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陋室、聊斋、所好轩、饮冰室,浅观书房雅称蕴藏的文人志趣

书斋宜明静,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宏敞则伤目力。窗外四壁,薜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或建兰一二,绕砌种以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郁然。旁置洗砚池一,更设盆池,近窗处,蓄金鲫五七头,以观天机活泼。"

这是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中描述的他自己的书斋环境,令人神往。古代文人雅士对于书斋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将书斋看作是心灵的栖居之地,在这方小天地里,读书操琴、吟诗作画、焚香品茗,好不乐哉!

从陋室、聊斋、所好轩、饮冰室,浅观书房雅称蕴藏的文人志趣

自古及今,书房无一定之规,富者可专门筑楼,雕梁画栋,贫者或室仅一席,环堵萧然。不论贫富,文人都要有这样一方小小空间,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来与自我、与天地共处。

书房的命名,在文人墨客眼中自然也就格外重要,一个雅称既可以反映主人的个性与品性,又能够关联主人的寄情与爱好。书房命名,或崇古抒怀,或托物言志,或纪事铭心,雅兴所致,心之所向。

本文从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陋室、聊斋、所好轩、饮冰室"浅观不同时代文人在书房雅称背后隐藏的主人文化意蕴与个人志趣。

从陋室、聊斋、所好轩、饮冰室,浅观书房雅称蕴藏的文人志趣

从陋室、聊斋、所好轩、饮冰室,浅观书房雅称蕴藏的文人志趣

刘禹锡——陋室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著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陋室是刘禹锡担任和州刺史时所盖,我们对它的熟知还是来源于小时候背诵的那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青苔遍布,草色青葱,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刘禹锡借诸葛亮的草庐,杨子云的玄亭作类比,也希望自己以他们为榜样,深处陋室,淡泊名利,德艺双馨。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荣辱不惊、处危不屈,虽居陋室,可"何陋之有"。

从陋室、聊斋、所好轩、饮冰室,浅观书房雅称蕴藏的文人志趣

从陋室、聊斋、所好轩、饮冰室,浅观书房雅称蕴藏的文人志趣

蒲松龄——聊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蒲家庄人,著有小说《聊斋志异》。早年屡试不第,71岁时才成岁贡生。他舌耕笔耘近42年,用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的书斋"聊斋"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三借庐笔谈》这样描述: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聊斋听起来像是一个聊天的地方而得名,据说《聊斋志异》便是与人闲谈,听得奇闻异事而记录加工而成的。一部《聊斋志异》,通过谈狐说鬼的形式表达出蒲松龄的内心追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人世间的假、恶、丑,聊进的是故事,聊出的是人生。

从陋室、聊斋、所好轩、饮冰室,浅观书房雅称蕴藏的文人志趣

从陋室、聊斋、所好轩、饮冰室,浅观书房雅称蕴藏的文人志趣

袁枚——所好轩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他一生最爱自由,有诗有花有美食美人相伴,才是他的一生追求,他将日子过得充满情趣,大方承认自己"

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所好轩记》)果然真性情也,因故题斋号"所好轩"。

袁枚对书的喜爱也是非同一般,藏书40万卷,筑藏书楼"小仓山房"、"所好轩", 自注何谓"所好",味、色、花、竹、金石、字画,皆有时有限,只有藏书,不分少壮、饥寒,读之无限。

他曾言:"古玩虽可眼,但玩玩就兴奋渐失。美色虽可心,但年轻时玩才好。美食虽可口,但日日食之总会厌。朋友虽可聊,但总有兴尽分别时。唯有书,可眼可心可口可聊,超过天下一切俊物。" 一个"所好轩",便展示出他的生活态度,用自己热爱的方式过一生,忠于真性情,在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大自由和大快乐。

从陋室、聊斋、所好轩、饮冰室,浅观书房雅称蕴藏的文人志趣

从陋室、聊斋、所好轩、饮冰室,浅观书房雅称蕴藏的文人志趣

梁启超——饮冰室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饮冰"一词源自《庄子·内篇·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现在我早晨接受使命而晚上就要喝冰水,我是心中有火吧。"梁启超以此自喻心中忧虑,他受光绪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之焦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

梁启超一生著书立说,为革命奔走,将居室取名"饮冰室",连文集都以"饮冰"为名,可见先生对时局的重重忧思。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表明其对时局艰难但仍不轻言放弃的决心和表明其在时局艰难中不轻言放弃的决心和远大志向。


从陋室、聊斋、所好轩、饮冰室,浅观书房雅称蕴藏的文人志趣

书房雅称取义广泛,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词隽意蕴,情溢于墨,理见其辞,耐人寻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人卫泾因取此句之意,名其室曰"后乐堂",寄托忧国忧民之心;
  •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提名“老学庵”。他自注“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活到老、学到老;
  • 明祁彪佳"八求搂"、"八求"即宋代藏书家郑樵所总结的求书八法:"一即类以求,二旁类以求,三因地以求,四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因人以求,八因代以求。"
  • “达观轩”,南宋朱熹书斋名也,取义贾谊“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 明代文学家袁宗道极为推崇唐代白居易和宋代苏轼,因名其室曰"白苏斋"
  • 元代大画家王冕酷爱梅花,隐居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书斋为“梅花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香满乾坤”,映照出他的清奇品格。

可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志趣,书房便是最好的载体,也是这些文人墨客的精神巢穴,通过一个书房雅称倾注他们内心的深情与雅趣,反映出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中国文人深沉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底蕴。

我愿有间屋,只为读书写字养心

我想为这间书屋,取一个属于它的名字

如果是你,你会为自己的书房起个什么样雅称呢?

不妨留言一起探讨,发现属于你的内心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