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历框架的构建及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中国资历框架的构建及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有关任务要求,深入研究和稳步推进我国国家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研制工作,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国家资历框架及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2019年3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组织学者专家以及部分地区和院校的实践工作者,开展“国家资历框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项目。

课题组分为四个小组,理论研究组探讨国家资历框架的基本理论问题;国际比较组开展国家资历框架的国际比较;实践研究组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对国家资历框架的需求,总结已有资历框架建设的实践探索,包括国家开放大学的实践,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西部地区的实践;政策建议组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资历框架基本画像,并提出推动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和职业教育实施方案的政策建议。

国家资历框架是用于衡量、沟通、衔接社会成员的各级各类学历、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多元化学习成果的等级和通用标准。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学习成果包括人们通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获得的各类成果。我国现有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企业培训、创新创业、各类业绩等,其各类学习成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衔接。国家资历框架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其他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制定,促进学习成果之间的沟通衔接,畅通社会成员学业提升、职业晋升、社会上升的通道,服务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和鼓励全民终身学习。

资历框架的重心并不是促进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之间的资历和学分互认及转换,而是以大家熟悉的普通教育学历等级为参照系,打破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要求之间的壁垒,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类型特色,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为应用型人才终身学习持续成长拓宽通道。资历框架的实施需要行业企业的全面参与,社会成员的资历和学分能够获得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部署,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以及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等改革试点,急需国家资历框架的支撑。

国家资历框架由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三大部分组成,资历框架是建立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沟通和衔接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是各类学习成果等级和标准的顶层设计。资历框架实施的关键是学习成果认证,学习成果认证是通过质量保证机制实现的。社会成员通过学习成果认证的资历和学分,也就是有质量保证的资历和学分,通过学分银行机制得到积累、互认和转换。

资历框架部分包括制定资历框架的政策和管理系统、资历框架的等级和标准。在政策方面,在制定《终身教育法》、修订《职业教育法》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国家资历框架在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法律地位。在管理方面,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学习强国,有着世界上最为纷繁复杂的多元化学习成果类型,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是一项国家层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多部门联合,共同制定国家资历框架的法规条例、管理监督、质量标准、体制机制等。

在学习成果认证部分,为了保证资历和学分的对等性和可比性,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机制。质量保证是资历框架有效实施的关键,缺乏质量保证机制的资历框架将成为没有任何价值的空架子。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多元化和灵活弹性的终身学习方式,资历框架采用成效为本教育(OBE)的评价方法,无论采用面授教学、混合式学习、在线学习的模式,学习者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效目标,通过认证获得相应的资历学分。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推动的普职融通、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科教融合,为资历框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特别要注重通过保证质量机制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在学分银行部分,资历框架中的学习成果是用学分形式来表现的,学分是指对学习量的描述。由于不同教育和培训机构采用的学时和学分计算标准不同,要进行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我们需要建立学分计算、学分认证和学分转换的标准,才能进行标准化的资历和学分积累、互认和转换。国家学分银行是从国家层面对各类学习成果进行学分积累和转换的电子数据库,在建立国家学分银行数据库中,采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保证学分信用,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站式、智能化、个性化服务。

感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的邀请,我很荣幸主持“国家资历框架”专题栏目,分享课题组的部分研究成果,包括国家资历框架的基本理论和系统模式、国际资历框架和职业教育实施的比较研究、基于资历框架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平台设计、基于区块链学分银行的构建、粤港澳资历框架的衔接和创新、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的理念和实践,详见2019年第18期和第27期。本期专栏集中在资历框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包括国家开放大学的“资历框架+能力单元”职业课程构建模式及在邮政行业的应用案例,广东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资历框架+能力单元标准”的粤港模式及在汽车维修等行业的应用案例。同时,对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特别是西部地区基于职业教育资历框架,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人才岗位进行科学化和动态化智能匹配,并为职校学生提供个性化和智能化就业信息服务,解决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难题,在国际资历框架领域发展中尚属首创。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6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