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范仲淹,其他人來一個整一個

北宋年間的福州,知州馬亮家有女初長成,老馬一心替愛女找個佳婿。

某日見到州里一個知縣,身旁帶著兒子。小夥子頭角崢嶸,侃侃而談。馬亮眼前一亮,當即跟知縣拍板,為雙方兒女定下親事。

回家後向妻子通報此事,妻子氣得幾乎哭出來:“你要把我們寶貝女兒,嫁給小小知縣的兒子!”

馬亮神秘地一笑:“此事非你所知也。”

他看人神準。這個叫呂夷簡的乘龍快婿沒有辱沒州官門第,日後官至宰相,勢傾朝野二十多年。

馬亮當官,並無廉名。他去世的時候,宰相呂夷簡硬是給了老丈人一個“忠肅”的美諡,當時輿論意見比較大。

呂夷簡是個霸道總裁般的人物。

除了范仲淹,其他人來一個整一個

上一篇文章“ ”提及,郭皇后怒打尚美人,不慎誤傷宋仁宗。

呂夷簡是郭後的死對頭,趁機向仁宗挑撥說:“東漢明君光武帝,第一位皇后也姓郭,只不過有怨懟之意,便被廢去。如今的郭皇后傷及皇上,廢她不算失德。”

天子無私事,一舉一動都事關朝政。皇后雖然有錯,沒有大錯。輕率廢后,就是失德行為。朝中很多士大夫紛紛挺身而出,力諫皇帝收回成命,范仲淹也在其中。

范仲淹等人去宰相辦公處理論。呂夷簡辯解說,廢后是有典故的。

你確定要談典故?范仲淹吃著隔夜凍粥苦讀成名,拼學問從沒輸過,當即駁了回去:“相公不過是援引漢光武帝的先例勸皇上罷了。這正是光武帝的失德之處,何足效法?廢后多是昏君所為,皇上想做堯舜,相公反而要勸他做昏君嗎?”

呂夷簡爭不過,只好推脫,你們明天自己去向皇上陳說吧。

眾官無奈散去,打算明天上殿力爭。

哪知這是緩兵之計,隨即有一道道命令下來,將為首官員貶職、外放。范仲淹被趕出京做了個知州。

過了幾年,他重回朝廷,目睹呂夷簡把持用人大權,任意提拔門下之士,便上書議論用人之道。在遷都的問題上,二人也是格格不入。一番較量,范仲淹又被趕去外地做州官。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所到之處,政績斐然,不久再次官復原職,然後將派往陝西坐鎮。

此時呂夷簡做了一件出人意表的事,對仁宗說:“范仲淹這樣的賢臣,朝廷既然要起用,怎麼可以僅僅官復原職呢?”

仁宗是個好皇帝,正確意見往往能聽得進去,立即再次提升范仲淹的職務。不僅如此,他還做了一回和事佬,勸說范仲淹對呂夷簡盡釋前嫌。

范仲淹回答道:“我以前爭論的是公事,並非與他有私人恩怨。”

退朝見了面,范仲淹免不得向呂夷簡致謝:“曾經為了公事觸犯相公,沒想到您如此獎拔。”

呂夷簡也很誠懇:“我怎麼敢念念不忘舊事呢?”

算得上一段佳話。

除了范仲淹,其他人來一個整一個

范仲淹被朝廷派去陝西,是為了對付西夏。他在那裡屯兵營田,建寨納民,安定了邊疆局勢。久而久之,西夏皇帝元昊遣還俘虜,有意言和。范仲淹也寫信過去溝通。

不料宋朝大將任福在好水川兵敗身死。元昊見戰事順利,氣焰頓時囂張,回信極其無禮,對宋朝頗有侮辱之詞。

范仲淹在西夏使者面前燒了來信,事後報告朝廷。朝廷質問他的燒信之舉,范仲淹上奏辯白道:“敵方來信,言辭悖逆。臣以為,如果朝廷看了信卻無力征討,則是恥辱。臣對使者焚信,朝廷沒收到,受辱的只有臣一人而已。”

奏章到達開封,幾個宰相和主管軍事的樞密使一起與皇帝商量。

呂夷簡執政,獨斷專行,其餘宰相只能唯唯諾諾,跟著簽字附議。唯有參知政事,即副相宋庠(讀如祥)主意挺多,不願盲從,成了呂夷簡的眼中刺。

范仲淹書信案,呂、宋二人事先通氣。呂夷簡說:“人臣無外交。范仲淹擅自寫信給敵國,得了回信又擅自焚燒不報,換個人誰敢?”

宋庠深以為然,主張嚴懲。

所以到了御前,宋庠說:“范仲淹可斬!”

樞密副使杜衍大駭,急忙說:“仲淹出於忠心,想為朝廷招降西夏叛賊,怎麼可以重懲?”

雙方激烈爭論,宋庠頻頻注目呂夷簡,希望他快點出手助拳。呂夷簡卻穩如泰山,不出一言。

仁宗也看向呂夷簡,詢問他的意見。

呂夷簡不緊不慢地建議:“杜衍說得對,從輕處罰一下就可以了。”

范仲淹被降了一級,安全過關。

宋庠被呂夷簡出賣,落了個灰頭土臉。

范仲淹是什麼人?名滿天下的正人君子。一個儒臣,為了國家在邊疆吃苦受罪,即便出於好心舉措失當,你就要他的命?

本朝與士大夫共天下,自太祖皇帝以來,不殺士大夫成了朝廷不成文的規矩,你反而引導皇帝殺士林模範?

宋庠的副相當不安穩,沒多久貶往揚州做地方官。

呂夷簡對范仲淹釋放善意,對其他人可沒那麼客氣,被他無情打擊的不止宋庠一個。

李迪曾與呂夷簡一同為宰相,撐了一年多就敗下陣,出京去做地方官員。二人的交惡始末,有三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宋史》所載,李迪厭惡呂夷簡,主動出擊,上奏指斥後者私下結交 “八大王”(太宗第八子、真宗弟弟),將八大王的門客,一個和尚補為僧官。

彈章一上,呂夷簡請求辯解。仁宗安排兩個大臣訊問調查,結果大跌眼鏡:和尚補僧官之事,是李迪自己做的,呂夷簡沒參與。

李迪一敗塗地,又慚愧又恐懼地奔赴外地做州官。

這件烏龍案很蹊蹺。

呂夷簡居然結交八大王,有些匪夷所思。當初劉太后當權,八大王的兒子被養在宮中,呂夷簡堅決反對,因此出宮。二人即便不仇視,至少不會親近。(事見上一篇文章 “ ”)

僧官之事,清代畢沅的《續資治通鑑》有解釋,事情的確為呂夷簡所安排,但由李迪簽字行文。李迪年老健忘,被套路而已。

呂夷簡建議驅逐八大王的兒子,仁宗一定知道,不會相信二人勾結。和尚補官文書是李迪所發,更加坐實呂夷簡的無辜。於是李迪非走人不可。

感覺有濃濃的陰謀味道,很像受益者呂夷簡設下的圈套。

史學大家司馬光的《涑水記聞》,提供了呂、李二人鬥爭的第二個版本。李迪受仁宗重用,盡心輔佐。呂夷簡妒忌了,暗中到仁宗面前說壞話。一年後李迪罷相出京,感慨地對朋友說:“我不自量力,憑藉皇上的知遇之恩,自以為可以做宋璟,而以呂夷簡為姚崇。沒想到他如此待我。”

姚崇、宋璟的功業和名頭,呂夷簡、李迪確實比不上。

明人馮夢龍的《智囊》,又有第三種說法。

李迪辦事,呂夷簡覺得挺高明。有人說,李迪的兒子李柬之,思慮深遠,超過父親。

呂夷簡明白了,恭維李迪道,令公子才堪大用啊。於是任命李柬之去浙江擔任提刑官。

李家父子都很高興。然而李迪自從兒子出京,身邊少了得力助手,事多而健忘,不能勝任宰相職務,不久罷相。這時候,才醒悟被呂夷簡出賣。

這個說法找不到旁證,翻查史書,李柬之並未擔任兩浙提刑,反倒是呂夷簡曾任此職。不知馮夢龍依據何在。

無論如何,李迪認栽是實。呂夷簡縱橫北宋政壇二十多年,發生過沖突的,還有王曾、富弼等名人。在呂夷簡這條職場大鱷面前,無人能佔上風。

此人老謀深算,時而不計前嫌、獎拔才俊,時而坑人不眨眼,究竟是忠是奸?我們下回評說。

相關文章:

每天讓你微笑,每天讓你思考。每天都有故事,每天都有進步。這個圈子有料、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