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十年, “最大”的美團還會更大嗎?


下個十年, “最大”的美團還會更大嗎?


美團點評(3690.HK)晉級中國下一家千億美元級互聯網只是時間問題,外界更為關注的是,這家崇尚客戶至上、秉承長期主義的公司,未來的想象空間究竟有多大。

今年是美團成立第十年。十年間,美團以“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為目標,從一家團購平臺起步,逐漸聚焦以餐飲為核心的生活服務賽道,特別是抓住了2013年後的即時配送風口,不斷進階為中國最大的在線生活服務平臺。美團在上市之後更是成為資本市場的當紅明星,躍居中國市值第三大互聯網公司。

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本地生活服務電商被視為繼社交網絡、電商之後的另一個萬億級市場,前兩個市場分別誕生了阿里巴巴、騰訊——這兩家公司20歲時的市值均超過4000億美元。美團,下一個十年的想象力有多大?這家已是生活服務領域最大的平臺,還會更大嗎?這些也決定未來美團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權有多大。

超級生態

理解美團,先要理解它為什麼成功。

過去十年,美團以敢於嘗試新機會著稱,從餐飲市場切入,圍繞生活服務業態建立了一套高度複雜的多業務、多支點系統,橫跨餐飲、外賣、酒店、到店綜合、生鮮、出行等業務,兼具To C、To B兩種業態。

表面看來,美團介入的每個單項業務均不是利潤豐厚的市場,且幾乎在每個市場美團都是後來者,競爭對手環伺。但站在更高的視角,美團戰略的核心仍然沒有脫離互聯網的“流量-變現”邏輯,其獨特之處在於“高頻帶低頻”的商業模式,以及“超級生態”理念。

我們簡單將美團的核心業務分為高頻業務和低頻業務:前者是外賣、到店餐飲、美團單車等,也是用戶和流量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後者主要負責將用戶和流量轉化變現,如到店綜合、酒旅等。

最為高頻的餐飲外賣是美團第一大業務,日均訂單量超過3000萬筆,這也是美團最核心的流量基本盤。到店及酒旅是相對低頻的業務——相對“日頻”的外賣,到店餐飲、到店綜合、酒旅的用戶使用頻率依次降低——也是美團核心的變現業務。2019年Q3,美團到店及酒旅收入僅佔23%,但貢獻了近六成毛利,毛利率高達89%。

如果說餐飲外賣是美團深耕的“土壤”,到店及酒旅業務就是這塊厚土長出的“鮮花”。

事實上,美團現在的生態系統遠比外界看到的複雜,不同業務與業態之間可以相互導流、交叉變現。這得益於2018年王興提出的“Food+Platform”戰略,即以“吃”為核心,強調橫向打通、縱向連接的“超級生態”平臺。

美團對於新業務機會的嘗試,在外界看來一度較為分散,2017年左右先後試探過早餐外賣、充電寶等“小機會”,都均是淺嘗輒止。直到“超級生態”戰略出爐,美團確立了以“吃”為內核的平臺式擴張邏輯。

這兩年,美團先後推出了非餐外賣業務美團閃購、生鮮電商美團買菜、餐飲供應鏈業務美團快驢等新業務,收購了摩拜單車整合成美團出行。此外,從供給側數字化的角度,美團加速向外部商家開放即時配送平臺,提供餐廳管理系統(RMS),加上美團快驢等,對平臺能力不斷迭代升級。

這些新業務,基本可以概括為兩類。

一類是為外賣、到店餐飲等高頻流量尋找新的變現渠道,比如美團閃購、美團開放配送平臺、美團買菜、快驢等,這其中又分為To C、To B兩種變現模式。

另一類是能與外賣、到店業務交叉獲客,即所謂的“存量找增量、高頻帶高頻”模式,核心目的是擴充美團的流量池。典型業務就是美團單車。

外賣之外的新空間

美團這兩年迅速開展的即時配送新業務,充滿了想象空間。

從2018年夏天開始,美團推出了針對非餐即時配送業務“美團閃購”,為超市、菜市場、便利店、美妝店等提供配送服務;2019年初,美團又推出了針對生鮮品類的“美團買菜”;2019年5月,美團又在B端推出配送開放平臺,向合作商戶開放技術、運力和產業鏈能力。

即時配送市場從2015年後開始爆發,催生了美團、餓了麼、京東達達、閃送等重量級玩家,但目前這個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數據調研顯示,即時配送市場規模將是千億級,2018年市場總量僅約130億單,2020年預計為240億單,未來成長空間巨大。

目前看來,美團在即時配送市場擁有最大的底氣:覆蓋全國2800個縣市區的配送網絡、基於LBS的全景數據、智能調度系統,超過400萬騎手、超過3000萬的日訂單量更是競爭對手的數倍。

坐擁強大的覆蓋全國的即時配送能力,美團最簡單直接的玩法就是將能力外溢到其他品類和合作商戶。

無論是“美團閃購”、“美團買菜”還是開放配送平臺,上述業務共用同一個配送網絡,不僅是創造了新業務增量,更大的意義在於:通過配送品類和數量的擴張,填補了配送網絡的閒暇時間,使自己的配送系統發揮出更高的效率,相比競爭對手大大降低了成本。

最值得一提的是,依託即時配送的生鮮電商想象力無限。生鮮電商被稱為亞馬遜要攻克的最後一個“堡壘”,萬億級的市場規模,但過去受限於配送難題,市場滲透率僅為3%。

這也是外界看好美團買菜的重要原因:美團以“吃”為業務核心,擁有四億多交易用戶以及微信一級入口,擁有最成熟的即時配送網絡,天生適合做生鮮電商。

從流量角度,買菜也是美團最喜歡的典型高頻流量業務:一個忠實用戶每週產生的線上蔬菜消費平均超過四次。最近疫情期間,美團買菜已經出現爆發式增長,讓市場看到了這一機會潛在的巨大機會。

假設美團買菜做成規模,不亞於外賣帶給美團的增長動力。

戰略想象力

王興作為中國第二代互聯網企業家,具備少有的深度戰略思考能力。這從美團新業務佈局的戰略著眼點可窺一斑。

去年三季度,美團新業務虧損大幅減少,首先是美團單車折舊大幅減少,其次是即時配送以及餐飲管理系統、快驢等B端高毛利業務的快速增長。

美團併購摩拜單車後,曾一度受困於單車業務的虧損,但其戰略意義卻非常重大。

首先,高頻流量是美團商業模式的基石,單車正好是高頻業務,整合進美團APP後,能夠帶來更大的流量,為交叉銷售其他本地生活服務創造機會。

其次,LBS地理信息是美團的另一個基石。美團起家於團購業務,LBS是團購的核心技術,現在更成為美團配送網絡的核心技術之一。王興很早就意識到地圖的重要性,認為地圖和電話一樣是互聯網基礎功能,也是美團做大新業務版圖的基礎。

美團收購摩拜單車之後,能夠掌握更精準的地圖數據信息資源,從而反哺整個業務生態系統的優化。目前,美團甚至已低調佈局高精度地圖業務,為將來的無人配送業務打下基礎。

美團出行業務的真正價值,可能要到三年五年之後才會逐漸顯現。但美團的產業互聯網布局也見雛形。

從產業互聯網的角度,美團目前擁有590萬合作商家,是非常優質的客戶資源池。因此,美團的“超級生態”平臺蘊藏著巨大的B端能量。

目前來看,美團以餐飲為核心開放的能力系統已非常全面,從營銷、IT到物流、供應鏈甚至金融,囊括了餐飲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特別是餐飲管理系統、餐飲供應鏈服務快驢尤受矚目。

B端業務的特點是穩定、複雜度高。美團快驢項目啟動於2016年,為餐廳提供後端的食材供應鏈服務,這一市場的標杆是《財富》世界500強、美國西斯科公司(SYSCO)公司,2019年SYSCO營收高達300億美元、淨利8.37億美元。

如果說美團上市時,美團的“超級生態”平臺還剛剛起步,那麼隨著新業務從流量和變現兩端對美團生態持續拉動,引爆平臺內部各模塊的化學反應,“超級生態”平臺正在產生越來越大的協同經濟和規模效應。

財報數據顯示,美團新業務正迅速壯大,成為美團新的盈利中心。去年第三季度,“新業務及其他分部”收入大增65%至57億元,佔到美團總收入的20%,且從虧損轉正,毛利達到11億元。

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曾經預測,美團2021年的市值將達到千億美元。屆時,美團新業務無疑就成為關鍵的支撐。再過十年,美團的這些新業務將成長為什麼樣,市場對其充滿了期待。美團超級生態的建成,在從市場競爭上看,已經形成了對手難以超越的“護城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