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殉葬光緒的滿清遺老 酒罈裝雪水賣錢植樹

公元1913年12月13日,光緒皇帝與他的皇后一起埋入崇陵地宮後,王工大臣等都退出地宮,準備關閉石門的時候,有個老人癱坐在地宮裡不懂,兩眼王者光緒帝的梓宮發呆,不肯離去。見此情景,眾人皆茫然。他的隨從忽然想起他曾經說過皇上奉安時要殉葬之類的話,怕他幹出愚忠的事情,急忙把他背出地宮,送回梁格莊住處。此人正是晚清遺老梁鼎芬。

想要殉葬光緒的滿清遺老 酒罈裝雪水賣錢植樹

梁鼎芬,字星海,號節庵,生於咸豐九年(1859年),廣東省番禺縣人。光緒六年(1880年)中進士,授編修。中法戰爭時,他彈劾北洋大臣、大學士李鴻章,以妄劾罪被交部嚴加議處,降五級調用。他與張之洞關係甚密,是張之洞的重要幕僚,深得張之洞的重用。後來,經端方、張之洞推薦,梁鼎芬先後任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署布政使。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入覲時,他當著光緒帝的面彈劾慶親王奕劻收受賄賂。他還彈劾直隸總督袁世凱,以至於在民國初年差點遭到刺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緒帝和慈禧相繼崩逝,梁鼎芬曾“赴闕哭臨,越日即回”。

想要殉葬光緒的滿清遺老 酒罈裝雪水賣錢植樹

梁鼎芬晚年對清王朝的愚忠在當時是很有名的,他對皇帝的忠心和情感,超過了皇親國戚、王公大臣。例如,光緒帝梓宮在梁格莊行宮暫安期間,王公大臣分成六班輪流守護梓宮,祭奠行禮。每逢節日和忌辰,六班王公大臣才齊集一次,祭祀行禮。唯有梁鼎芬長期居住在公所裡,而且不論哪班,他都隨班祭奠行禮,風雨不誤。每次舉哀,極為哀慟,出於至誠,在梓宮前長跪不起,使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由於營建崇陵時經費太緊張,當初與廠商籤合同時又沒有植樹的條款,所以到崇陵快完工時,植樹一事尚無著落。溥儀見梁鼎芬對清室忠心耿耿,於是就派他去守護崇陵,並辦理植樹事宜。

植樹就要花錢,然而資金是最難辦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自己帶頭捐款一千元,又寫了一份“公啟”,然後派人到北京買回二三百個陶質瓶,將崇陵寶頂上的雪裝進瓶裡,封好瓶口,貼上紙籤,簽上寫著“崇陵雪水”字樣。他用車將這些裝著白雪的瓶子拉回北京,親自挨家挨戶地到宗室皇族、王公大臣家登門拜訪,每家贈送崇陵雪水一瓶,請求他們為崇陵植樹捐獻資金。如果對方拿出的錢與其身份、財力相稱,他就欣然告辭;如果拿出的錢少,或者拒絕捐獻,他就用十分激烈的語言使對方難堪;倘若登門不遇,他就留言約定時間再來拜訪。“有志者事竟成”,梁鼎芬用這種方法居然籌到了一筆數目可觀的資金。他用這筆資金從豐臺、蠡縣買回了松樹、柏樹、檜樹等樹苗。五十多歲、年老體弱的他身先士卒,帶頭挖坑、澆水、植樹。歷經三年的努力,在崇陵的砂山、後寶山、陵院內外共栽植松、柏、檜、楊樹40601株。為了留作紀念,梁鼎芬還特意在栽下第一棵松樹時留影一張,站在樹下的他一手扶鎬,一手持鍁。後來,溥儀的老師陳寶琛看到這張照片,大為讚賞梁鼎芬的忠心和義舉,在這張照片上題詩一首:

補天揮日手能閒,冠帶扶鋤土石間。 不見成蔭心不死,長留遺蛻在橋山。

正因為有過植樹這段經歷,梁鼎芬在當時被戲稱為“植樹大臣”。

想要殉葬光緒的滿清遺老 酒罈裝雪水賣錢植樹

在政治上,梁鼎芬偏於保守。他反對戊戌變法,指責康有為、梁啟超“信奉邪教、邪說”“心同叛逆”。1916年,梁鼎芬入宮做廢帝溥儀的老師,被溥儀授予二品銜在毓慶宮行走,賜他紫禁城騎馬,每月賞養廉銀六百元。他潛心為年僅十多歲的“皇帝”寫“起居注”,把溥儀吹捧為“真英主也”。1917年,丁巳復辟,臥病多日的梁鼎芬強打精神,以清室代表的身份前往總統府,逼黎元洪“奉還大政”。1920年1月5日,梁鼎芬病逝,終年61歲。臨終前,由其子梁劬執筆,他口授給溥儀寫了一份遺折,最後一次向溥儀表達了對大清皇帝的忠心和誠悃。溥儀得知梁鼎芬病故,非常悲痛,立即派貝勒載瀛帶領侍衛前往奠醊,加恩賜諡“文忠”,贈太子少保,賞給陀羅經被,並賞銀三千元治喪,其子梁劬賞給乾清門三等侍衛。清朝賜諡,諡號中以“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等。被賜諡“文忠”,與傅恆、林則徐、李鴻章等名臣同諡,由此可見梁鼎芬在溥儀心中的重要地位。

梁鼎芬死後被葬在了崇陵東南方梁格莊村北的小山下。這是他在西陵植樹期間發現的一塊私人田地,認為是一處好的兆域,於是將其買了過來,向公方和他的家屬聲明,他死後一定要葬在這塊地裡,永遠在光緒帝陵寢旁守護。他死後,家人遵照他的遺囑,將他葬在了那裡。如今,他的墳墓已不復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