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职场人焦虑:曾被预言的时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上个月,中国电视剧三大奖项之一的白玉兰奖揭晓。在《都挺好》中,饰演小女儿苏明玉一角的姚晨呼声很高,但最终惜败。网友调侃:想想,要是老爸二哥小女都得了,你让大哥怎么想,只能委屈一下明玉了。

7成职场人焦虑:曾被预言的时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都挺好》一家人整整齐齐

姚晨曾在《星空演讲》中,谈到自己人到中年,事业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适合自己年龄段的戏越来越少。这种事业危机,其实就是一种职场焦虑。诚如姚晨一般,虽被大家评价为“炸裂般的演技”,却仍受到焦虑的困扰。那么,绝大多数的普通职场人,更是如此。

在焦虑成为常态的今天,你焦虑么

在智联招聘公布的《2019职场人年中盘点》中,有数据表明,超过7成的职场人正在受到焦虑的困扰。

7成职场人焦虑:曾被预言的时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遭受职场焦虑的人,通常因为工作上的一些事,感到心慌、烦躁、郁郁寡欢,甚至整夜地睡不好觉。

除了这些明显的,还有几种容易被忽视的隐形职场焦虑的表现:

第一种表现,是“给自己打气”。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类人:领导布置下来一项任务,这个同事因为没处理过类似的项目,心里没底。在遇到困难时,他就会自言自语“怕什么怕,有什么可担心的”。

表面上看,这个人是在给自己树立信心,但实际上,他是在忽视或者拒绝承认焦虑的存在。因为困难依然没解决,因此他的焦虑就会一直被触发。假如他一直忽视下去,不但不会缓解焦虑,反而会引发更大的副作用,甚至导致身体不适。

第二种表现,是“展现高冷姿态”。假设同事们相约下班后一起吃个饭,联络一下感情。其中有一个人每次都说“不是我不想去,确实家有事去不了”。

其实这个人是因为内向,过多的职场人际交往,让他觉得无力招架。他选择不去,只是在避免接触到让他焦虑的场景。但如果长此以往,他就会生活在一种抑制、压抑的状态。这些使得他不但懒于行动,而且思维也会受到限制。

7成职场人焦虑:曾被预言的时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第三种表现,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有的同事,如果工作出现一点纰漏,就会严重影响情绪。他还会展开深度联想:这点小事都出错,项目怎么做得好,升职加薪肯定没希望了,今后的职业生涯都是一片黑暗。

这种表现,其实是在下意识地对抗自己的焦虑,是职场焦虑的一种变形体。这种做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相反,还会引发更多新的问题。

当“头秃”一词成为职场人新的调侃时,职场焦虑也成为了一种常态,身处其中的人纷纷中招。

为什么身处这个时代,更容易让你感到焦虑

不得不说,这就是一个焦虑的时代。乌尔里希·贝克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他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并预言“人类将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风险社会的推动力量正是来源于人们对未来感到恐惧、害怕的共同焦虑

7成职场人焦虑:曾被预言的时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现在看来,贝克的预言没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本身就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导致了身处职场的人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防不胜防。

这个时代带来的焦虑源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们对身份认同感的焦虑。社会中存在着不同阶级,而一个公司的内部,同样因权利划分出了不同等级。

就比如说,普通员工每天挤着地铁上下班,为了房贷精打细算;经理级别工资稍高一些,也许还有些交通补助、住房补助;总监相对有着更安稳的生活资产,也有公司提供的商务车;总裁级别已经是一个公司的掌控者,出门有专车司机,坐头等舱。

这些表面上看是薪资职位的差别,实则暗含着社会地位的差别,更是可以获得的社会资源的差别。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曾说,现代社会由于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导致个人无法获得恒定的自我认同,只有以组织为参照,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地位。这也是职场人对身份焦虑的根源所在。

第二,是职场人对自我时间空间的焦虑。职场没有轻松事,每天庞杂的工作中,任何一个小细节出错都会导致突发状况。

而职场的信条就是要全身心投入,哪怕挤占自己的私人时间和空间,也要把工作做好。否则,在职场竞争中就有败落的风险。

今年的“996”话题再起尘嚣。996就是早九点上班、晚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虽然智联招聘调查显示,有六成职场人可以理性看待996,但不论是公司强制加班还是有偿的员工主动加班,这种行为都严重侵害了职场人的个人时间和空间。

极度挤压自己的生活,填补进工作。职场人身心疲惫,情绪憋闷,怎么可能不焦虑呢。

第三,是人们欲求的焦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消费商品本身变成了消费商品带来的符号意义。

7成职场人焦虑:曾被预言的时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今年春天,星巴克推出了一款猫爪杯。为了买到它,有人搭帐篷彻夜排队,有人为抢一个杯子与别人大打出手,完全不顾体面。这个杯子就真的这么好吗,未必。但买杯子的人却认为,这个杯子能让自己和普通人区分开来。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曾预言,中产阶级休闲消费的内在逻辑,其实是用炫耀消费来维护身份地位。

但是去年大批企业的裁员风波,正预示着职场的精英群体正在陷入困境。努力维系工作,来支付教育成本、住房成本和医疗成本已经是件难事,想进行资本的积累更是难上加难。人们追求商品符号意义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欲求焦虑的体现。

面对这个时代带来的焦虑,我们无法排斥,也不用恐惧,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它,恰当地处理。

焦虑无法打败,但我们可以控制它、驯化它

焦虑,是因为受到了某种刺激而产生的应激反应,故而,它可以随着刺激的减弱而缓解。具体说来,缓解焦虑可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心理两方面着手。

首先,当我们减弱了外部环境带来的刺激时,就能缓解焦虑。

外部环境,就好比我们在工作中,总是不停地收到信息、给对方反馈信息,接收各种资讯,同时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这些信息不间断地输入,就会一直打断我们正在做的事,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不确定性和随时会出现的黑天鹅事件,从而引发了我们的思维失序和情绪失衡。

这时,我们可以试试减法思维

7成职场人焦虑:曾被预言的时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大卫雕像

就像教皇曾经问米开朗基罗:你成为天才的秘密是什么,你是如何雕刻出大卫雕像的?米开朗基罗回答:这很简单,我只是剔除了不属于大卫的那部分。

我们也可以借用同样的方法。当我们把时间、精力聚焦在一件事上,就会产生一种掌控感,焦虑自然就远离了。

比如说,在工作中,我们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断网时间。在这段时间远离网络,有紧急事情可以电话联系。然后,不受干扰地专心处理手上的工作。

工作一段后,再找一个回复时间,集中对各种信息资讯进行反馈。

这就是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断舍离,减缓焦虑的方法。

其次,我们要强化内心对环境的免疫力,减弱对刺激的应激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ABC理论。

这是一种认知心理疗法,A代表正在经历发生的事,B代表一个人的观念和想法,C是一个人的感受和行为。

而正是A加上B,才导致了C。我们在事情发生时,想改变自己的感受和行为,就只能依靠转变观念和想法。也就是说,我们想改变焦虑,就要确切地知道,我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想要抓到这个幕后的想法,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现在发生了什么事、对正发生的事有什么评判、对未来有什么推断、自己在担心什么?

假设,有人对年中工作汇报很焦虑。那就可以问问自己,是担心自己口才不好错失了晋升机会吗,还是担心因为紧张忘词而丢了面子,亦或是怕领导对工作内容提出质疑?

当问出这些问题时,答案也就自然显现了。我们可以选择提前多练习几遍、在制作PPT时给自己留一些提示信息、反复锤炼内容。

如果我们发现焦虑通过行动,可以变得可控了,你还会焦虑吗?显然不会了。

行动就是焦虑最大的克星。《增广贤文》中有一句名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就是说,专心做好当下的事,不要总牵挂着未来的结果。

弄清楚了自己的想法,然后不回头地去做,就是我们面对焦虑时最应该做的事情。

7成职场人焦虑:曾被预言的时代,深入剖析根源,做回自己的主人

李嘉诚说,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终其一生都要和焦虑共生共存。如果我们能了解它,读懂它,接纳它,我们就能摆脱焦虑感的控制,成为它的主人。

《风险社会:新型现代的未来出路》【德】乌尔里希·贝克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英】安东尼·吉登斯

《有闲阶级论》【美】托斯丹·邦德·凡勃伦

《反脆弱》【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