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速車王》——任何原因都不能成為保留實力的理由


《極速車王》——任何原因都不能成為保留實力的理由

貌似最近很流行真實事件的改編影片,剛看完《好萊塢往事》、《官方機密》、又迎來《極速車王》。克里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聯袂演繹60年代的速度與激情。熱血澎湃,感人至深。只是國內片名翻譯的比較老派,濃郁的8-90年代街邊錄像廳範兒,直譯就是《福特對法拉利》。該片不但劇情精彩,更重要的是,還能提升商業思維。

剛一看完,你會以為劇情是胡編的,太過戲劇化,非杜撰不足以平民憤。但確是真實發生的,人物、背景均能查實,而且對歷史事件的還原度很高。唯有感慨人生如戲竟能如此!傳奇人物,必然不走尋常人的路。

影片流露出對恩佐.法拉利濃濃的敬意,而對於福特二世,應該說既有崇敬又有調侃。圍繞60年代福特對法拉利的收購案,交織著對商業和利益的無限渴望,對完美與速度的極致追求,居然有這麼一個壯志豪情的故事,不但對於企業家,也對於賽車手。而且還鬧出了世界賽車史上最大的醜聞。關鍵這個英國傳奇車手創造的一年之內連贏西布林、戴通納、勒芒三大拉力賽冠軍的現實紀錄,迄今為止無人打破。就是因為個人恩怨和福特高層的官僚主義而沒能被載入史冊。大機構,官僚主義害死人啊。

他還是一名優秀的賽車設計師,他和謝爾比聯合設計的經典車型福特GT40,連贏1966-1969四屆勒芒賽冠軍,甚至在1966年包攬前三,締造了世界賽車史上一段輝煌傳奇。直到2011年停產,GT40的出現,就是為了和法拉利一決高下,而事實證明它也確實做到了。

如此奇人,除了賽車圈內以外,居然鮮為人知,因為他在1966年勒芒站結束後的2個月,就在測試訓練中遇難了。後來便宜了邁凱倫,也成就了傳奇車王邁凱倫和他的同名頂級跑車品牌。此外,片中的這個美國機械設計師謝爾比,更是傳奇中的傳奇,其開掛的人生履歷,不遑多讓,只是此片不以他為主角。或許馬特達蒙可以拍個番外篇,專門講講這個機械設計師的故事。

誰說老美就直來直去簡單幹脆?職場厚黑,賤人的至高境界,一樣不少。官僚主義也不是中國特色,否則老外怎麼會提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的帕金森定律。全片諷刺職場厚黑學和官僚主義之餘,結尾亦不落俗套,不是主角奪冠光環加身,而是傳遞了一種態度,執著中要懂得妥協。

結尾很煽情,歷史很無情。這哥倆成就了經典傳奇,團隊合作很重要,團隊意識又害死人。任何原因都不能成為保留實力的理由,因為歷史從來不會記住第二位的名字。

後來,這個英國傳奇車手——肯.邁爾斯,進入了國際賽車名人堂。

《極速車王》——任何原因都不能成為保留實力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