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捱打後有這3種“反應”,是在“求救”,提醒家長該收手了

《十句話》裡有一句話這樣描述:經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責;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

相信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有氣憤難耐、憤而動手的時候。不管是因為孩子調皮難馴還是成年人剋制不住,孩子捱了打心裡總會有些不平衡。個性溫和乖順的孩子較少受到責打,而當經常捱打的孩子出現下列三種反應,必須引起重視,一味地體罰可能引起更復雜的問題,家長們該收手了。


孩子捱打後有這3種“反應”,是在“求救”,提醒家長該收手了


孩子捱打後有哪3種反應,必須引起重視呢?

1、沉默反抗

不管家長怎麼吼孩子,打他哪個部位,他都不再躲閃,默默承受來自成年人暴風驟雨般的訓斥責打。而此時的大人也被激怒,看著孩子桀驁不馴的梗著脖子,一臉冷漠的表情,下手愈發的重。最終或是以孩子爆發,家長停火而告終;或是家長打累了,自己給自己找臺階下而止。

但此時孩子負面情緒的種子已經埋下。

孩子捱打後有這3種“反應”,是在“求救”,提醒家長該收手了


2、死性不改

有些孩子是屢錯屢犯、屢教不改,上午還保證聽話,臉一轉又忘記傷疤,恢復本性。甚至為了相似的犯錯原因打他的時候,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似乎捱打成了習慣,大有“反正要捱打,等你打完我繼續”的架勢。

孩子捱打後有這3種“反應”,是在“求救”,提醒家長該收手了


3、拼盡全力反抗

有一種犟和前兩種不一樣,他已經意識到了反抗,不管佔不佔理,自我意識中升起了對父母的對抗念頭。或高聲呼救或逃竄躲藏,甚至攔住父母的手。

很多家長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成長中積習難改的毛病,習慣性的就打上手了,但你們知道盲目打孩子會有這些後果嗎?

孩子捱打後有這3種“反應”,是在“求救”,提醒家長該收手了


打罵會對孩子產生什麼負面影響?

  • 導致孩子越發叛逆

兒童都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識,當他時常捱打,就會認為自己是壞孩子,好孩子哪有這種遭遇!不管自己怎麼做都不對,怎麼玩都捱打。最後破罐子破摔,父母越不讓做的事情越要做,叛逆心理未來產生的後果是誰都無法承擔的。


孩子捱打後有這3種“反應”,是在“求救”,提醒家長該收手了


  • 自卑孤僻

如果說第一種孩子是向外尋求突破的話,那第二種孩子就是向內壓抑自己了。自卑感讓他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敢擁有美好的事物,甚至不想與人交流。他覺得自己的做法都被否定,很少得到讚許和表揚。時間一長,必然不願意吐露心扉。當你詢問他內心在想什麼的時候,無法得知真實結果。

即便他說了,也可能是經過修飾的。他覺得這個答案比較保險,就學著講。

孩子捱打後有這3種“反應”,是在“求救”,提醒家長該收手了


  • 造成親子間的隔閡

我們在瀏覽新聞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一些年輕人表示童年陰影大,成年後不願與父母同住,這就是親子關係產生隔閡的後果。

人與人之間想法的差距是很大的,父母子女要彼此理解。首先應是父母做到能理解孩子,榜樣的作用自然體現在孩子身上,孩子有過一段時間的良性互動之後也會理解家長。

孩子捱打後有這3種“反應”,是在“求救”,提醒家長該收手了


那麼當孩子做錯事之後,家長到底該怎麼做呢?

  • 換位思考

孩子能長期接觸的世界就是父母和學校,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寧願呆在學校也不願在家。更多的原因還是因為沒有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做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為什麼這麼做,心理有什麼變化,更方便父母去理解孩子,避免一味地打罵。

孩子捱打後有這3種“反應”,是在“求救”,提醒家長該收手了


  • 問清楚孩子這麼做的原因

問清孩子這麼做的原因之後,有些緣由是超乎我們理解的天真可愛,或是對孩子產生了什麼誤會。這時家長不要為了所謂的面子,對孩子表示出無所謂的態度,及時和孩子道歉忽視表揚。如果孩子的確是做錯了事,對他這麼做的後果予以解說和勸導。這樣才算完成一次教育。


孩子捱打後有這3種“反應”,是在“求救”,提醒家長該收手了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理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尊重和鼓勵,兒童更是如此。3-6歲的孩子還處於探索世界的階段,他們會不斷地試探父母的底線,家長不要一味的打罵或是講道理,可以利用繪本故事等工具,讓孩子自己明白世界的道理和規則。

孩子捱打後有這3種“反應”,是在“求救”,提醒家長該收手了


最後紫月媽為家長們推薦《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與《寶寶好品格培養經典童話》。《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將3-6歲孩子容易遇到的問題編成一個個小故事,把家長想要講得大道理融入到故事中,孩子不僅能在故事中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也能學會這些人生道理。

孩子捱打後有這3種“反應”,是在“求救”,提醒家長該收手了

《寶寶好品格培養經典童話》

集合了10個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童話故事,比如《醜小鴨》教會孩子自信,《七隻烏鴉》讓孩子懂得親情的意義。

孩子捱打後有這3種“反應”,是在“求救”,提醒家長該收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