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職場人焦慮:曾被預言的時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上個月,中國電視劇三大獎項之一的白玉蘭獎揭曉。在《都挺好》中,飾演小女兒蘇明玉一角的姚晨呼聲很高,但最終惜敗。網友調侃:想想,要是老爸二哥小女都得了,你讓大哥怎麼想,只能委屈一下明玉了。

7成職場人焦慮:曾被預言的時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都挺好》一家人整整齊齊

姚晨曾在《星空演講》中,談到自己人到中年,事業卻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適合自己年齡段的戲越來越少。這種事業危機,其實就是一種職場焦慮。誠如姚晨一般,雖被大家評價為“炸裂般的演技”,卻仍受到焦慮的困擾。那麼,絕大多數的普通職場人,更是如此。

在焦慮成為常態的今天,你焦慮麼

在智聯招聘公佈的《2019職場人年中盤點》中,有數據表明,超過7成的職場人正在受到焦慮的困擾。

7成職場人焦慮:曾被預言的時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遭受職場焦慮的人,通常因為工作上的一些事,感到心慌、煩躁、鬱鬱寡歡,甚至整夜地睡不好覺。

除了這些明顯的,還有幾種容易被忽視的隱形職場焦慮的表現:

第一種表現,是“給自己打氣”。在工作中,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一類人:領導佈置下來一項任務,這個同事因為沒處理過類似的項目,心裡沒底。在遇到困難時,他就會自言自語“怕什麼怕,有什麼可擔心的”。

表面上看,這個人是在給自己樹立信心,但實際上,他是在忽視或者拒絕承認焦慮的存在。因為困難依然沒解決,因此他的焦慮就會一直被觸發。假如他一直忽視下去,不但不會緩解焦慮,反而會引發更大的副作用,甚至導致身體不適。

第二種表現,是“展現高冷姿態”。假設同事們相約下班後一起吃個飯,聯絡一下感情。其中有一個人每次都說“不是我不想去,確實家有事去不了”。

其實這個人是因為內向,過多的職場人際交往,讓他覺得無力招架。他選擇不去,只是在避免接觸到讓他焦慮的場景。但如果長此以往,他就會生活在一種抑制、壓抑的狀態。這些使得他不但懶於行動,而且思維也會受到限制。

7成職場人焦慮:曾被預言的時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第三種表現,是“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有的同事,如果工作出現一點紕漏,就會嚴重影響情緒。他還會展開深度聯想:這點小事都出錯,項目怎麼做得好,升職加薪肯定沒希望了,今後的職業生涯都是一片黑暗。

這種表現,其實是在下意識地對抗自己的焦慮,是職場焦慮的一種變形體。這種做法不但解決不了問題,相反,還會引發更多新的問題。

當“頭禿”一詞成為職場人新的調侃時,職場焦慮也成為了一種常態,身處其中的人紛紛中招。

為什麼身處這個時代,更容易讓你感到焦慮

不得不說,這就是一個焦慮的時代。烏爾裡希·貝克是當代西方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之一。他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風險社會”的概念,並預言“人類將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風險社會的推動力量正是來源於人們對未來感到恐懼、害怕的共同焦慮

7成職場人焦慮:曾被預言的時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現在看來,貝克的預言沒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經濟本身就呈現出多樣化、複雜化的特點,導致了身處職場的人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多,防不勝防。

這個時代帶來的焦慮源自三個方面:

首先,是人們對身份認同感的焦慮。社會中存在著不同階級,而一個公司的內部,同樣因權利劃分出了不同等級。

就比如說,普通員工每天擠著地鐵上下班,為了房貸精打細算;經理級別工資稍高一些,也許還有些交通補助、住房補助;總監相對有著更安穩的生活資產,也有公司提供的商務車;總裁級別已經是一個公司的掌控者,出門有專車司機,坐頭等艙。

這些表面上看是薪資職位的差別,實則暗含著社會地位的差別,更是可以獲得的社會資源的差別。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曾說,現代社會由於不穩定性和風險性,導致個人無法獲得恆定的自我認同,只有以組織為參照,才能確定自己的身份地位。這也是職場人對身份焦慮的根源所在。

第二,是職場人對自我時間空間的焦慮。職場沒有輕鬆事,每天龐雜的工作中,任何一個小細節出錯都會導致突發狀況。

而職場的信條就是要全身心投入,哪怕擠佔自己的私人時間和空間,也要把工作做好。否則,在職場競爭中就有敗落的風險。

今年的“996”話題再起塵囂。996就是早九點上班、晚九點下班、一週工作六天。雖然智聯招聘調查顯示,有六成職場人可以理性看待996,但不論是公司強制加班還是有償的員工主動加班,這種行為都嚴重侵害了職場人的個人時間和空間。

極度擠壓自己的生活,填補進工作。職場人身心疲憊,情緒憋悶,怎麼可能不焦慮呢。

第三,是人們欲求的焦慮。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把消費商品本身變成了消費商品帶來的符號意義。

7成職場人焦慮:曾被預言的時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今年春天,星巴克推出了一款貓爪杯。為了買到它,有人搭帳篷徹夜排隊,有人為搶一個杯子與別人大打出手,完全不顧體面。這個杯子就真的這麼好嗎,未必。但買杯子的人卻認為,這個杯子能讓自己和普通人區分開來。

美國經濟學家凡勃侖曾預言,中產階級休閒消費的內在邏輯,其實是用炫耀消費來維護身份地位。

但是去年大批企業的裁員風波,正預示著職場的精英群體正在陷入困境。努力維繫工作,來支付教育成本、住房成本和醫療成本已經是件難事,想進行資本的積累更是難上加難。人們追求商品符號意義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欲求焦慮的體現。

面對這個時代帶來的焦慮,我們無法排斥,也不用恐懼,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對它,恰當地處理。

焦慮無法打敗,但我們可以控制它、馴化它

焦慮,是因為受到了某種刺激而產生的應激反應,故而,它可以隨著刺激的減弱而緩解。具體說來,緩解焦慮可以從外部環境和內部心理兩方面著手。

首先,當我們減弱了外部環境帶來的刺激時,就能緩解焦慮。

外部環境,就好比我們在工作中,總是不停地收到信息、給對方反饋信息,接收各種資訊,同時處理各種人際關係。

這些信息不間斷地輸入,就會一直打斷我們正在做的事,隨之而來的是各種不確定性和隨時會出現的黑天鵝事件,從而引發了我們的思維失序和情緒失衡。

這時,我們可以試試減法思維

7成職場人焦慮:曾被預言的時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大衛雕像

就像教皇曾經問米開朗基羅:你成為天才的秘密是什麼,你是如何雕刻出大衛雕像的?米開朗基羅回答:這很簡單,我只是剔除了不屬於大衛的那部分。

我們也可以借用同樣的方法。當我們把時間、精力聚焦在一件事上,就會產生一種掌控感,焦慮自然就遠離了。

比如說,在工作中,我們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斷網時間。在這段時間遠離網絡,有緊急事情可以電話聯繫。然後,不受干擾地專心處理手上的工作。

工作一段後,再找一個回覆時間,集中對各種信息資訊進行反饋。

這就是通過對外部環境的斷舍離,減緩焦慮的方法。

其次,我們要強化內心對環境的免疫力,減弱對刺激的應激反應。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ABC理論。

這是一種認知心理療法,A代表正在經歷發生的事,B代表一個人的觀念和想法,C是一個人的感受和行為。

而正是A加上B,才導致了C。我們在事情發生時,想改變自己的感受和行為,就只能依靠轉變觀念和想法。也就是說,我們想改變焦慮,就要確切地知道,我們到底是怎麼想的

想要抓到這個幕後的想法,可以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比如,現在發生了什麼事、對正發生的事有什麼評判、對未來有什麼推斷、自己在擔心什麼?

假設,有人對年中工作彙報很焦慮。那就可以問問自己,是擔心自己口才不好錯失了晉升機會嗎,還是擔心因為緊張忘詞而丟了面子,亦或是怕領導對工作內容提出質疑?

當問出這些問題時,答案也就自然顯現了。我們可以選擇提前多練習幾遍、在製作PPT時給自己留一些提示信息、反覆錘鍊內容。

如果我們發現焦慮通過行動,可以變得可控了,你還會焦慮嗎?顯然不會了。

行動就是焦慮最大的剋星。《增廣賢文》中有一句名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就是說,專心做好當下的事,不要總牽掛著未來的結果。

弄清楚了自己的想法,然後不回頭地去做,就是我們面對焦慮時最應該做的事情。

7成職場人焦慮:曾被預言的時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李嘉誠說,要克服生活的焦慮和沮喪,得先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我們這一代人,可能終其一生都要和焦慮共生共存。如果我們能瞭解它,讀懂它,接納它,我們就能擺脫焦慮感的控制,成為它的主人。

《風險社會:新型現代的未來出路》【德】烏爾裡希·貝克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英】安東尼·吉登斯

《有閒階級論》【美】託斯丹·邦德·凡勃倫

《反脆弱》【美】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