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網絡直播實名制

|背景鏈接*

2018年8月,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下發《關於加強網絡直播服務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首次明確了行業監管中網絡直播服務提供者、網絡接入服務提供者、應用商店等的各自責任。其中,最受社會關注的當屬“網絡直播要落實用戶實名制度”措施。

熱點:網絡直播實名制


|公考角度中公解讀*

[提出觀點]

網絡直播平臺自誕生以來,就因為“亂”而被詬病,很多直播內容常常在法律法規上打“擦邊球”,在灰色地帶遊走。包括用戶實名制在內的直播平臺監管舉措,是讓直播平臺結束“野蠻生長”迴歸常態的做法,是發展的應有之意。

[綜合分析]

網絡直播的興起,是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帶來的。透過網絡直播,可以看到中國網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如果說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出現,打開了人們獲取各類信息的一扇窗戶,那麼網絡直播的出現,也讓很多人擁有了展示自己的一方舞臺。網絡直播的出現使許多不易用文字、語音呈現的社會生活內容,直觀、形象、鮮活地呈現在用戶眼前。從舞蹈、烹飪、書法,到健身、旅遊、語言學習,再到人生解惑、歷史學習乃至電子競技,許多普通人正是藉助網絡直播找到了新的人生舞臺。

正是憑藉這些優勢和特點,網絡直播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戶。短短數年,我國網絡直播用戶已達4.22億,超過網民總數的一半;提供互聯網直播平臺的服務企業超過300家,年營收超過300億元;知名網絡直播間和主播,擁有數十萬乃至上百萬關注者。如此廣泛的用戶,使網絡直播平臺的影響力迅速變大。與此同時,一些不良內容和信息也混入其中,甚至使直播平臺成為違法違規和不良信息滋生傳播“重災區”。

[對策措施]

一是相關部門要能夠及時研判,跟上行業發展步伐,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及時發現違規的直播言行。還應嚴厲懲處相關責任人,絕不讓突破底線的內容汙染視聽,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

二是互聯網企業深刻認識自身社會責任,依法依規運營。嚴格落實網絡直播實名制,強化網絡主體的道德責任,提高對直播內容的監管能力,不能放任無底線的內容在網上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