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当了总监就是喝茶、聊天、使唤人?我们恐怕是有什么误解

以为当了总监就是喝茶、聊天、使唤人?我们恐怕是有什么误解

大坑千千万,管理特别多

职场晋升不易,4年前的我还是刚一个刚转岗产品经理的小白,而4年后我也终于走上了管理岗位,曾经的我看着那些职场的前辈在茶座书台前与夸夸其谈,觉得原来当领导这么轻松,每天只用说说话就可以了,都不用怎么做事,而实际当我真正走上管理岗位时,才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轻松,整个是逻辑上的颠覆,不仅要做事,还要做人,不仅要管事,更要管人,下面分享我职场晋升道路上的六点反思:

空降兵先站稳脚跟,再大施拳脚

①向下建立信任

对于一个新的空降领导,管理部门和团队中,不要急于去做规划,定制度,定流程,要先熟悉人,先解决团队内部的信任问题,帮助你的部下去解决他们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天天夸夸其谈,脑袋里面去漫无目的的空想,只有积小胜为大胜,在团队心目中建立信任感,让他们认为跟着这个领导能达成结果,后面才更加容易去开展工作。

②向上管理预期

老板经常会喊你去开会,给你描述未来的愿景,有些还会把实现路径给你一齐描述出来,这些阐述不一定全部都是对的,但是作为经验和资历都比自己年长的这样一个角色,他做出的大多数判断应该是会优于你的,因为他的视野会更高,掌握得资源和信息也会更多,所以需要耐心倾听,同时帮他去梳理和规划,老板要的很多,自己需要学会管理老板预期。

想在部门中站稳脚跟,15字的箴言“短期靠业绩,中期靠格局,长期靠战略”,先去抓取重点工作,让自己短期内产生绩效,然后再去制定流程和制度,得到认同之后,便于更加快速的去推进这些制度的落地,最后才是去规划1-2年的战略发展方向,每一次不要承诺过多,量力而行,因为一旦无法达成,就可能会让你失信于人。

舍九取一,单点突破

①明确核心目标

作为产品总监,首先就是需要明确自己的核心目标,有些是比较实在平台的运营指标,比如营收、日活、月活、用户数等,有些是比较务虚的指标,比如半年内打造一款知识付费的SAAS产品雏形。

对于多任务指标时,最好是要分阶段和分人头进行指派,可以团队集中兵力头3个月集中完成某一个指标,让其形成惯性之后,然后再去开凿第二个指标的达成通路;也可以将不同的指标分派给不同的人,贯穿全年去进行达成,总之就是让团队更加有节奏的聚焦在核心工作上,而不是精力分散,一下东一下西。

同时在明确目标之后,一切内部和外部的协同,都应该围绕着核心指标来进行开展,所有能够支持目标达成的计划安排,外部协作需求,优先级都应该排列在第一位,其余的非重点项的优化工作可以往后排列。

②管控过程风险

大部分工作安排给产品经理后,一定要进行协商和讨论,最后的交付节点,把设计中的难点和风险识别出来,若当前改造的是一款已经有极大用户量的老产品,那么每一次改动之前都需要考虑,对原有用户的操作习惯,数据展示的影响度,又或者你即将要上一款新的内容产品,你还需要考虑,运营的基础内容是否准备充足,类型分类是否结构化,以便于后期的持续扩展等。

最后还需要对人进行合理评估,对于吃不准的交付质量,在设计中期时就要进行介入和辅导,而不能任由到了产品设计后期,再全盘推翻,这也是保证绩效的一个关键点。

时间用在刀刃上,刀刀要见血

作为产品总监,其实每天都会面对着大量的部门内以及跨部门沟通及会议,所以必须每次会议之前先问自己3个问题:

①这次会议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问这个问题,主要是让自己上会的时始终围绕着核心点进行交流,而不要演变成无边际的漫谈,导致最后时间冗长,会而无果,耽误全体人员的时间。另外对于解决问题不明晰的会议,可以直接选择不予参与,要求其明确之后再进行二次通知,也许对方在确定好主题之后,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半了。

②对于这次会议,我的贡献在哪里?

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自己参会前更好的准备,给予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全程游离在其外,让会议流于形式。

③如果我不去,部门中有替代的人选么?

问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评估会议的重要性,如果部门中有其他人可以代为参与,那么就让小伙伴去,把自己的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因为所有可以交付出去,同时还能拿到结果的,就都应该给出去。作为管理者是需要通过他人拿绩效的,同时这种方式还是可以培养组织能力。

留一定的容错空间,团队需要犯错才能成长

①有限度的独眼龙

对于很多产品总监来说,由于专业技能很强,有些时候不满意下属的工作,就会直接自己上手干了,其实这样更加不利于团队的成长,反而会把自己弄得半死,有时候如果发现下属出得不是原则性错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需要把握好度,让数据和事实教会成长。

指出问题时,一定要说明原因,为什么这样不对,就算自身知道最优解,也不要立即给出答案,通过引导式发问,让下属得出自己的结论,有时候你甚至会发现惊喜,他给出的方案会比你自己想的更加好。

②引入互审互进机制

成长行之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让团队高质量的输出,定期组织大家总结和分享自己的工作方法论,互相讨论,产品评审时也互评,评价不要只说问题,同时要带上理由和解决方案,锻炼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强制性要求每周每人针对当前工作遇到的问题,找一篇定向的文章进行分享,并带上自己100字的推荐理由发送到部门群中,真正好的组织是需要不断自我进化的,同时倒逼成员进化,而最好的进化方式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360°更好了解自身的问题,帮助自己成长,构建起学习型的组织氛围。

小型团队靠人“吼”,中型团队建“军规”

当你管理的团队是6人左右的时候,此时不太需要建立非常明确的流程和制度,大家都坐在一起,吼一嗓子,就都搞定了,但是前提是互相信任。而到了30人的团队之后,其实你的精力就顾不过来了,此时就应该做2件事情:

①寻找团队支点

可以从30人中找出3-4个有管理潜力的人出来进行重点培养,可以参考业绩达成度,专业度,影响力等维度进行评估,大部分的管理干部都应该是从基层打出来的,他们是更懂基层人员的痛苦,也才知道怎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

②建立流程制度

流程和制度需要循序渐进,而不是一下推很多,一段时间内推进一个落地,只有达成了一个之后,才会便于你去推进第二个,这样更加方便你建立团队的信任感,如果猛的一下推进很多事务,反而有可能导致很多落不了地,挫败自己和团队的信心。

先从目前最影响团队效率的流程入手去进行改造,因为便于短期内看到效果,比如说公司的产品发布老是出bug,这个时候,就可以设定程序员自测,测试经理回归,产品经理验收等,甚至是在产品设计时,从源头上就去把控整体原型的交付质量等。

从技术、人群、政策的变化中找创新机会

大的创新机会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是技术的更迭,二个是人口代际的变化,三个是政府政策的调控。

①技术更迭

多去关注未来技术的发展,看看如何结合自己产品的应用场景进行改造,比如区块链,传统的互联网是信息交换,而区块链时代是价值交换,当用户有了数据产权意识之后,也许那些互联网大佬们再使用用户数据分析,付费的模式可能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②人口变化

这一种创新方式主要是来自于对蓝海市场的洞察,比如近几年切入下沉市场,迅速起来的3款APP,hello单车,拼多多,趣头条,针对于摩拜,淘宝,今日头条,在一二线城市拼杀火爆的大格局之下,另辟蹊径,在三四五线城市发展起来了自己的用户。

③政策调控

在中国的市场中,政策是最不可控的一个因素,但是每一种政策出来,必定都是有背后的原因,需要了解到国家改革的目的,这些大方向中就孕育着变化的机会。

总之,产品总监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角色,大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在执行上的每个细节却有差距,祝每个在产品总监道路上的小伙伴持续精进。

#专栏作家#

囧囧有神(个人微信公众号:jspvision,囧神产品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18年度最受欢迎】专栏作家,起点学院导师,成均馆大学企业讲师,混沌大学创新翰林。10年互联网经验,产品运营专家,Team Leader。

以为当了总监就是喝茶、聊天、使唤人?我们恐怕是有什么误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