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与丘陵山地的深思,是离婚,还是艰难前行?

中原粮仓,是小麦,玉米,花生,白芝麻等农作物的主产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世世代代与黄土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农民与丘陵山地的深思,是离婚,还是艰难前行?

然而这种长久稳定的关系,今天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粮食在增产,而个体农民耕地的热情在减产。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小农经济已经很难支撑起现代家庭的消费。也就是说传统土地带来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农民与丘陵山地的深思,是离婚,还是艰难前行?

耕地出现废弃,传统意识里的金疙瘩正在变得一文不值。去年我同付兵下乡,和当地农民谈起耕地的事情,一位老乡给我算了一笔账。他说:一亩地一季现在成本基本要300块以上,包括化肥,农药,还有机械化,这还不包括自己的功夫钱。一季下来忙几个月,好的一亩地能一千多块钱,差的还有保不住本的,因为靠天吃饭,谁也说不好。

现在虽然比以前产量高了,但收入却变化不大,而日子反而更紧巴了。一位农民老乡这样说道。他说他种了八亩地,忙上一年也就是万八块钱。一家子老小,孩子上学,这点钱根本就不够。

农民与丘陵山地的深思,是离婚,还是艰难前行?

打工是他们弃地的主要原因:

当我们问及到为何有那么多荒地时,老乡介绍,在北京栽花一个月,比上在家三亩地种上一年,你说那个划算,而且栽花比种地稳产多了呀,老乡发出咯咯的笑。老乡的话不无道理,进城打工,确实比在家种地收入高很多,而且更加稳产。

农民与丘陵山地的深思,是离婚,还是艰难前行?

部分农民与土地的悄悄离婚是喜还是悲那?我想这应该是土地改革前的空档期,既然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正好国家政策上支持土地流转,那么大包干就成为了可能,但是这个过程依然十分的艰辛,因为就河南而言,土地平整程度都各不相同,平原地区自然好办,但是山地,丘陵地带,又有谁会来大包干那?那么他们是选择与土地离婚进城打工,还是选择继续艰难前行那?

农民与丘陵山地的深思,是离婚,还是艰难前行?

保住土地才是保住根本,看到丘陵地区的荒地我时常深思,如何把丘陵地区的农业盘活,是用什么方法使丘陵山地农作物保产保收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