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專題】戰“疫”十大思考:答好“疫考”中的社區治理題

【本刊專題】戰“疫”十大思考:答好“疫考”中的社區治理題


  共治模式 多元主體參與的社區自組織和共治模式將成為未來社區治理髮展的重要方向。圖為成都市郫都 區馨美社區志願者合影。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記者 于靖園

  疫情的暴發,無疑讓社區面臨著大考。2月7日以後,中央全面部署抗疫工作,指出社區是防疫抗疫工作的第一線,這就給社區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對社區沒有概念,直到這次疫情,我才知道,社區原來與我們的生活,如此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生活在北京方莊一帶的居民張豔豔說道。位於豐臺區的方莊,是北京居住密集度較高的社區,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對於方莊社區來說,如何抗疫,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特別是,隨著復工復產,這個挑戰的難度,重重地加大。

  北京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表示,篩查要從進社區到入樓門,並且呼籲公眾主動報告:“第一,要在各個門樓發揮門樓崗的作用,提醒人們回來趕快報告。第二,部分出口封閉,通過通道來篩查。另外,通過大數據,如果這個地方人臉識別做得好,也能篩查出來,沒有報告也能發現。為了減少沒有必要的勞動力,呼籲民眾主動報告,每天報告體溫,有醫務人員去跟進、指導。”

  疫情的暴發,無疑讓社區面臨著大考。2月7日以後,中央全面部署抗疫工作,指出社區是防疫抗疫工作的第一線,這就給社區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構建社區抗疫常態化工作機制

  “社區基層組織力量薄弱;群眾缺乏參與意識,居民自治難以激活;社區物業管理服務能力滯後,社區物業參差不齊等等都是社區在疫情中暴露的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王會認為,社區防疫抗疫工作要做好要做得讓群眾滿意,不可能僅僅指望幾個社區工作人員,還是要動員群眾,激活社區自治,構建城市社區防疫抗疫常態化工作機制。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也是有效切斷疫情防控蔓延的重要關口。在來勢洶洶的疫情蔓延全國的情況下,各地社區的防疫工作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在此次疫情中,成都市郫都區馨美社區通過黨建引領,發揮社區幹部和黨員的‘頭雁’作用,為黨組織發揮作用提供了新的空間與資源,推動‘黨員+社工+志願者+企事業+群眾’服務模式,同時引導和鼓勵居民相互監督,為社區佈防‘眼線’,通過‘群防群控’築牢疫情防線。”成都市郫都區德源街道馨美社區黨總支書記鍾德剛對《小康》記者表示。

  自2020年1月23日疫情防控工作在成都市郫都區德源街道拉響警報起,位於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國家雙創示範基地核心區域,擁有常住居民6500餘人、戶籍人口2026人的馨美社區,防疫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當天,馨美社區立即進入“備戰”狀態,先後召集社區黨小組長、居民小組長、議事會成員和轄區內3個物業公司負責人,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通過“分組入戶採集”“車輪戰收集”完成了多次全面信息摸排、數據統計工作,為後期人員分類、分級實施動態掌握奠定堅實基礎。在具體工作中,充分調動黨員、志願者、樓棟長等群體,發揮社區已成立自治組織成員的能動作用,壯大防疫志願隊伍,通過落實“六關”(個人防護關、體溫檢測關、公共區域消毒關、群眾心理疏導關、居住查驗關、異常情況及特殊情況報告關),全面做好小區疫情防控統籌工作。

  張豔豔的堂弟王元丁居住在四川成都市郫都區馨美佳苑小區,在微信家人群裡,王元丁時常讓家人們都注意防護,並彙報自己和妻子每天的防疫生活。

  “我們小區於大年初四開始 ,為了嚴格控制居民進出,但又要確保不影響日常生活,統一製作了居民進出卡 ,一戶一卡,每戶每2天只允許1名家庭成員進出1次,非本小區的人不得進出 ,小區的老人如果有買菜、拿藥等需求都是社區和黨員配送。”王元丁說,馨美社區利用居民交流微信群,在群裡發佈當天優質農副產品類型及價格,居民線上預訂後,由社區黨員將物資送到小區門口 ,定點定時發放。

  在疫情發生後,馨美社區和成都所有社區一樣,都實行了“封閉式管理”,封閉了小區內多餘出入口,只留一個主出入口,便於集中進出管理,為了解決居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進出問題,有效“識別”“篩選”非本小區人員,社區居民通過戶口本或“租房協議”申請、審核合格後,便可領取“生活卡”“工作卡”或“特殊卡”,既可嚴控小區居民外出人數,又可識別、禁止外來人員進入。同時,社區成立了黨員“溫馨到家”志願服務隊,志願者通過電話聯繫、幫助居民購買和配送日常所需生活物資,為居民提供“溫馨到家”服務。

  回憶起疫情剛暴發的時期,王元丁說自己和家人既害怕又恐慌,他們擔心物資欠缺,日常生活受到影響。不過,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的社區兩委,讓他們不安的心逐漸踏實下來。

  工作人員全部到崗,聯動轄區物業、商家積極籌措防疫與生活物資;各院落採取半封閉式管理,嚴格控制人員進出;社區書記牽頭,小區樓棟長聯合駐點社工每天挨家挨戶登記信息、張貼告知,同時瞭解居家居民的需求,給予重點人群更多的關注;社區工作人員每天“大喇叭”流動宣傳防疫知識……

  “這樣的‘噪音’使我們居民變得安心。”王元丁說,最讓他感動的還是我們小區的各位熱心居民,上到七十歲的老黨員,下到不滿二十的大學生,都積極投身到志願者隊伍中,幫忙配送生活物資,協助門崗測體溫和夜晚巡查。“雖然平時大家來往不多,但疫情發生時,大家都真誠以待,互相幫助,無論前線的醫護人員,還是社區的家園守護者,都用自己無私的愛溫暖著每一個人。這讓我自己也不自覺投入其中,儘可能地幫助身邊的居民。”

  共治模式喚起群眾主人翁意識

  以這次疫情大考為契機,馨美社區也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新的社區治理模式。“當疫情發生,僅僅依靠社區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馨美社區黨總支書記鍾德剛說道。他表示,在社區治理上,需要培育社區居民的應急安全防控理念,提高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服務的公益意識並拓寬參與領域,促進社區自治和民主的發展,實現“讓問題和矛盾消失在群眾中”的目標。他舉例,馨美社區已經通過成立社區骨幹隊伍,即樓棟治理委員會,培育自治組織、組織志願者隊伍,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的自治社區。鍾德剛說:“同時,社區已將前期多次入戶走訪形成的基礎數據,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將數據資料轉化為社區資源,便於下一步將轄區範圍內企事業資源、教育資源有效融入到社區治理中做準備,增強社區社會資本。”

  的確,在疫情新增病例遲遲沒有清零的時候,僅僅靠社區的力量抗疫,是遠遠不夠的。積極參與基層防控的社會服務中心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社區基層工作者數日奮戰在一線,然而越來越大的物資缺口卻呈現在眼前。”成都市郫都區優力課社會服務中心主任魏明媛表示,在這個時候,優力課社會服務中心支部發揮了資源鏈接優勢,通過多種渠道,採購了醫用口罩2600個、洗手皂500個,向成都市各個社區輸送,為社區一線人員及群眾提供了安全保障。優力課支部黨員和社工夥伴還充當了“社區情報員”,20多名志願者輸送到石牛社區、書院社區、天驕西路社區,負責社區卡點、排查、入戶、登記等工作,緩解了社區工作人員的壓力。而且,因為意識到疫情期間心理援助的必要,中心主任魏明媛還發揮心理服務專業優勢,通過地方政府心理支持中心小組、中國社工聯合會為有需要的群體提供線上心理援助服務。

  “多元主體參與的社區自組織和共治模式將成為未來社區治理髮展的重要方向。”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董禹表示,面對本次疫情,我國大部分社區組織發揮了重要的防守作用。但在疫情之後,政府更需要系統推進社區治理體系的建設,有效提高社區乃至整個城市的治理水平。

  “這次疫情期間,在社區的帶動下,不知不覺,我的主人翁意識被喚起來了,我知道,只有每一位群眾都積極參與其中,防控的觸角才能不斷延伸。”王元丁表示。他知道這次疫情,無論是社區,還是他個人,都得到了很大的鍛鍊和提升。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0年3月下旬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