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因不懂“內向”的本質,我們傷害了多少“內向的孩子”,該醒醒了

如今,對“內向”這個詞似乎存在著一種社會偏見,本來比較中性的詞,有了某種貶義色彩。一說“這是一個內向的孩子”,好像在說“這是一個有心理問題的孩子”。人們更喜歡接受有說有笑,看起來陽光、反應機敏的孩子。

因不懂“內向”的本質,我們傷害了多少“內向的孩子”,該醒醒了

有一位家長對自己性格內向的孩子,甚為不滿,想讓他變得看起來活波開朗一些。學校裡的一次文藝匯演,這位家長感覺改變孩子的機會來了。非要求孩子上臺唱一首歌,孩子很是不情願,但是拗不過,只好上臺唱了。頭低垂,臉通紅,唱的什麼,沒人能聽見,下面一片起鬨聲。不僅沒有改善孩子的內向性格,反而讓孩子陷入深深的自卑。

因不懂“內向”的本質,我們傷害了多少“內向的孩子”,該醒醒了

我們不禁要問“內向”怎麼了?我們對於內向瞭解多少?內向的人就不能成為優秀的人嗎?那我們就從腦科學的角度,看看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的區別吧。

從腦科學的角度,人確是有內向和外向兩種氣質表現。區別包括兩方面:一是腦神經元的“遞質”不同。神經元細胞之間信息的交流,要靠遞質的傳遞。內向的人,大腦內分泌“乙酰膽鹼”這種遞質多一些,這種遞質的特點是,迴路長,它要把信息進行一下處理和儲存,所以時間長一點。所以我們看到內向的人反應稍慢一點。而外向的人,大腦分泌“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多一些,它的迴路短,不需要處理,直接就傳過去了,所以感覺外向的人反應快、很機靈。

因不懂“內向”的本質,我們傷害了多少“內向的孩子”,該醒醒了

二是大腦前葉和後葉的使用不同。內向的人,在大腦後葉接受了外界信息之後,就會把信息傳給大腦前葉,在前葉進行思考、分析、行為一遍一遍預演,再做出反應;而外向的人,大腦後葉接受了信息後,不傳給前葉分析思考,直接做出反應。

因不懂“內向”的本質,我們傷害了多少“內向的孩子”,該醒醒了

因此,我們看到外向的人習慣於向外部獲取能量和釋放能量。他們必須與外部交往、互動;在家裡是坐不住的,要不斷地交朋友,有說有笑,與周圍的一切發生聯繫,便樂在其中,樂不思蜀。你把他們鎖在家裡,生命就會黯然失色,因為生命能量的來源被切斷了。而內向的人,他們生命能量來自於內部。所以,他們需要安安靜靜的,喜歡獨處,喜歡分析和思考,外面過於的嘈雜,會損耗他的能量,感覺痛苦。

因不懂“內向”的本質,我們傷害了多少“內向的孩子”,該醒醒了

內向有內向的美。遇到問題,能深度思考,會把方方面面想周全,做起事來,有條不紊,不折騰,追求完美。家長為什麼要刻意地去改變呢?就是為了看起來機靈,油嘴滑舌,左右逢源,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到什麼山唱什麼歌?這樣就可以迎合了家長虛榮的心理,迎合了社會的需求?馬雲說,他是一個內向的人。很多有成就的人,社會精英,都是內向的人。因為沒有深度思考,不能享受孤獨,是很難做成大事的。而內向的人本身就具備這樣的內在潛質。所以,有一位心理學家說:外向的人永遠會被內向的人領導。

因不懂“內向”的本質,我們傷害了多少“內向的孩子”,該醒醒了

可是,家長、老師、社會都沒有善待內向的孩子,因為偏見,反而把他們引向了“孤僻”和“自卑”的泥潭。如何順勢而為,善待他們呢?

不要講太多的道理。因為內向的孩子,就善於思考,平時的思慮較多,如果再給他講很多的道理,就加重了思想負擔,形成焦慮。反思我自己,原來的時候,對孩子就滔滔不絕講得比較多,感覺他已經煩躁了,還在灌輸,現在看來,就是在滿足自己的某種需求,對孩子是一種軟暴力!

因不懂“內向”的本質,我們傷害了多少“內向的孩子”,該醒醒了

不要輕易反駁他。因為內向的孩子,對問題往往是深度思考的,在表達之前,已是深思熟慮,並且在大腦中預演過,比較成熟了,才會表達出來。如果家長輕率地反駁他,他會有深深地挫敗感。

引入家庭事務的討論中來。家中的一些重大事情,徵求孩子的意見。因為內向孩子的理性思維能力是強項,徵求他的想法,自尊水平就會有大幅度地提升。

因不懂“內向”的本質,我們傷害了多少“內向的孩子”,該醒醒了

多關注孩子的在校狀況,內向的孩子,喜歡靜,朋友就會少一些,顯得孤獨。孤獨的孩子容易遭受校園欺凌,和老師常聯繫,家長也多注意一些孩子不尋常的細節。

因不懂“內向”的本質,我們傷害了多少“內向的孩子”,該醒醒了

內向和外向的性格都不是絕對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種狀態,之間一直在做著動態的調整。最後,內向的人也會侃侃而談,外向的人也能深度的思考,需要順勢而為的科學方法,而非頭腦發熱的莽撞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