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音乐人之路——看《歌手·当打之年》第九期

上周袁娅维淘汰,实在心情不好,就没写了。谁知等到这周。“歌手”变得更鸡肋了,留在线上的歌手已经装进了模式的套子里。

米西亚一周舞曲一周大情歌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周深依然展现自己音色的极限;华晨宇貌似是铁了心把歌手舞台当成自己新专的打歌场地了;lala……lala只要用歌声讲故事就够了;剩下的人,估计思考的更多是怎么不被淘汰能多唱几场吧。

上周,华晨宇貌似还卷入乐理之争。

我可能以后会避免写跟华晨宇相关的回答了,毕竟因为要了解他的音乐,看了很多他演唱会的饭拍视频,某种程度算入了坑,再多分析他,就显得刻意和矫情了。

我试试这次再根据华晨宇的现象聊聊,新媒体时代歌手和偶像这两个身份矛盾和重合点吧,希望我可以聊透一些。


首先,我要对前两篇关于大众小众的问题做一个更正,单纯的认为华晨宇是小众音乐人显然是不够准确的,因为他的身上明显有两重身份,除了小众音乐人之外,他还是大众偶像。讲道理,这两个身份必然矛盾,在社会属性上,这两个身份冲突极大。我们假设一下,华晨宇大众偶像的身份,如果音乐风格是薛之谦,或者林俊杰这一类的情歌,苦情歌,传唱度高,欣赏门槛较低,以他的基础演唱能力,绝不至于有今天这么大的反弹声浪。

这样的冲突模型在中国音乐历史上是没有例子可以借鉴的,无论是港台还是内地,以前只要红了歌手,音乐风格一定是足够大众的,那些小众一点的,要不红不起来,要不就是被迫迎合大众市场。即使是天后王菲,也是先用《容易受伤的女人》红了,成为巨星之后,才有后面的《寒武纪》《彼岸花》。

就像我第一篇“歌手”回答里说的那样,在大众市场,你不唱情歌,是掀不起波澜的。

那华晨宇这个偶然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思考了三周,终于想明白了一些。

1,过去先塑造“歌”,再塑造“歌者”;现在却先塑造“歌者”,再塑造“歌”。

过去的音乐市场,要推出一个歌手,一定是先出一首单曲或者EP,在各大榜单打榜和各种大众媒体平台上打歌。歌红了,人才可能红。稍微有点年纪的人可以回忆一下,你是先听到《可爱女人》《龙卷风》,还是先知道了周杰伦这个人?你是先会唱了“圈圈年年圈圈”还是先认识了林俊杰这个歌手呢?

所以,在大众传媒统治整个信息平台的日子,一个歌手的出道,一定是用自己的歌曲打通大众市场,获得大多数的认可,在有机会出道的。也就是说,你的歌不被大众市场接受,你的人根本没有机会出现在大众面前。你试试看让王菲用《寓言》这张专辑出道……

而现在,大量的线上歌手都是选秀节目出道,比如现在“歌手”舞台上的华晨宇,周深,袁娅维,吉克隽逸,声入人心男团,萧敬腾,lala,耿斯汉……“当打之年”的年青一代华语歌手,选秀节目出身组成了全壁江山。

这些选秀出身的歌手最大的特点,就是你先认识的是她的人,而不是她的音乐。这些人最初出现在选秀舞台上的时候,别说音乐风格了,几乎连自己的歌都没有。(lala除外,她是少数全部用自己原创作品打通比赛的选手)

所以,选秀节目让这些选手唱着当下最流行最有共鸣的歌曲,被大众认知,圈粉,创造出一个一个的大众偶像,特别是那些冠军们,不但顺利出道,而且成为了顶流。

成为顶流之后,有了庞大的粉丝基础,再反向向市场推自己的音乐。

然而这个时刻,他们大部分都是一首成名曲都没有晚会翻唱选手,就这样,他们仍然红遍全国,成为大众偶像。这样的偶像除了粉丝的偏爱,实际是不具备在音乐市场里的生存条件的。

而接下来的事情就很有意思了,很多人红却没有持续输出作品能力的,慢慢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比如,好声音的冠军们:李琦,张磊,蒋敦豪,反而好声音的那些非冠军们:袁娅维,吉克隽逸,周深,都因为持续在向市场输出作品,即使没有大红大紫,仍活跃在音乐市场上。BTW,大家记得袁娅维是哪首歌让她被大众市场接受且认识的?是《说散就散》,为什么不是《love can fly》?大家结合我说的大众市场能红的音乐的条件仔细想想。

而华晨宇出道后,明显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身为大众偶像的他,因为赚钱吃饭的能力足够强,任性的不创作符合大众市场需求的音乐,几乎一首情歌都不出的他,偏执的程度可见一斑。所以粉丝也大可不必跟我争论他的音乐其实很大众,因为“很多人听,很多人看演唱会”,这只是因为他先是大众偶像,再是音乐人的缘故。特别是粉丝口里的四专,无论是《神树》《降临》《疯人院》《七重人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大众市场会广泛接受的音乐作品。华晨宇做为音乐人,还是保持了自己只写自己想写的歌的态度,而不是创作大众市场需要的歌。

今天的《好想爱这个世界啊》在四专里已经是最符合大众审美的了,即使三榜第一,也没能真正在大众市场上耳熟能详,人皆会唱。为什么呢?当然是太难唱了啊!那些真正红遍全国大街小巷的歌曲,是躺在KTV点播榜上的歌曲!

华晨宇已经开始向市场塑造自己音乐的形象了,所以坚持在“歌手”舞台无限量打自己的新歌,这个时候偶像的形象和歌的形象有冲突,有出入,在非粉丝的路人眼里必然是有强烈感受的。但是华晨宇应该是已经决定好了这条路,重新用音乐塑造自己的形象,只有偶像这个身份越来越淡化,音乐人的形象越来越强烈,非议和排斥才可能慢慢消失,平息。


2,大众市场趋向于统一的审美标准,但审美本身是一件自我且排他的事情。

“华晨宇的音乐到底好不好听,有没有艺术价值?”这个问题,本来放置每一个不同个体身上就应该是有完全不同的答案的。

就如同上一期“歌手”,每一位歌手都拿出来自己的特色,无论是周深如声临其境般音色转换游戏还是米西亚全程F5高音轰炸的fusion funk,甚至是TIA被逼到用大网红歌曲串在一起的都市苦情R&B,都应该是有喜欢他们的人和讨厌他们的人。但是,那500位大众评审就如同大众市场那趋向统一的审美评价体系,一定要分个高低。那么标准究竟是什么呢?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基础上,划分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本身是一件非常迷的事情。

上一期我听完演唱部分,我大概就知道周深肯定第一了,但着完全不是基于我认为这首歌有多好听,这首歌的艺术价值有多高。只是我惊叹了,“哇,周深也太厉害了吧,音色可以这么多变!”这跟我看《声临其境》那个用萝莉,正太,少年,御姐,妇人,老头各种声音转换朗诵《木兰辞》的惊叹没什么本质区别,那么这种“惊叹”成为我判断这场谁第一的标准,是不是很迷!

但,既然“歌手”是这样的大众媒介平台的比赛,就得接受这一明规则。所以,华晨宇《降临》倒数第二,上一场《新世界》他的常规操作就能拿回第三。华晨宇不知道这个明规则吗?他肯定知道,所以《神树》和《降临》是分别在两轮比赛中呈现的,如果这两首歌放到共同计分的同一轮两场比赛中,即使是被人说大众评审混入很多粉丝,他都是极其危险的。(这大众评审里的粉丝也不给力啊,两场倒数二三名,就不怕一不小心把华晨宇淘汰了吗?)

既然“歌手”有统一的审美标准,那么大众市场肯定也会有更为强烈的审美标准。你不符合就是不符合,强求也没用。想让所有人都爱华晨宇和想让500名大众评审不要淘汰袁娅维一样无效。

就像这期参访有意放出的宋丹丹的话,似乎是在铺垫华晨宇本届歌手拿不到歌王了。但宋丹丹的话是对的,华晨宇的音乐非要在大众媒介平台推上第一的位置,是会造成很多人的不适的,特别是《好想爱这个世界啊》之后还要唱《疯人院》,最后如果华晨宇唱《七重人格》拿了歌王,舆论肯定会炸翻!(但我超级期待华晨宇决赛唱《七重人格》)这对华晨宇不是好事。有时候面对大众市场,你还是得尊重大众的选择。就像隔壁《青春有你》唱跳皆平庸的情况下,仍然每天刷新微博知乎的热榜。

宋丹丹其实最重要的话是,有些她觉得很好的作品,在市场上无声无息,有些她觉得烂透了的作品,结果市场大爆。这就是大部分时候做艺术,就会面临大众市场趋向更符合统一审美标准的选择。你得接受,也要尊重这个选择,粉丝们硬要扛着某些大旗去正面硬刚,受伤的是艺人自己。宋丹丹早就看透了,所以后来就算能赚再多的钱,她也不愿意再演小品,在接婆妈电视剧,而是把自己一头扎进人艺里,专心演话剧。这是艺术家自己的选择,既然不愿意向大众市场妥协,那就专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吧。

看得出华晨宇是很喜欢宋丹丹老师的,或许也从她的选择里看到了自己应该坚持的路。于私心,我希望华晨宇不在任何时候向大众市场妥协,写《神树》《七重人格》这样的音乐。

3,现在偶像的形象,是把粉丝的行为一起包括进去的。

以前的歌手,演员的粉丝,所有的行为是包裹在自己的圈子里的,向外扩散很难,所以每一个艺人的形象只受个人的行为所影响,粉丝的行为与艺人本身是很难建立连接的。

大家如果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杨丽娟的行为对刘德华的影响有多大,这是经过大众传媒报道出来的粉丝疯狂行为导致偶像形象的损害。其实杨丽娟们很少吗?无论以前还是现在,这种现在被称为私生饭的行为,大有人在,只是以前要靠大众传媒集中报道出来才会影响到艺人本身。

而今,感谢社交媒体的发达,粉丝的行为已经紧紧的跟偶像形象绑定在了一起。无论是PG ONE粉丝饭店地沟油事件,还是肖战粉丝227事件,粉丝凭一己之力毁掉自己偶像的事件已不鲜见。

在粉丝心里,偶像是完美不可侵犯的,属于正常现象,信息流再怎么汹涌,如果只是在粉丝圈内,都相安无事。但是在公共媒体平台上,信息相互之间是有排挤效应的。

举个两个简单的例子:

一:“控评”

这是一种对偶像伤害非常严重的强制信息传输的行为。一般大众在海量信息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虽然是漫无目的的,但是偏好性和指向性其实是明确的,他们关注一个话题,希望获取有效信息,但是在这个话题下全是粉丝“控评”就会让他们瞬间失去目标,找不到任何有效信息可供交流。

偶像的音乐人之路——看《歌手·当打之年》第九期

那种感觉就是我红笔圈出来的话代表的感觉了。活生生把一个有效话题交互性彻底磨灭干净。

那么这个失去方向的路人会把罪责怪罪到单个粉丝身上?不,他会把所有怒气的宣泄到偶像身上。每一个被“控评”戕害的路人,都是一个潜在的黑粉。

二:占据信息资源

买热搜,刷热榜。这些行为在信息流风平浪静的时候,影响不大,即使自家偶像这个时候刷尽各种热点,也是在给信息流提供资源。但是,一旦社会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比如天灾人祸等重大新闻。偶像的那些热点跟事件相关话题一起排列在热榜里就会变得极其不合时宜且影响事件相关信息的获取。


现在各种反面教材统统呈现的情况下,各家粉丝其实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自己的偶像带来不可逆的伤害,从而进化自己的支持方式。

一:在公共信息平台禁止“控评”行为。

要记住,所谓公共信息平台,是大众各自提取属于自己有效信息的地方,粉丝的任何“控评”行为不会产生任何正向效果,只会让大众因为丢失信息而产生沮丧愤怒的情绪。在这些公共信息平台,应该把统一话语的“控评”改成分散的,有价值的信息话语。让粉丝化整为零,就事论事的参与到公共信息的讨论中去。并且有目的的在粉丝中找寻和培养表达清晰,不带过激情绪话语的人,让这些人充当粉丝中的意见领袖,真正把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大众。

二:建立集中专属的话题热榜,而不要把同样题目反复重刷。

关于偶像的讨论,无论是恒常话题(比如偶像的唱歌水平,演技的讨论),还是突发事件散状话题(比如这一期“歌手”华晨宇的表现),都要有组织有目的的把信息集中起来在同一个话题或者问题下。重复冲刷话题效率不但会很低,还会浪费大量的信息资源,这样会让推广自己偶像的目的不但无法达成,还会使路人甚至粉丝找不到讨论标的,化解了信息的有效性。

三:永远记住自己的偶像首先是一个人,人是没有完美的。

能够接受批评,能够理性探讨自己偶像的问题,不要铁齿认为自己的偶像一定不会犯错。如果粉丝在流媒体上疯狂为偶像辩护,一旦事件翻转,打的可不是粉丝的脸,而是狠狠的把巴掌扇到了偶像的脸上。所以就算装,也要开始习惯和任何人在公共信息平台理性讨论自己偶像的事情,你在公共信息平台上跟别人斗的每一句嘴,骂的每一句脏话,最后效果都会作用在你的偶像身上。

其实最近很多偶像面对的舆论风暴,偶像自己很可能什么都没做,但是粉丝帮他把所有得罪个人得罪大众的事全都做完了。粉丝犯错,偶像受罚。

好了,越说越远了。

等决赛华晨宇唱《七重人格》,再聊吧。我要去隔壁看《青春有你2》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