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你就懂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

在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它簡單直接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孩子的心理特、個性傾向,就能看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功與否。3歲和7歲在古代雖然只是一個概數,但是卻已被現代科技證明是非常有道理的。為什麼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呢?接下來我們就來深度剖析一下。

看完你就懂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

從幼兒大腦發育的角度來看,孩子在三歲左右的時候大腦重量約為1000克,出生的前三年在重量佔成人大腦重量的80%,而七歲時期,孩子的大腦重量達到1290克,相對比成人的大腦重量在1400克左右相差很小,可以這麼說,七歲孩子的大腦接近成人大腦的90%,三歲看大,就是從小孩子的行為特徵、玩耍風格來判斷他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三歲前的孩子處在“分離期”,就像一塊海綿,對三歲前所經歷的事情都盡數吸收,這意味著孩子的性格、能力培養的重要時期就在三歲前,生存環境逐漸穩定的他們,興趣從如何吸引父母注意力轉變為周圍的世界,他們開始用自己的步伐去探索這個世界,從而證明他們自己日益增長的獨立性;而七歲看老,就是通過七歲孩子同他人的交往過程來判斷他們中年之後的成就和偉業,七歲的孩子處於自我的確認和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了自我形成的人生歷程,他們通過與世界的接觸建立起世界觀的雛形,確定了對自我能力的評價,確立出對自己的自信心。

看完你就懂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

“三歲看大,七歲看大”這句話雖然有些太過絕對,卻也不是沒有科學道理。為了證明這一句話,1980年英國一位著名教授卡斯比選取了1000名當地的三歲幼兒,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分析,將孩子分為五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23年後,當3歲孩童長到26歲的成人之後,卡斯比教授再次同他們面談,研究表示,這些孩子小時候的言行、思維模式竟基本預測了他們成年後的脾氣秉性,並且精神學派也比較支持這一觀點,認為“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那麼,如何在三歲、七歲的時候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呢?

看完你就懂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

第一:家長教育引導。要想孩子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積極向上的榜樣,而不是渾渾噩噩渡過餘生,孩子的模仿和學習能力很強,你教給他什麼,他就會學到什麼。

第二:社會大環境良好。社會環境是影響孩子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下的孩子大多都生活在溫室裡,經受不起一點挫折和困難,要想孩子成功,就要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大環境,幫助他們有勇氣、有信心去面對未來,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自我要求高。尚處在少年時期的孩子們,普通對自己要求低,所以,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就要有個高標準的自我要求,對自己嚴格一點,才能為將來的成功之路做好鋪墊。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看完這篇文章,你懂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