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音樂人之路——看《歌手·當打之年》第九期

上週袁婭維淘汰,實在心情不好,就沒寫了。誰知等到這周。“歌手”變得更雞肋了,留在線上的歌手已經裝進了模式的套子裡。

米西亞一週舞曲一週大情歌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周深依然展現自己音色的極限;華晨宇貌似是鐵了心把歌手舞臺當成自己新專的打歌場地了;lala……lala只要用歌聲講故事就夠了;剩下的人,估計思考的更多是怎麼不被淘汰能多唱幾場吧。

上週,華晨宇貌似還捲入樂理之爭。

我可能以後會避免寫跟華晨宇相關的回答了,畢竟因為要了解他的音樂,看了很多他演唱會的飯拍視頻,某種程度算入了坑,再多分析他,就顯得刻意和矯情了。

我試試這次再根據華晨宇的現象聊聊,新媒體時代歌手和偶像這兩個身份矛盾和重合點吧,希望我可以聊透一些。


首先,我要對前兩篇關於大眾小眾的問題做一個更正,單純的認為華晨宇是小眾音樂人顯然是不夠準確的,因為他的身上明顯有兩重身份,除了小眾音樂人之外,他還是大眾偶像。講道理,這兩個身份必然矛盾,在社會屬性上,這兩個身份衝突極大。我們假設一下,華晨宇大眾偶像的身份,如果音樂風格是薛之謙,或者林俊杰這一類的情歌,苦情歌,傳唱度高,欣賞門檻較低,以他的基礎演唱能力,絕不至於有今天這麼大的反彈聲浪。

這樣的衝突模型在中國音樂歷史上是沒有例子可以借鑑的,無論是港臺還是內地,以前只要紅了歌手,音樂風格一定是足夠大眾的,那些小眾一點的,要不紅不起來,要不就是被迫迎合大眾市場。即使是天后王菲,也是先用《容易受傷的女人》紅了,成為巨星之後,才有後面的《寒武紀》《彼岸花》。

就像我第一篇“歌手”回答裡說的那樣,在大眾市場,你不唱情歌,是掀不起波瀾的。

那華晨宇這個偶然的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我思考了三週,終於想明白了一些。

1,過去先塑造“歌”,再塑造“歌者”;現在卻先塑造“歌者”,再塑造“歌”。

過去的音樂市場,要推出一個歌手,一定是先出一首單曲或者EP,在各大榜單打榜和各種大眾媒體平臺上打歌。歌紅了,人才可能紅。稍微有點年紀的人可以回憶一下,你是先聽到《可愛女人》《龍捲風》,還是先知道了周杰倫這個人?你是先會唱了“圈圈年年圈圈”還是先認識了林俊杰這個歌手呢?

所以,在大眾傳媒統治整個信息平臺的日子,一個歌手的出道,一定是用自己的歌曲打通大眾市場,獲得大多數的認可,在有機會出道的。也就是說,你的歌不被大眾市場接受,你的人根本沒有機會出現在大眾面前。你試試看讓王菲用《寓言》這張專輯出道……

而現在,大量的線上歌手都是選秀節目出道,比如現在“歌手”舞臺上的華晨宇,周深,袁婭維,吉克雋逸,聲入人心男團,蕭敬騰,lala,耿斯漢……“當打之年”的年青一代華語歌手,選秀節目出身組成了全壁江山。

這些選秀出身的歌手最大的特點,就是你先認識的是她的人,而不是她的音樂。這些人最初出現在選秀舞臺上的時候,別說音樂風格了,幾乎連自己的歌都沒有。(lala除外,她是少數全部用自己原創作品打通比賽的選手)

所以,選秀節目讓這些選手唱著當下最流行最有共鳴的歌曲,被大眾認知,圈粉,創造出一個一個的大眾偶像,特別是那些冠軍們,不但順利出道,而且成為了頂流。

成為頂流之後,有了龐大的粉絲基礎,再反向向市場推自己的音樂。

然而這個時刻,他們大部分都是一首成名曲都沒有晚會翻唱選手,就這樣,他們仍然紅遍全國,成為大眾偶像。這樣的偶像除了粉絲的偏愛,實際是不具備在音樂市場裡的生存條件的。

而接下來的事情就很有意思了,很多人紅卻沒有持續輸出作品能力的,慢慢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比如,好聲音的冠軍們:李琦,張磊,蔣敦豪,反而好聲音的那些非冠軍們:袁婭維,吉克雋逸,周深,都因為持續在向市場輸出作品,即使沒有大紅大紫,仍活躍在音樂市場上。BTW,大家記得袁婭維是哪首歌讓她被大眾市場接受且認識的?是《說散就散》,為什麼不是《love can fly》?大家結合我說的大眾市場能紅的音樂的條件仔細想想。

而華晨宇出道後,明顯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身為大眾偶像的他,因為賺錢吃飯的能力足夠強,任性的不創作符合大眾市場需求的音樂,幾乎一首情歌都不出的他,偏執的程度可見一斑。所以粉絲也大可不必跟我爭論他的音樂其實很大眾,因為“很多人聽,很多人看演唱會”,這只是因為他先是大眾偶像,再是音樂人的緣故。特別是粉絲口裡的四專,無論是《神樹》《降臨》《瘋人院》《七重人格》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是大眾市場會廣泛接受的音樂作品。華晨宇做為音樂人,還是保持了自己只寫自己想寫的歌的態度,而不是創作大眾市場需要的歌。

今天的《好想愛這個世界啊》在四專裡已經是最符合大眾審美的了,即使三榜第一,也沒能真正在大眾市場上耳熟能詳,人皆會唱。為什麼呢?當然是太難唱了啊!那些真正紅遍全國大街小巷的歌曲,是躺在KTV點播榜上的歌曲!

華晨宇已經開始向市場塑造自己音樂的形象了,所以堅持在“歌手”舞臺無限量打自己的新歌,這個時候偶像的形象和歌的形象有衝突,有出入,在非粉絲的路人眼裡必然是有強烈感受的。但是華晨宇應該是已經決定好了這條路,重新用音樂塑造自己的形象,只有偶像這個身份越來越淡化,音樂人的形象越來越強烈,非議和排斥才可能慢慢消失,平息。


2,大眾市場趨向於統一的審美標準,但審美本身是一件自我且排他的事情。

“華晨宇的音樂到底好不好聽,有沒有藝術價值?”這個問題,本來放置每一個不同個體身上就應該是有完全不同的答案的。

就如同上一期“歌手”,每一位歌手都拿出來自己的特色,無論是周深如聲臨其境般音色轉換遊戲還是米西亞全程F5高音轟炸的fusion funk,甚至是TIA被逼到用大網紅歌曲串在一起的都市苦情R&B,都應該是有喜歡他們的人和討厭他們的人。但是,那500位大眾評審就如同大眾市場那趨向統一的審美評價體系,一定要分個高低。那麼標準究竟是什麼呢?在不同的音樂風格基礎上,劃分一個統一的評判標準本身是一件非常迷的事情。

上一期我聽完演唱部分,我大概就知道周深肯定第一了,但著完全不是基於我認為這首歌有多好聽,這首歌的藝術價值有多高。只是我驚歎了,“哇,周深也太厲害了吧,音色可以這麼多變!”這跟我看《聲臨其境》那個用蘿莉,正太,少年,御姐,婦人,老頭各種聲音轉換朗誦《木蘭辭》的驚歎沒什麼本質區別,那麼這種“驚歎”成為我判斷這場誰第一的標準,是不是很迷!

但,既然“歌手”是這樣的大眾媒介平臺的比賽,就得接受這一明規則。所以,華晨宇《降臨》倒數第二,上一場《新世界》他的常規操作就能拿回第三。華晨宇不知道這個明規則嗎?他肯定知道,所以《神樹》和《降臨》是分別在兩輪比賽中呈現的,如果這兩首歌放到共同計分的同一輪兩場比賽中,即使是被人說大眾評審混入很多粉絲,他都是極其危險的。(這大眾評審裡的粉絲也不給力啊,兩場倒數二三名,就不怕一不小心把華晨宇淘汰了嗎?)

既然“歌手”有統一的審美標準,那麼大眾市場肯定也會有更為強烈的審美標準。你不符合就是不符合,強求也沒用。想讓所有人都愛華晨宇和想讓500名大眾評審不要淘汰袁婭維一樣無效。

就像這期參訪有意放出的宋丹丹的話,似乎是在鋪墊華晨宇本屆歌手拿不到歌王了。但宋丹丹的話是對的,華晨宇的音樂非要在大眾媒介平臺推上第一的位置,是會造成很多人的不適的,特別是《好想愛這個世界啊》之後還要唱《瘋人院》,最後如果華晨宇唱《七重人格》拿了歌王,輿論肯定會炸翻!(但我超級期待華晨宇決賽唱《七重人格》)這對華晨宇不是好事。有時候面對大眾市場,你還是得尊重大眾的選擇。就像隔壁《青春有你》唱跳皆平庸的情況下,仍然每天刷新微博知乎的熱榜。

宋丹丹其實最重要的話是,有些她覺得很好的作品,在市場上無聲無息,有些她覺得爛透了的作品,結果市場大爆。這就是大部分時候做藝術,就會面臨大眾市場趨向更符合統一審美標準的選擇。你得接受,也要尊重這個選擇,粉絲們硬要扛著某些大旗去正面硬剛,受傷的是藝人自己。宋丹丹早就看透了,所以後來就算能賺再多的錢,她也不願意再演小品,在接婆媽電視劇,而是把自己一頭扎進人藝裡,專心演話劇。這是藝術家自己的選擇,既然不願意向大眾市場妥協,那就專心去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吧。

看得出華晨宇是很喜歡宋丹丹老師的,或許也從她的選擇裡看到了自己應該堅持的路。於私心,我希望華晨宇不在任何時候向大眾市場妥協,寫《神樹》《七重人格》這樣的音樂。

3,現在偶像的形象,是把粉絲的行為一起包括進去的。

以前的歌手,演員的粉絲,所有的行為是包裹在自己的圈子裡的,向外擴散很難,所以每一個藝人的形象只受個人的行為所影響,粉絲的行為與藝人本身是很難建立連接的。

大家如果還有印象的話,應該記得楊麗娟的行為對劉德華的影響有多大,這是經過大眾傳媒報道出來的粉絲瘋狂行為導致偶像形象的損害。其實楊麗娟們很少嗎?無論以前還是現在,這種現在被稱為私生飯的行為,大有人在,只是以前要靠大眾傳媒集中報道出來才會影響到藝人本身。

而今,感謝社交媒體的發達,粉絲的行為已經緊緊的跟偶像形象綁定在了一起。無論是PG ONE粉絲飯店地溝油事件,還是肖戰粉絲227事件,粉絲憑一己之力毀掉自己偶像的事件已不鮮見。

在粉絲心裡,偶像是完美不可侵犯的,屬於正常現象,信息流再怎麼洶湧,如果只是在粉絲圈內,都相安無事。但是在公共媒體平臺上,信息相互之間是有排擠效應的。

舉個兩個簡單的例子:

一:“控評”

這是一種對偶像傷害非常嚴重的強制信息傳輸的行為。一般大眾在海量信息流中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雖然是漫無目的的,但是偏好性和指向性其實是明確的,他們關注一個話題,希望獲取有效信息,但是在這個話題下全是粉絲“控評”就會讓他們瞬間失去目標,找不到任何有效信息可供交流。

偶像的音樂人之路——看《歌手·當打之年》第九期

那種感覺就是我紅筆圈出來的話代表的感覺了。活生生把一個有效話題交互性徹底磨滅乾淨。

那麼這個失去方向的路人會把罪責怪罪到單個粉絲身上?不,他會把所有怒氣的宣洩到偶像身上。每一個被“控評”戕害的路人,都是一個潛在的黑粉。

二:佔據信息資源

買熱搜,刷熱榜。這些行為在信息流風平浪靜的時候,影響不大,即使自家偶像這個時候刷盡各種熱點,也是在給信息流提供資源。但是,一旦社會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比如天災人禍等重大新聞。偶像的那些熱點跟事件相關話題一起排列在熱榜裡就會變得極其不合時宜且影響事件相關信息的獲取。


現在各種反面教材統統呈現的情況下,各家粉絲其實都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給自己的偶像帶來不可逆的傷害,從而進化自己的支持方式。

一:在公共信息平臺禁止“控評”行為。

要記住,所謂公共信息平臺,是大眾各自提取屬於自己有效信息的地方,粉絲的任何“控評”行為不會產生任何正向效果,只會讓大眾因為丟失信息而產生沮喪憤怒的情緒。在這些公共信息平臺,應該把統一話語的“控評”改成分散的,有價值的信息話語。讓粉絲化整為零,就事論事的參與到公共信息的討論中去。並且有目的的在粉絲中找尋和培養表達清晰,不帶過激情緒話語的人,讓這些人充當粉絲中的意見領袖,真正把有價值的信息提供給大眾。

二:建立集中專屬的話題熱榜,而不要把同樣題目反覆重刷。

關於偶像的討論,無論是恆常話題(比如偶像的唱歌水平,演技的討論),還是突發事件散狀話題(比如這一期“歌手”華晨宇的表現),都要有組織有目的的把信息集中起來在同一個話題或者問題下。重複沖刷話題效率不但會很低,還會浪費大量的信息資源,這樣會讓推廣自己偶像的目的不但無法達成,還會使路人甚至粉絲找不到討論標的,化解了信息的有效性。

三:永遠記住自己的偶像首先是一個人,人是沒有完美的。

能夠接受批評,能夠理性探討自己偶像的問題,不要鐵齒認為自己的偶像一定不會犯錯。如果粉絲在流媒體上瘋狂為偶像辯護,一旦事件翻轉,打的可不是粉絲的臉,而是狠狠的把巴掌扇到了偶像的臉上。所以就算裝,也要開始習慣和任何人在公共信息平臺理性討論自己偶像的事情,你在公共信息平臺上跟別人斗的每一句嘴,罵的每一句髒話,最後效果都會作用在你的偶像身上。

其實最近很多偶像面對的輿論風暴,偶像自己很可能什麼都沒做,但是粉絲幫他把所有得罪個人得罪大眾的事全都做完了。粉絲犯錯,偶像受罰。

好了,越說越遠了。

等決賽華晨宇唱《七重人格》,再聊吧。我要去隔壁看《青春有你2》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