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奇思妙想”時,你的反應如何?

孩子“奇思妙想”時,你的反應如何?

在教育界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評價:中國孩子的知識基礎紮實, 但想象力不足。那麼,我們孩子的想象力到哪裡去了呢?

事實上,想象力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認知能力,並非偉人、奇人或者外國孩子所特有,但為什麼我們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不足呢?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個別差異”,也就是說想象力與其他能力一樣,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差異。但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卻是“人為的束縛”或者“人為的忽視”。

年齡、學識並非扼殺想象力的兇手,那些偉人、奇人不但知識淵博,也同樣想象力驚人,因為他們學習知識,卻保留著對知識的質疑,相信一定有更多超越已有知識的空間,於是想象力因為知識而變得更加有力、有方向。

而我們的孩子卻可能被“知識”綁住了想象力,因為成人讓他們過於相信知識,因為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想象瞬間,於是原本想象豐富的孩子變得不會去想象了,所謂“用進廢退”,想象力就是這樣在“不用中退化”了。

今天,如果父母還相信“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那麼就請留意孩子的想象瞬間,並用智慧加以引導吧!

允許孩子“奇思妙想”,孩子雖然沒有成人那麼多的知識經驗,但卻可能更富有想象力,因為他們更少固定的“答案”與“思維模式”。想象力成長所需要的土壤是寬容的、放鬆的、自由的與多樣的。因此,如果孩子對一個你早已認為不是問題的問題思考時,請允許他的“奇思妙想”。

例如:媽媽正在做包子,5歲的小女兒坐在小凳子上看著。女兒忽然提了一個問題:“星星是從哪兒來的?”

媽媽沒有急於回答,而是說:“你想想看”。

女兒出神地注視著母親揉麵的動作。母親揉麵,揪麵糰,擀麵餅,包包子……

看了好一陣子,女兒突然說:“我知道星星是怎麼做出來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東西做的。”

媽媽聽了先是楞了一下,然後特別激動地親吻了自己的女兒:“寶貝,你的想象真奇特。”

爸爸聽了這件事以後也非常高興,拉過女兒給她講女媧造人的傳說……

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會遭到成人的打擊——“星星本來就有的,有什麼好想的,快點背書吧!”、“你就會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老師講的卻什麼也不知道。”、“你去看看書上怎麼寫的!”

我們成人在不知不覺中將孩子引入一個不需要想象,只需要記憶的世界,最終,這些孩子也變得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只會重複前人的知識與技能,不會突破與創造。所以,如果你認為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就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留意你對孩子“奇思妙想”的反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