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加码 企业内部智能物流发力“破冰”

伴随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

智能物流已成为物流行业的大势所趋,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物流市场规模增长至3380亿元,预计在2020年中国智能物流市场规模将达5850亿元。而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5G等技术不断成熟,智能物流有望迈上快车道,加快发展速度及价值释放。

5G加码,驱动物流加快进入全智能阶段

从技术角度看,智能物流的“智能”主要涉及两个维度:一是“点”智慧,即每一个终端设备拥有更高的智商,如机器人、各类传感器等本身越来越“聪明”,每一个作业点更明确,实时了解上下游情况;一是“线”联接,即每一个终端设备,每一个作业环节,通过通讯技术、系统平台联接起来,信息及时,前后透明,联动工作,协同运转,使人、物、事、财等连成一张更“通透”的物流网络。

勿庸置疑,5G技术必将对智能物流或者说智慧物流产生深远的影响。5G的海量机器通信、低时延应用场景,将大大加快制造业智能化的脚步,让企业更快实现自动生产、智能生产。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蕴含巨大能量的新一代通信技术,5G将重新塑造和定义智能物流形态,驱动智能物流快速走上“高互联、高智能”的全智能阶段。

实际上,持续加码新技术是智能物流2019上半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除了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物联网等,尚未进入大规模商用的5G也是关键词。如京东建立首个5G智能物流园,厦门发布全国首例城市级5G智能物流配送应用,中国联通与中国邮政共建5G智慧物流等等。另外,智互联作为领先的厂内智能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样在探索5G技术优化物流、助力制造的实用性。

由外向内,厂内智能物流开始发力“破冰”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物流是发货、运输和收货,也就是电商平台对终端消费者需求响应后的货物流动。事实上,这只是物流体系的构成部分,这种常说的物流形态加上智能元素后,信息会更加透明,物品可追溯,运输会更加快捷、更加可靠。因而,就2019年上半年的智能物流格局而言,电商物流仍是智能物流主战场。

也正因如此,在提到智能物流时,大家更容易注意到企业外部物流,对企业内关注甚少。深层原因方面,“物流冰山理论”早已给出解答。上个世纪,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提出物流冰山理论,指出关于物流费用,大家通常只会注意到出现在企业财务统计数据中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只是整个物流费用的冰山一角,真正潜藏在海水下面的冰山主体常常被忽视。换句话说,物流冰山主体更多是企业内部物流消耗部分。

好在这一情况进入2019年大有改观。企业内部物流被认为是智能制造的最佳切入口,“制造欲智能,物流须先行”,智能制造的加持,使厂内智能物流得到越来越多关注。进入2019年以来,上海、深圳、南京、厦门、长沙等国内多个城市,积极响应国家打造制造强国战略,开展相关活动,企业内部智能物流就是重要主题。

5G加码 企业内部智能物流发力“破冰”

与此同时,大批企业将目光投向企业内部物流,推出相应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如专注于厂内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开发与应用的智互联,大力推广[智物流]解决方案,提出了智能物流“四化一轻”,旨在帮助企业实现内部物流“移动化、透明化、精益化、智能化”管理,塑造“轻物流”,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强化行业竞争力。而这一厂内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已得到了多家制造型企业的青睐。

双向跨界,更多企业“软硬兼施”布局智能物流

跨界布局是智能物流2019年的另一关键词。早前,智能物流领域的主要力量包括SAP、甲骨文、鼎捷软件等企业管理企业,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菜鸟、顺丰、邮政等快递企业,曼哈顿软件、Highjump、JDA软件、Made4net等供应链和仓储创新管理企业,百度、腾讯、海尔、通用、西门子、IBM等其他企业。显而易见,这一领域已有跨界迹象,只是2019年上半年有更多企业跨界入局,并呈现明显的“双向”特点。

一方面,“由软向硬”,借助企业级工业软件成本低、易部署、易拓展等优势,集成电子秤、AGV等更多智能硬件,将业务触角伸向硬件领域。从目前来看,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软件服务企业已经实现了对多款工业智能硬件的联接和管控。据介绍,智互联已与数十家智能硬件厂商达成合作,初步实现通过“软硬结合”帮助制造型企业物流、制造的数据化管理、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运营。

另一方面,“由硬向软”。事实上,不同于其他领域的跨界,跨界智能物流的企业不少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例如,人工智能企业旷视科技推出河图,致力于机器人与物流、制造业务快速集成,解决物流行业痛点;无人机制造商亿航发布全自动智能无人机物流解决方案;3C电子制造企业雷柏科技子公司雷柏机器人,推出以机器人为基础的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助力工厂自动化升级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