨立元老級人物。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庾恩暘葬於昆明金殿鳴鳳山麓,此為僅存的墓園建築

遺憾的是,民國7年(1918年),時年35歲的庾恩暘在貴州畢節遇刺身亡,被追贈為陸軍上將,孫中山為其墓表題了“應為雄鬼”四字,備極哀榮。庾恩暘遇刺,給正風生水起的庾氏家族帶來重創,但也直接影響了其三弟庾恩錫——庾園主人的人生之路。

庾恩錫從日本歸國後,旋即被已權傾一時的唐繼堯任命為雲南水利局長,然而做官並非所願。1919年秋,庾恩錫在上海籌辦南方菸草公司,但競爭激烈,維持了不到兩年,就偃旗息鼓,回到昆明。再開辦當時省內規模最大的的亞細亞菸草公司,支撐了8個年頭,仍難和外菸抗衡,反而導致負債累累。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磊樓

1929年中,二哥庾恩暘的舊部,時任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請庾恩錫出任昆明市長,但僅一年後,他即因不適應官場積弊請辭。1930年後,庾恩錫僅保留省參議員一職,大量精力仍在亞細亞菸草公司,但此時,公司已日漸艱難,最後不得不以崇仁街龐大的庾園房產抵押借款度過難關。也就在崇仁街庾園不再姓庾時,白魚口的磊樓出現了。

磊樓這個名字本身,暗喻了主人對“磊落”的自我期許

磊樓,同樣為庾恩錫與趙鶴清的聯合設計。其主體園林仍為中式,但主建築卻完全是主人意志的體現。這是一座完全以石頭建造的樓房建築,它既非中式建築,也與西方傳統建築迥異。磊樓這個名字本身,暗喻了主人對“磊落”的自我期許。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磊樓附屬花園

你很難去想象,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遠在白魚口建造一座別墅需要付出多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在如此遠離市區的地方建造自己的安身之所,庾恩錫此時失意、歸隱的心態已顯而易見。

1949年後,磊樓、庾莊悉數捐與新政府。一年後,這名才華橫溢的園林設計者,前昆明市長、亞細亞菸草公司創始人,在磊樓附近投湖自盡,為自己的傳奇人生,劃上了令人傷感的句號。

而庾園仍在,磊樓猶存。日復一日,有多少人來來往往,但又有幾多人,知曉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

少將旅長年方27歲。豪宅建起之後卻基本沒住過

民國時期的昆明公館中,魯園的主人——魯道源是較為特殊的一位,當其他公館的主人無不是在功成名就方大興土木時,他27歲,年紀輕輕就建成了屬於自己的法式園林別墅。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魯園,魯道源故居

滇西昌寧人氏魯道源,以抗日名將為人所知。與雲南諸多叱吒風雲的民國將軍一樣,早期畢業於雲南講武堂,後長期在滇軍任職,因功累遷。1937年抗戰爆發後,魯道源任國民黨六十軍一八三師師長、新十一師師長,率部赴抗日前線作戰。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魯園內部法式建築

1939以後,魯道源先後參加反攻南昌之戰及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反攻常德、常衡會戰、南昌會戰、湘北九嶺戰役、贛北、贛江諸戰役,戰績卓著。1942年,已升任五十八軍軍長的魯道源代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接受南昌、九江地區日酋笠原幸雄的投降。有人統計過,8年抗戰中,魯道源指揮大戰投20餘次,指揮一般戰鬥500餘次,可謂身經百戰。當他1985年因病逝世時,有人評價道:魯氏南人北相,戎馬一生……有大將風範。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魯園內部小徑

魯園,以主人姓氏命名。位於庾園以西,均在大觀樓對面,兩園僅相隔一面牆壁而已。與庾園相比,魯園佔地略小。庾園是地道的中式園林,魯園則融合中法兩種建築風格的特點。1927年時選擇法式風格,暗示著主人新潮的時尚審美趣味。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魯園靠近滇池的建築物

事實上,魯園建成時, 魯道源剛剛調升為國民黨陸軍38軍99師第四旅少將旅長,年僅 27歲,為雲南當時最年輕的將校。春風得意的魯道源,在當時昆明的“富人區”建造自己的私人別墅,或已表明其將準備長期在此居住的寄望,然而,僅僅十年後,隨著抗戰爆發,軍人魯道源便率部奔赴前線,從此戎馬倥傯,直至到了海峽對岸,一任魯園別墅年年花開花落,牆上長了青苔。

民國顯貴的房子後來歸生產隊管理

進得魯園,先看到一座“不繫舟”,造型與頤和園石舫相似。石舫是典型的中式建築,不遠處,隱藏在柳林中的別墅主體建築,卻是地道的法式風格。魯園真正的名字,叫“子泉別業館”,“子泉”正是魯道源的表字。魯道源這座別墅,在建造時同樣得到了姚安人趙鶴清的協助,除此之外,法式風格的設計也得到了其法國朋友的支持。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魯園內部中式樓閣

由於主人少年得志,魯園的打造可謂凸顯其個人性格,園內設計不似庾園的精工細作,沒有那麼多假山、對聯、碑刻,佈局上更趨簡約、大氣,與魯道源一生意氣風發的個性不謀而合。難怪在很多年以後,工於詩詞的魯道源這樣評價自己的性格:“明知絕險偏走馬,性傲不與常人同”。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魯園的法式別墅,仍基本保留了當年的格局,現在是一家茶樓,清幽靜謐。這是一座寂寞的別墅,當年個性張揚的年輕軍人在費勁心血建造別墅時,不會想到,別墅先是成了不常住的“旅館”,後成為大觀公園的一部分。

尤其在50年代後期,當地生產隊疏於管理,園林淪到破敗不堪的境地。幸而近年來經過幾次大規模維修,並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魯園這座傳奇人物的私宅才得到了保護。

很少有人知道,魯道源的故鄉昌寧,也是在他的倡議下,於1935年才從永昌(隆陽區)、順寧(鳳慶縣)各取數地並和成立。我在昌寧時曾聽本地老人提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有昌寧人到達臺灣拜訪魯道源,交談間魯道源還特地詢問:昌寧縣還在否?惜乎,在告別故土後30餘年間,因政治阻隔,無論是故鄉昌寧,還是眼前這座魯園,他再也沒能踏上過一步。

民國時期其他雲南達官貴人的別墅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雲南王”唐繼堯故居僅存建築

唐繼堯(1883-1927 ),雲南會澤人。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滇系軍閥首領。在護國戰爭中,與蔡鍔聯合宣佈雲南獨立,自任中華民國護國軍總司令。護法運動中被推為護法軍總裁之一,並任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民國二年(1913年)開始在雲南執政,唐繼堯在近14年的執政期中,興辦教育、籌辦市政、發展實業做了若干件利民興滇的大事,為雲南的近代化事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雲南民國名流李鴻謨故居“石房子”(現仍完好)

李鴻謨:雲南師宗人,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與朱德、龍雲、盧漢同窗,陸軍中將。雲南抗戰時期的核心決策人物之一。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盧漢故居(位於翠湖之濱,已開闢為博物館)

盧漢

(1895年-1974年5月13日),雲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愛國將領,民國滇軍高級將領。在中華民國時期執掌雲南軍政大權4年多,被稱為最後一任"雲南王"。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滇系軍閥楊如軒故居

楊如軒(1895 一1979 ) ,字夷齋,雲南賓川人。雲南陸軍講武堂第四期畢業,與朱德是同窗好友。辛亥革命爆發後,在昆明參加重九起義。1979年因病逝世。

民國時期雲南若干“大人物”的別墅今昔

1940年代的昆明街景


見識雲南,領略不一樣的雲南。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