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與妥協:清末選帝風波

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年僅十九歲的同治皇帝駕崩。曾經,慈禧依仗著兒子走向國家權力的巔峰,現如今面對獨子的離世,慈禧只能獨自面對滿朝文武,面對盤根錯節的各方勢力。慈禧成為了“嫁給國家的女人”。

衝突與妥協:清末選帝風波

這是慈禧傳世照片中,唯一一張面帶笑容的照片


從辛酉政變中走出來的慈禧明白,在這個風命變幻莫測的政治中心,權力是自己平安的唯一保證。慈禧也堅信,自己是相繼平定天平天國、捻軍、回亂之後,大清權力平穩過渡的唯一保障。“國不可一日無君”,接班人問題擺在慈禧眼前。

我們相信,對於接班人的人選,慈禧並不是在同治皇帝駕崩後,才開始選擇的。而是在瞭解同治皇帝的病情後,就在痛苦中謀劃接班人選的問題。

自辛酉政變以來,慈禧依靠奕訢奪取實際權力,對於道光年間即被冊封親王奕訢來說,又冠上議政王名號。

自此,對於孤兒寡母來說,曾經的政治同盟奕訢,成為慈禧權力道路上最大的競爭對手。在同治一朝,慈禧、奕訢在政治博弈中互有勝負。慈禧削去了奕訢議政王的名號,使兩方矛盾公開化。

奕訢之後除掉了慈禧心腹安德海,並促使辛酉政變中被殺的顧命大臣端華的外孫女立為同治皇帝的皇后。在修圓明園一事中,慈禧又利用同治與奕訢之間矛盾,使同治忌恨奕訢。更為重要的是,慈禧巧妙利用清流派牽制、制衡手握大權的奕訢。


衝突與妥協:清末選帝風波

人稱“鬼子六”,洋務運動的後臺,慈禧以下,實際權力擁有者。


同治皇帝的突然駕崩,給政治鬥爭中漸處劣勢的奕訢絕好的反擊機會。只要奕訢能夠控制新皇帝的人選,那麼慈禧必將在政治鬥爭中失勢。一場宮廷大辯論即將上演。


衝突與妥協:清末選帝風波

同治皇帝的相貌遺傳了其祖母的“精華”。


這是一次高級別的擴大會議,但是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卻被排除在會議名單外。慈禧的信號已經非常明確,我是不當太皇太后的。

按規矩,皇帝年幼,應由太后聽政,舊時雖有孝莊太皇太后聽政,但是今日情況大不同前。第一,康熙皇帝生母在順治朝已經駕崩,而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正直壯年,太后與太皇太后的權力如何分配又是一難題。第二,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是端華的外孫女,與慈禧有血海深仇,平日關係亦不睦。

若阿魯特氏當上太后,聯合奕訢,政局不穩矣。我們相信,最為辛酉政變中的政治聯盟,慈安的態度是與慈禧保持一致的,不當太皇太后!

會中討論激烈,雖有軍機大臣建議“溥”字輩,即慈禧孫輩當政。但是這個意見很快以過繼、血統的關係被否決。

作為慈禧,皇帝人選最好保證一下幾個條件,第一,“載”字輩,即慈禧兒子輩。第二,皇帝年幼,可按照帝王培養,也便於培養與慈禧的感情,摒除與親生父母之情感。第三,皇帝血統純正,必須是宣宗成皇帝直系子嗣。第四,父母非奕訢黨人。

有的軍機大臣建議奮死一搏,建議立奕訢長子為帝,慈禧否決。有的軍機大臣更是提出了看似折中的方案,即,皇帝雖然已夠親政年齡,但是畢竟對於朝政,沒有經驗,兩宮太后可以繼續聽政一段時間。對於這種虛假的權力,慈禧極為清醒,激勵否決。

最終,慈禧表態,兩宮太后一致同意立醇親王奕譞之子年僅四歲的載湉為帝,史稱光緒皇帝。載湉不僅滿足以上慈禧的各種要求,更是其親妹妹之子,醇親王在宣宗皇帝的諸子中,較為低調,對慈禧謙恭而順從,亦無大權及黨羽,身體又常年抱恙。

另外,載湉與性格乖張的同治皇帝大相徑庭,顯得文靜、老實。載湉實在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了。


衝突與妥協:清末選帝風波

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翁在其日記中,記錄了會議過程。


戌正,摘纓青褂。太后召諸臣入,諭雲此後垂簾如何?樞臣中有言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諭雲,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聽,則宣佈曰某。維時醇郡王驚遽敬唯,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醇親王奕譞聽到消息後,不喜不悲亦不沉默,而是選擇當場暈倒。聽到兒子當了皇帝,面露喜色,則野心十足,覬覦權力;面露悲色,則不識恩典,拒絕站隊;默不作聲,則隱藏心機,厚積薄發,更是不妥,和慈禧玩心眼,要處處小心。醇親王奕譞選擇直接暈倒在地,真是佩服!


衝突與妥協:清末選帝風波

醇親王——真正的高手


衝突與妥協:清末選帝風波

光緒皇帝 康有為後將自己與光緒皇帝的照片P在一起,欺騙世人。


之後,醇親王奕譞更是上了一道奏摺,其中寫道:

臣侍從大行皇帝十有三年,昊天不弔,龍馭上賓,仰瞻遺容,五內崩裂,忽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昏迷,罔知所措,觸犯舊有肝疾,委頓成廢。惟有哀懇矜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

這段話意思是說由於同治皇帝的駕崩,再加上新君主的選擇出乎他的意料,他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導致原來的肝病復發,難以治癒,已經成了廢人,為此請求皇太后批准他退休。

奕譞甚至搬出了自己的父親——宣宗成皇帝,希望兩宮皇太后看在道光皇帝的分上允許他從此“虛糜爵位”,做一個光拿俸祿不幹事兒的閒廢之人。

到了光緒皇帝可以親政的年齡,醇親王堅持反對光緒皇帝親政,說一切政務要先請示慈禧太后,再讓光緒過目。因此,醇親王奕譞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在兒子當上皇帝后,能夠善終的父親。這項成就的技術難度不亞於當皇帝。


衝突與妥協:清末選帝風波

傳說是醇親王與光緒的合影。經表哥考證,並非光緒皇帝。


在紛雜的權力遊戲中,勝利的除了慈禧,還有醇親王奕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