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精選|大數據如何讓信息“跑贏”群眾的腿

當下,在大數據共享應用中,公共政務大數據的“聚、通、用”問題,如何促進基於大數據的政府治理和民生服務,已成為大數據業界關注的焦點。

5月25日,在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大數據業界及學界領袖開啟了一場以“公共大數據共享應用關鍵技術”為主題的大討論。

熱點精選|大數據如何讓信息“跑贏”群眾的腿

視頻指揮、無線移動圖傳、車輛抓拍、應急處置、移動終端採集、人像識別視頻……犯罪嫌疑人一旦進入貴陽,就會被“人像大數據系統”捕捉。貴陽市自2016年起將大數據應用拓展延伸到公安機關打防管控各項工作中。這種“大數據+政務”深度融合的實踐,在全國公安界樹起了“數據公有”“共享增值”的新標杆。

公共大數據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彭長根解讀稱,公共大數據實際就是取之於民的政務數據,涉及政府實際執法中的各行各業,牽涉大量公民信息。

彭長根說,在過往的政務大數據共享推進過程中,依然存在“不願共享”“不敢共享”“不能共享”3個難題,導致了信息壁壘和數據“孤島”的出現。

“這也是全國各地不少地區在發展大數據進程中,處於觀望導致動力不足的重要因素。”彭長根總結,當前我國公共大數據開放共享,涉及技術、管理、標準3個維度,包括數據的加密存儲、備份、共享,大數據的排放安全,數據融合下的隱私保護,訪問控制和跨域交換安全4個痛點。

“辦事要在各個部門反覆奔波,行政審批環節繁複,目前仍然能聽到一些群眾這樣反映。”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梅宏分析,這其實就是公共服務沒有做到合理銜接,部門不協同、信息不一致,說到底就是改善服務沒有真正“邁開腿”。

“如果政府職責體系不能在數字政府和數據治理中建立起來,政務大數據平臺的共建共享只能是願景。”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保密委員會技術安全研究所研究員鄭建華看來,要徹底扭轉群眾辦事“走彎路”“跑斷腿”現象,最關鍵的就是要打通部門之間的“服務壁壘”,構建起統一的網絡化服務平臺。

熱點精選|大數據如何讓信息“跑贏”群眾的腿

如何打破“服務壁壘”,盤活數據資源?

鄭建華認為,大數據安全比一般的信息系統安全更復雜,首先要針對不同的應用建立相應的安全模型,從而建立健全相應的密碼技術,然後才可能使用有針對性的密碼技術解決實際的應用問題。

“要法規、標準、技術三管齊下,協同發力破局。”梅宏給出的建議是,推進政務數據資源建設,是打破政務信息系統之間的壁壘,連接信息孤島,實現數據的共享和開放。

梅宏認為,要通過有效的技術支撐確保數據共享交換全流程的可監可控可追溯。要制定相應的標準規範,保障數據共享交換與業務協同。要運用自主可控創新技術,加速打破信息孤島,提供高可靠的政務信息共享交換平臺。要構建涵蓋國家、行業和組織三個層面的完整的數據治理體系。

與此同時,隱私問題也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 這既是‘大數據+政務’的痛點,也是行業的機會。政府和企業深化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推動保護公民個人信息隱私正當時。”阿里集團副總裁李飛飛說。

李飛飛說,要確保個人信息安全,需要營造乾淨、清潔的互聯網環境,需要政府部門儘快彌補網絡信息安全的立法這一環,加大對網絡刑事犯罪打擊的執法力度,切實保障網絡用戶的合法權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