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很多人想看書,卻又常常不知道看什麼,於是按著市面上的各種暢銷榜單、讀書清單買回來一堆,又覺得有的書不好看,有的書讀不下去,長此以往就放棄了閱讀。

實際上,且不說別人推薦的就一定是好的,很大程度上,別人推薦的未必就是適合你的。

有句大家熟知的話大意是這樣說,“你讀過的書,讓你成為了今天的樣子”。當你看過的書已經幫你形成了一套穩定的審美體系,那麼選書和看書,當然就有了自己的一套價值判斷,任何清單式的推薦至此也只能作為參考,不能生搬硬套。

歲末年初,整理自己的閱讀清單之餘,想到了困惑很多人的選書問題。經常有朋友會這樣問:“你最近在看什麼書?能不能給我推薦一本?”

這樣的問題聽多了,再回頭看看自己讀的書,似乎冥冥之中包含著一定的線索,遵循著一定的規律。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那麼,今天我們不談閱讀數量,也不列推薦書單,我只談談,我是如何順藤摸瓜式選書的。

01 / 由好奇心觸發的書單

我這個人好奇心比較重,對娛樂新聞影視八卦特別感興趣,很多書都是因為看了喜歡的電影、綜藝,聽了喜歡的歌曲,或者關注了喜歡的人(偶像、博主等等)而觸發的。

1.由綜藝、電影觸發的書單。綜藝方面,今年愛恨交織地追了韓國綜藝《Heart signal 2》(比中國翻拍的那個《心動的信號》好看)。

看完了這個綜藝以後,男三李奎彬在書店給女一吳英珠找的一本書,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裡。當時是兩個人同時要送對方一本書,結果兩人在不同的架子上翻找後,竟然不約而同送出了同一本書:阿蘭·德波頓的《愛情筆記》。

節目成功安利了我,為了確認兩人的讀書品味,我不僅跑去搜來了阿蘭·德波頓的《愛情筆記》來讀,也因此一發不可收拾,陸續讀完了這位英倫才子的《愛的進化論》《旅行的藝術》《哲學的慰藉》《身份的焦慮》,還給最後一本書寫了書評。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除了由上面這部綜藝觸發的書單,我還因為看許知遠的《十三邀》而去看了唐諾的《重讀》,順便看了唐諾推薦的房龍的《人類的故事》,對唐諾先生的閱讀觀和寫作態度有了深刻的理解。

因為看《大象席地而坐》這部電影而去關注了導演胡波,進而讀了他的《大裂》和《遠處的拉莫》兩本書,瞭解到了他對待死亡的態度,其實早就在他的文學作品和採訪中若隱若現。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因為《妖貓傳》的上映去看了陳凱歌的自傳式回憶錄《少年凱歌》,發現陳凱歌的文筆要比他的電影(不包括《霸王別姬》)好很多,堪稱散文大師。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因為看《小偷家族》,去讀了是枝裕和寫的《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

因為重看《龍貓》,去讀了鈴木敏夫寫的《吉卜力的風》,重溫了吉卜力工作室是如何與宮崎駿相互成就,進而拍出瞭如此之多的經典動畫作品。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2.由關注的人觸發的書單。這裡的人,可以是之前喜歡的作家,可以是自己一直喜歡的偶像,也可以是自己一直關注的微博博主、豆瓣友鄰等等,按照你認同的人的審美照單去讀,其實是最不容易出錯的一種選書方式。

比如,從喜歡的作家那裡來的,雷蒙德·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別》是因為村上春樹推薦才去看的;高木直子的《兩個人的頭兩年》(這個嚴格來說是漫畫),是因為以前一直延續地看了她的《一個人住的第5年》《一個人住的第9年》等等漫畫;一直關注的原來在豆瓣連載《失戀三十三天》的鮑京京,推薦的《千百種罪》和《禮拜二午睡時刻》;跟著原來《女報》雜誌編輯簡潔,看完了她推薦的《薩岡的1954》,一本薄薄的冊子,以第三人稱視角講述了天才少女作家薩岡成名前後的變化;跟著公眾號“清醒貪心記”的推薦,讀完了馬曳的《三萬英尺》,遂認定為年度最佳職場愛情小說。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2018年最後一天看完的小說,是笛安的《景恆街》,也是因為曾經看過她寫的《告別天堂》和《西決》。然而《景恆街》真的質量下滑太多,是去年唯一的選書失誤,但也算是心甘情願的失望吧,畢竟是曾經喜歡過的作家,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02 / 由關注的熱點話題和熱點事件觸發的書單

碰到一些熱點問題和熱點事件,我常常想要探究其背後的機制、成因,也由此延伸出來了一系列書單。

比如,今年因為關注養老、社保等問題,去讀了《老後破產》;因為關注改革開放、創新發展、中等收入陷阱等問題,去讀了《中國創新的挑戰》和《民主的邏輯》;因為關注社會對單身女性的看法,去讀了《我的孤單、我的自我:單身女性的時代》;因為關注社會發展趨勢,對比日本目前社會顯現的一些我國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去讀了《第四消費時代》和《過勞時代》。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這些書籍,或深或淺地解決了我的一些疑惑和思考困境,也打開了一些新的視野。如果說第一類因為好奇心觸發的閱讀更側重於消遣,那麼第二類這些由熱點觸發的書籍,更多地是提供了新的智識和新的思考方式。

03 / 由生活、工作需要觸發的書單

這類書主要集中在時間管理、寫作工具書、育兒書籍等領域,讀的目的也非常直接,就是為了解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比如,為了更好地管理時間、管理精力,我讀了《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兒》《哪有沒時間這回事兒2:自律的力量》《只管去做》《吉田醫生哈佛求學記》;為了寫好虛構類書籍的書評,我讀了《小說機杼》《文學閱讀指南》《完全寫作指南》;為了賺錢,我讀了《知識變現》;為了家裡面小朋友面臨的成長、教育和發展興趣愛好等問題,我讀了《我家有個小學生》《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樂童家長必備指南》《發展心理學》。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這裡面重點說說書評的問題。其實寫書評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閱讀和吸收書籍中的內容。當你把書中的要點理清,形成一篇邏輯完整、亮點突出的書評的時候,我想,你對書籍的理解,肯定會加深一些。帶著這樣的目標,也是為了提高一下當初“一孕傻三年”之後加速下滑的記憶力,我開始了撰寫書評之路。寫作,看起來是輸出,其實也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輸入。

04 / 實在不知道看什麼的時候可以隨手拿起來的書

實在不知道看什麼的時候,我一般看什麼呢?或者換一個說法,有時候為了調劑一些枯燥的閱讀(主題閱讀、工具書籍),我一般會隨手拿起什麼來看呢?傳記、訪談、遊記、散文,這四類是首選。

2018年,我讀過的人物傳記只有一本,就是《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為什麼只有一本呢?當然是因為它太厚了。全書近700頁,還是大32開本的,斷斷續續讀了半年,每逢狀態不好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眼瞅著卡佛沒錢、搬家、酗酒,沒錢、搬家、繼續酗酒,人生失意的狀況直到500多頁時,卡佛才迎來了好運氣。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相比傳記的閱讀,去年還是看的遊記比較多,比如歷史學家羅新老師的《從大都到上都》,他走的這段路是從北京到內蒙古的錫林郭勒,對我來說是一段熟悉的路程,但是羅新老師為這段旅程挖掘了很多不曾瞭解到的歷史文學典故和人文風情,因此讀起來有滋有味。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除此之外,遊記方面我還讀了村上春樹的《邊境、近境》,契訶夫的《薩哈林旅行記》,前一本完全是因為裡面寫了村上春樹來中國東北時的感受,後一本是由《契訶夫書信集》觸發的延伸閱讀,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遊記了,是契訶夫的一本文學鉅著。他還依據薩哈林的經歷,寫成了中篇小說《第六病室》。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散文集子去年看了幾本,都是好書,大家都可以共情的那種好書,在此隆重推薦:老舍的散文集《天真的幽默家》,讀完頓時覺得老舍真誠、可愛又幽默;海明威的《流動的盛宴》,裡面描述菲茨傑拉德那段簡直令人震驚;奧威爾的《巴黎倫敦落魄記》,讀完你再也不會幻想去五星級酒店和米其林餐廳了,想象一下後廚就想嘔吐。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此外,我還看了村上春樹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巴黎評論:作家訪談》系列的三本。雖說讀過不等於能做到,正如“聽過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但很多時候,人生不就是需要這樣一個參照嗎?瞧,原來有人和我一樣難過啊,原來有人經歷過和我一樣的困境啊,原來我面對的這些他們也都曾面對過啊!這樣一想,再面對生活中很多問題的時候,就有了解決的信心,也有了前進的動力。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05 / 其它雜七雜八的閱讀

這裡麵包含的幾類書籍,沒法明確的歸為一類了,只好列為雜七雜八。但說到其中的每一本書,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

比如,跟孩子一起閱讀了很多繪本,其中感覺最好的兩本是《各種各樣的家庭》和《有呀有呀書店》,後面那本其實是我買給自己的,但是被女兒搶走了,她反覆看了好幾遍,特別喜歡。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去年12月份,為了系統地理解魯迅的文學造詣和理論觀點,和豆瓣友鄰們建了群,開啟了《魯迅全集》的主題閱讀計劃,12月份讀完了《域外小說集》《現代小說譯叢(第一集)》兩本書。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還有一些因為各種機緣閱讀的小說:《去海拉爾》是因為《萌芽》雜誌王鹹的採訪;《十一月的此刻》是因為豆瓣友鄰推薦;《姐妹物語》忘了是因為什麼讀的,反正很好看;《清單人生》是世界讀書日“讀書1小時”活動中完成的閱讀。

2018年的最後兩個月,因為相繼被“豆瓣閱讀”和“豆瓣讀書”選中贈書,我讀完了《冷雨》《夜行》兩本小說,分別寫了書評。其中,《夜行》是以前從不會接觸的小說類別,為了瞭解其中的日本怪談文化,又去讀了《百鬼夜行》,是類似《山海經》一樣的各種妖魔鬼怪的故事。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最後,是一些雜誌。《萌芽》《書都》《世界文學》《第一財經週刊》和《鯉》系列,是這兩年一直在訂閱和購買的雜誌,《萌芽》更是從高中就開始訂閱的雜誌,價格也從當年的4.8元一本漲到了如今的9元一本。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但是在物價飛漲的十年之後,紙媒如此落寞的今天,9元錢一本也是十分良心的價格了。

如今,書籍更新的速度太快,但好書卻並沒有因此增多,很多好書當年出版過後都沒有再版。比如《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當初借給別人時完全沒有想到這本書會絕版,但是借書的人後來也沒有還,我只好自己又買了一本港版繁體本留作收藏。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唐諾說:“閱讀真是這世界上最划算的事情了,還有什麼方式用來了解世界能比讀書花的代價更少呢?”對這個觀點,我深以為然。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瞭解世界、認識自己。愛讀書的人,都保有一顆好奇心。不斷地依靠閱讀來探索未知領域、探究新鮮事物,也是讓人保有年輕心態的一個生活方式。

讀書的代價如此低廉,收穫卻如此之多,值得每個人試上一試。但願我總結的這些小小的經驗,能在你打開閱讀之門的道路上,提供一點點微光。

2018,我的順藤摸瓜閱讀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