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鲁迅:历经2次重大家庭变故,造就了他独特的性格与文学倾向

每逢提起民国时期大文学家鲁迅,我们每一个人对他的敬仰之情就会油然而生,鲁迅先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当时复杂的社会口诛笔伐,成了当时知识阶层的一枝独秀。由于家庭由盛至衰的变故,他站在上层于下层两个世界转换的中间地带发出了内心积蓄已久的呐喊,这一切都是与他特定的生活环境于人生经历分不开的。

少年鲁迅:历经2次重大家庭变故,造就了他独特的性格与文学倾向

1881年10月,鲁迅诞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大户人家。他的祖父名叫周福清,出身翰林,曾做过江西某县的县太爷,后来到北京做了内阁中书,成了一个标准的京官。这个殷实的家庭背景,对于鲁迅来讲可谓拥有了一个优越的人生起点。可常言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在鲁迅少年时期的生活中,他的家庭出现了两次重大的变故,其中之一就是祖父下狱的事件,其次就是父亲的去世以及母亲在家徒四壁的困境中经遇的重重磨难,这几件事令鲁迅在优越的生活中瞬间步入了人生的低谷,严重地损毁了他的精神健康,并给他留下了终生难以弥补的伤痛。

少年鲁迅:历经2次重大家庭变故,造就了他独特的性格与文学倾向

曾有一年,光绪皇帝颁旨,欲在全国各省举行“恩科考试”。由于周福清与当地的主考官为同科进士,拥有同年之谊,亲友们便凑齐了一万两银子祈求他为应试子弟疏通关系,想不到此事被听差败露,光绪皇帝在刑部上报的宗卷中则亲批了“斩监候”。这种朝不保夕的判决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无边的忧虑。为了避免株连,母亲鲁瑞带着全家逃往乡下。对于祖父这种在官场染成的恶习,鲁迅是相当厌恶的,即使那是一个腐败透顶的社会,但官方也得维护最起码的尊严。此事事关重大,父亲周凤仪忧愤成疾,一病不起。16岁的鲁迅为了给父亲治病,无奈时常奔波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在当铺,他受到了刻骨铭心的污蔑,而在药店配出的药引子又令他饱受中医的愚弄。病魔压身的周凤仪,由于无法得到理想的治疗,37岁就死了。这件事为鲁迅此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少年鲁迅:历经2次重大家庭变故,造就了他独特的性格与文学倾向

如果说祖父的下狱直接来自权利与当权者,那么父亲的亡故则与社会与文化相关。两次事件令鲁迅长期处于孤独与绝望之中。他的性格开始变得善怒、多疑。周家的衰落无疑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从病魔中挣扎至死的父亲,再到依然留在世上贫瘠俘获的母亲与幼弟,所有的家庭成员成了孤独无告的受难者。在这家庭由盛而衰的坠落中,他,作为家中的长子,必须勇敢地站出来保护自己的亲人,这似乎已别无选择。

少年鲁迅:历经2次重大家庭变故,造就了他独特的性格与文学倾向

就这样,少年时的鲁迅,夹杂在两个世界的中间地带,长久地凝视着人类的灵魂,感受着周围的麻木、冷峻与残酷,孕育出了他今后独特的性格与哲学观,同时也奠定了他未来的精神的倾向与文学主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