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连琐》:迷离夜色,荒野坟边,孤寂的少女正款款而来

谈狐说鬼的志怪小说,古已有之。

在科举仕途、吟风弄月之外,志怪小说往往承载着古代文人心里最隐秘的欲望和幻想。

到了《聊斋志异》,狐鬼之说终于登堂入室,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在蒲松龄的笔下,志怪小说塑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神秘和诡异的美学意境。

《连琐》就是独具魅力的一篇。

迷离夜色之中,孤坟荒村边,一个美丽的少女款款而来,如同斑驳凄美的幻梦,黎明前,只在枕边留下一缕若有若无的馨香。

聊斋《连琐》:迷离夜色,荒野坟边,孤寂的少女正款款而来

书生杨于畏,为了安静读书,将书斋搬到了泗水之滨的一个僻远之处。

这里地处荒野,墙外多是古墓坟茔。夜晚,只听见白杨树在呼呼的风声中沙沙作响,如同涛涌,窗下烛火摇曳。

此时,墙外若有若无的传来声音,好像是一个娇弱的女子在低吟。

“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

这两句诗反复吟咏,愁肠百转,如泣如诉。

第二天,杨于畏到墙外一看,四处都无人迹,却在荆棘丛中找到一条紫色的丝带。杨于畏便将这条丝带拿回家,放在窗前。

晚上二更,又听见女子吟诗的声音,一如昨晚。杨于畏就找了一个凳子,站上去往墙外看。那声音就消失了。

这杨于畏是个胆大的人,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就趴在墙头上守着。

到了快二更的时候,看见墙外的荒草丛中,有一个女子姗姗而来,手扶着小树,低吟起来。

杨于畏忍不住轻轻咳嗽了一声,那女子的身影就在草丛中不见了。

杨于畏就从墙上下来,贴着墙壁等着。

过了一会儿,当吟诗的声音又响起的时候,杨于畏竟脱口而出,接了两句:

“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

之前那女子的两句诗中饱含着孤苦惆怅,而杨于畏所接的两句正好说中了诗中流露的少女心思。

过了好久,四下一片寂静,再也没有半点声音。

杨于畏微微叹息了一声,回到房中。谁知刚坐下,一位美丽的少女从门外款款而来来,敛衽行礼,说:“君子是风雅之士,刚才多有些畏惧,故避不敢见。”

杨于畏大喜,拉着那少女坐下。

那少女是怎样的身材容貌呢?

“瘦怯凝寒,若不胜衣”,娇柔的如同风中摇摆的弱柳。

杨于畏问那少女所居何处,为何来到这里。

那少女说:“我是陇西人,随父亲流落在此地。十七岁时暴病而死。至今已二十多年了。在这荒野之地,不胜孤独寂寞,所以做了那两句诗。苦苦思索了好久也得不来下句,所幸有您接了如此佳句,真是让我欢喜异常。”

这暧昧的夜晚,美丽的少女孤身而来,杨于畏不觉动了情欲。而少女皱眉婉拒说:“我是朽骨阴魂,凡人与我欢好会折损阳寿,不忍心祸害君子。”

杨于畏又看到少女脚上穿着月色的锦袜,却只有一只系着丝带。少女羞涩的说:“昨晚看见你有些畏惧躲了起来,丝带就不知遗落在何处了。”杨于畏就取出窗前那条丝带给少女系上。

少女翻看杨于畏案前的书册,忽然见到一本《连昌宫词》,惊喜的说:“当年在世的时候最爱它,不想今日竟在这里见到了,真是恍如梦境一般”。

《连昌宫词》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名篇。讲述唐时一个年老的宫人诉说连昌宫的变迁,讲述唐玄宗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由盛到衰的时代。

二人便就此谈论其诗文,那少女极为聪慧可爱。

李商隐的诗句曾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此,杨于畏便得了这样一位红颜知己,二人“剪烛西窗”,如密友一般,又好似闺阁之中的夫妻,举案齐眉,说不尽的温柔缠绵。

每晚听到窗外低吟之声,不一会,少女便来到屋中。少女嘱咐杨于畏说:“我的事千万不要泄露出去,我胆怯怕生,怕外人侵扰。”少女为杨于畏写字抄录诗词,字体娟秀柔媚。后来又叫杨于畏买来围棋、琵琶。每晚教杨于畏手谈对弈,或是拨弄琴弦,一曲“蕉窗零雨”,让人胸中愁肠百转,不忍卒听,一曲“晓苑莺声”又令人满心畅快。二人挑灯夜游,经常欢乐的忘记了天已破晓,直到看见窗外曙光初现,少女才匆忙慌张的离去。

聊斋《连琐》:迷离夜色,荒野坟边,孤寂的少女正款款而来

某日,杨于畏的一个朋友薛生来访。当时杨于畏正在午睡。

薛生闲来无事,就在屋中四处闲逛,却看到墙上挂着琵琶,桌上摆着棋局。

薛生非常惊奇,他知道杨于畏从不善琴棋。他又翻开案几上的书册,看到整整齐齐抄录的宫词,见那字迹娟秀,更加诧异。

等到杨于畏醒来,薛生问:“你这琵琶、围棋从何而来?”

杨于畏说:“是我突然间想学了。”

薛生又问:“那书卷上的诗词是谁写的?”

杨于畏就托词说从别人那里借来看的。

薛生反复的检视玩赏,却在书册的最后一页看到一行小字:“某月某日 连琐书。”

薛生笑说:“你还在骗我,这分明是一个年轻姑娘的闺名。”杨于畏大窘,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薛生便反复的逼问。杨于畏还是不说。薛生就拿起那书卷装作要走,杨于畏更加窘迫,这才告诉了薛生由来。

薛生听了便请求见那少女一面。杨于畏面有难色,便说起少女嘱咐他的话。薛生就苦苦哀求不走,杨于畏不得已,只好答应了。

到了晚上,少女来了,杨于畏告诉了她薛生的事。少女便生气了:“我之前是怎么嘱咐你的,为何将我的事到处与人去说,看来你我缘分已尽了。”不论杨于畏如何劝慰赔不是,少女还是闷闷不乐,起身走了。

第二天,薛生又来了。杨于畏便告诉他少女避客不愿见人。薛生不相信,觉得是杨于畏故意托词,晚上又带了两个同窗读书之人一同过来,赖在杨于畏的书斋里不走。这几人整夜喧哗吵闹,闹得不得安宁。杨于畏虽然满肚子怨气,但也无可奈何。

这些人闹了几个晚上,却没见佳人半点踪迹。这天夜里,众人们渐渐的有点耐不住了,慢慢安静下来。这时,黑夜之中,忽然传来娇柔的吟诗之声,听起来凄婉欲绝。

薛生正要凝神静听,众人里面有一个练武的王某,是个莽撞的武生。他从院子里捡起一块巨石,朝着外面扔了过去,大喊了一声:“为何惺惺作态,不见客人,念的什么诗,呜呜咽咽,让人好不心烦!”吟诗声顿时消失了。众人都埋怨那个王某。杨于畏更加愤怒。第二天,才把这些人全赶走了。

晚上,杨于畏独自在空空的书斋中,等着少女再来。可是再也没有连琐的影踪。

过了两天,少女忽然来了,哭泣着说:“你引来了恶客,可把我吓坏了。”杨于畏赶忙不住的行礼道歉。少女说:“我们缘分已尽了,从此别过。”说着便转身而出。杨于畏想挽住她,却已渺然无踪了。

聊斋《连琐》:迷离夜色,荒野坟边,孤寂的少女正款款而来

一个多月过去了,少女再也没有来过。杨于畏日夜思念她,以至于形销骨立,憔悴不堪。

一天傍晚,忽然见少女拨开帷幕进来。杨于畏喜不自禁:“你可原谅我了?”

少女却垂下头只是轻声哭泣,默然不语。

杨于畏急的又问,少女欲言又止,过来半天才说:“本来负气而去,现在遇到了难处来求君子,不免羞愧。”原来,不知何处而来的一个鬼差,要强纳她为妾。

少女哭着说:“我本是清白人家的女儿,岂能委身于鬼吏。可是我这一介弱女,又如何抗拒得了?念在我们曾有如此琴瑟和鸣的一段情意,如同夫妻一般,你一定不会弃我不顾。”

杨于畏大怒,要找那鬼差拼命。可是人鬼殊途,阴阳相隔,如何去救她呢?

少女说:“明日夜里你早先歇下。我来邀你到梦中去。”

于是两人坐下倾心共话,谈到天明。少女临走时,又嘱咐白天切勿睡觉,等着晚上入梦。

当天下午,杨于畏喝了点酒,乘着醉意,和衣而卧。忽然见少女来到,将一柄佩刀交到杨于畏手上,又领着他出门,来到一座院落中。两人刚关上门,正要说话,就听见外面有人拿着石头砸门。少女大惊说:“仇人来了!”杨于畏开门冲了出去,见一个人穿着青衣戴着红帽,满脸都是刺猬一样的络腮胡子,长相十分凶恶。

杨于畏大声的质问他,那人横目怒视,谩骂不已。杨于畏大怒冲了过去,那个鬼差捡起石头扔过来,石子好像雨点一般打过来,击中了杨于畏的手腕,佩刀也落了下来。

这危急的时候,远远看见一个人,腰中挂着弓箭,正在野外打猎。仔细一看,竟是那个莽撞的武生王某。杨于畏大声向他呼救。王某拿着弓箭奔过来,一箭射中那鬼差的大腿,再一箭射死了他。

杨于畏大喜感谢,告诉了王某事情的经过。王某很高兴自己弥补了之前的过错,与杨于畏一起进入了少女的屋里。而少女却羞涩惶恐,远远的站着不说话。

王某看见桌案上有一把小刀,不过一尺多长,上面用金玉装饰,抽刀出鞘,寒光闪闪。王某对这刀爱不释手,但见少女怯惧的样子着实可怜,便告辞而去。杨于畏也自己回来,翻过墙来便扑倒在地上,忽然一下惊醒了,此时已传来外面鸡鸣。杨于畏觉得手腕痛的厉害,竟然红肿起来。

到了中午,那武生王某来了,便跟杨于畏说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杨于畏突然问他:“你是不是还在梦中射箭杀人?”

王某很诧异,问杨于畏如何得知。杨于畏便给他看了自己的手腕,又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

王某努力回忆梦中所见的女子,好像朦朦胧胧的没有看清,也实在是回忆不起来了。王某又请求杨于畏,看在自己帮过少女的份上,让他见上一面。

晚上,少女来到向杨于畏道谢。杨于畏说到王某如何挺身而出,射杀鬼差,又说到他诚恳的相见之意。

少女说:“那位兄长的大恩无论如何也不敢忘。可是他是个雄赳赳的武夫,小女子实在是有些怕他。不过,既然他喜欢我的那柄佩刀,那刀是家父在广东做官时,花了一百两银子买下的。我生前十分喜爱,用金丝和明珠装点。父亲可怜我早亡,就把刀与我随葬。如今就把这刀送给那位兄长,见刀就如见我一般。此刀并非中华之物,请嘱咐他好生珍重。”从此,少女与杨于畏和好恩爱如初。

聊斋《连琐》:迷离夜色,荒野坟边,孤寂的少女正款款而来

几个月后,一天夜晚,少女在灯下看着杨于畏,羞赧的微笑,想要说什么,却欲言又止,俏脸上堆满了红晕。杨于畏抱着少女轻声的问她。

少女羞涩的低下头说:“我们恩爱了这么长时间,我的阴魂已受了不少阳世的活人之气,连枯骨也有了生机。如果有了人的精血,便可复活。”杨于畏笑着说:“只要你愿意,我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少女说:“咱俩欢好之后,你会生一场大病,服药医治后才能痊愈。”一夜缠绵激情之后,少女披衣而起,又说:“还需要一点鲜血,能忍住痛给所爱之人吗?”杨于畏也不说话,拿出利刃便在胳膊上刺出了鲜血。少女躺在床上,鲜血慢慢的流入肚脐之中。少女起来之后说:“我不会再来了。记住百日之后,在我的坟前,有青鸟在树顶上鸣叫时,就赶紧挖开我的坟。”出门时,少女又叮嘱:“切记切记,早了晚了都不行。”说完便离开了。

过了十几天,杨于畏果然大病一场,肚子胀痛难受的死去活来。请来郎中医治之后,竟泄出的黑泥一般的污物。又过了十多天,病才慢慢好了。

等到百日之期到了,杨于畏带着家人准备好锄头锹铲守候在坟头。天色渐晚,真的来了两只青鸟在树顶上鸣叫。杨于畏大喜,一声令下,众人就铲土掘开坟墓,看见棺木已经完全朽烂了,而里面躺着一位少女,却面貌如生。杨于畏轻轻抚摸,她的身体还有微微的温热。将少女用衣服蒙上带回家去,放在温暖的地方,慢慢的,她开始有了呼吸。慢慢的喂进了汤粥,到了半夜,少女醒了过来,她对杨于畏说:“二十多年了,好像做了一场大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