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殿堂级音乐一日游学,随和云峰老师走近少数民族传统民歌鉴赏

深圳的各类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迸发云涌,令人欣喜。

因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喜爱,我报名了“一方水土一方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歌鉴赏”讲座,却不曾想遇到位大师级的人物,中央音乐学院博导,和云峰老师,他是纳西族,本民族的名字叫桑德诺瓦,担任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

一提起少数民族朋友,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他们能歌善舞,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沉淀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很多民间歌曲我们都耳熟能详,在各民族人民中广为流传。少数民族朋友的居住地域大多在我国的边境线上,这跨国境跨地域的特点,也使少数民族音乐具备了国际性多样性的特色。

由于历史等综合原因,我国各民族人口发展极不均衡,中国人口在1000万以上少数民族只有两个:满族,壮族。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哈萨克等18个民族。人口在10万到百万之间的有东乡、纳西、柯尔克孜族、土、达斡尔、羌、锡伯等15个民族。此外,还有尚未确定族属的:克木人、僜人、夏尔巴人、芒人、控格人、临高人等约72万多少数民族朋友。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

少数民族音乐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而民间音乐又分为歌舞音乐、民间歌曲、民间器乐、说唱音乐。

老师重点带我们欣赏了民间音乐,塔塔尔族的《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克木调,纳西古乐,溜溜调,塔吉克族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蒙古族长调,呼麦,短调《嘎达梅林》,哈萨克族的安(歌曲)和魁(器乐曲),8个西北民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反排情歌,彝族尼苏人的海菜腔……虽然只是一个音乐普及过程的浮光掠影,还是感受到了少数民族那种喜怒哀乐皆入音乐的生活习性。

纳西族的情歌,歌词多为即兴编唱,比喻生动,曲调轻松愉快,近似口语,他们简直无时无刻不在创作,比码字日更更甚,想想这少数民族怎能不出大批的艺术家。

民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劳动和生活是民歌创作的活水源头。白族的《五朵金花》、壮族的《刘三姐》、彝族的《阿诗玛》,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并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经典。侗族民歌《丢歌不唱荒了夜》仅看文字的生动都让人拍案叫绝。

由仓央嘉措作词,完玛三智用藏语演唱的藏族民歌《在那东山顶上》,在老师的解读下,细细品味,的确用本民族的语言演绎本民族民歌更浓郁地道更有韵味,那份原汁原味无论其他民族演唱者有多深的理解多深的音乐造诣也是无可替代。

而藏族的《阿姐鼓》,对歌中阿姐究竟是自己主动把自己奉献给自己信仰的举动,还是被这昔日的酷刑伤害的无辜生命,我们可能需要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理解,我在西藏远远看过“天葬”仪式,对于选择天葬的当事人,那是一个信仰,一份荣耀和寄托,所以如果阿姐是自愿选择奉献给她的信仰,我们可以从捐献遗体为医学奉献的事例来试着理解,尊重他人的信仰。

歌中那份骨肉亲情的思念,那个生来不会发声悲怆逝去的阿姐,在神奇美丽的鼓声中重现,这个故事闪耀着悲壮奇异的光辉,在全球50多个国家同步发行,震撼人心,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我其实没喜欢过蒙古族的《鸿雁》这首歌,但在讲座结束之际,老师带着大家逐段学唱,忽然被歌中渲染的北方家乡,思乡之情,“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的豪迈所吸引,仿佛骨子里蓦地多了些男子气概,万丈豪情。

走出讲座沙龙,好似浑身增添了无数音乐细胞,五音不全的我兴致盎然地哼起了走音版的《鸿雁》,感谢老师的公益行让音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也让乐盲如我,离音乐不再遥远。

我的殿堂级音乐一日游学,随和云峰老师走近少数民族传统民歌鉴赏

图片来自和云峰老师讲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