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職業教育的資歷框架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

為貫徹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相關任務要求,深入研究、穩步推進我國國家資歷框架研製工作,初步形成符合國情的國家資歷框架建設總體思路及其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實施方案。在教育部職成司的指導下,由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負責項目組織、協調和聯繫工作,邀請國內相關單位的專家學者、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代表,組建項目組專家團隊,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在粵港澳大灣區資歷框架研討會的基礎上,為進一步總結、梳理項目組實踐經驗、研究成果,按照項目組工作安排,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在重慶主辦了“基於職業教育的國家資歷框架研究與實踐”第二次研討會,教育部職成司和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相關領導、專家到會指導,來自教育部、北京師範大學、國家開放大學、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廣東開放大學、廣東教育科學研究院等項目組成員的專家學者,從理論研究、國際比較、實踐研究、政策建議四個方面做了主旨發言,並圍繞概念界定、框架畫像、推進策略等幾個方面展開了深入討論,聚焦實施路徑提出了策略和建議。


本文以主題分析為主要方法,分析參會學者、專家、領導在會議上提交的研究報告、發言觀點,梳理國家資歷框架在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已取得成果、經驗及實施路徑策略,以期為形成符合國情的國家資歷框架建設總體思路及其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實施方案提供參考。


一、理論研究


知識經濟社會是資歷框架出現的社會基礎,增強經濟競爭力和互聯網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是資歷框架興起的主要動力。建立國家資歷框架是一項長期、複雜、可預見的任務,其實踐過程需要理論研究的支撐。理論研究組組長、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學習型社會研究院張偉遠教授系統梳理了資歷框架的概念界定、重大意義、理論基礎、實施的關鍵制度、中國資歷框架理論模型設計等基本理論問題。

資歷框架是由政府教育部門聯合相應機構和各行各業共同制定、反映各類學習成果的等級和通用標準體系,包括人們通過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非正式學習獲得各類學習成果,旨在建立各級各類教育系統和勞動力市場之間認證制度的銜接。進一步明確了建立資歷框架的主體是政府教育部門聯合相應機構和各行各業。深入探討了資歷框架的理論基礎,從學習權理論、終身學習理論、人力資本理論、成效為本理論四個方面進行了比較,闡釋了資歷框架為所有人提供靈活彈性和不斷上升的終身學習階梯、為每個人提供一生的優質和靈活的學習機會的基本準則、銜接教育和培訓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重要性、保證各類學習成果公平對接的理論依據,進而指出了資歷框架在搭建各級各類教育橫向溝通和縱向銜接的立交橋,滿足更加開放靈活的終身學習需求,暢通學業提升、職業晉升、社會上升通道,打破教育系統和勞動力市場之間的壁壘,國際間人才標準對接,實現人才的國際交流,推動教育國際化等方面有重大意義。

從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建立終身學習立交橋;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積制度,制定國家資歷框架,推進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級別學分轉換互認;到2019年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建立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健全國家學分銀行制度。無論是政策研究還是實踐經驗,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是實施資歷框架的關鍵。


學習成果認證是將人們通過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非正式學習獲得的各類學習成果按照一定的等級和標準進行評價,對學習成就進行對等、透明、公平、公正的認證,把各類學習成果統一到一個框架中,並授予相應的學歷和資歷。國家資歷框架標準和制度是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的基礎。學習成果認證制度能夠減少人們的重複學習,降低社會的平均教育成本,有利於人們朝著自己的學習目標不斷努力。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的核心是成效為本,通過內部質量保證機制和外部質量評審體系保證成果認證質量。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的關鍵是如何對過往學習經歷的認證和認可。學分銀行的含義、範圍和內容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中已經明確。學分銀行制度的基礎是資歷框架的等級和標準,以學分為計量單位對各類學習成果進行認證、積累和轉換。作為一項管理制度,學習銀行制度在保障學習者學習權,促進教育公平,鼓勵人們學習,推動社會組織如企業等的新的考評和激勵機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理論研究組提出了中國資歷框架理論模型,包括中國資歷框架的基本結構、制度模型、基本特徵。中國資歷框架的基本結構按照資歷等級和等級標準劃分,包括普通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各類業績等五個門類。其中,資歷等級以普通教育為參照,由低到高包括1~7個等級,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等。等級標準主要以知識、技能、能力三個維度為主,可根據不同職業、專業特徵,增加相應維度。中國資歷框架由資歷框架、學習成果認證、學分銀行三大部分構成,三個部分各成系統且互相制約、相互聯繫構成了中國資歷框架的基本制度模型。中國資歷框架的基本結構和制度模型決定了中國資歷框架具有目的性、整體性、協調性、動態性四個特徵,表明中國資歷框架作為完整的一套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標準和體制機制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隨著新的職業培訓資格證書和業績類型迭代出現,體系和內容也隨之變化、發展和更新。依託質量保證機制,確保資歷和學分互認的對等性、可比性、公平性、透明性,形成各級各類教育和培訓之間銜接和溝通的終身學習立交橋。


二、國際比較


資歷框架的發展始於20世紀80—90年代,新西蘭、南非、蘇格蘭等國家是最早推行資歷框架的國家和地區。2000年左右,資歷框架在世界範圍興起,特別是在愛爾蘭、菲律賓、新加坡等國迅速發展。縱觀世界各國的資歷框架,主要包括國家終身教育資歷框架、單一類型資歷框架、地方資歷框架和區域資歷框架四種類型。張偉遠教授系統梳理了國際資歷框架的發展和現狀,對比分析了161個主權國家採用的資歷框架,發掘跨國資歷框架中資歷和學分互認的標準和實施機制的典型案例,特別是歐盟、東盟等區域資歷框架,分析了在落實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歷框架中,為了保證資歷和學分的對等性、透明性、公平性,在處理關鍵技術問題如協調機制、等級設定、標準制定、質量保證評價方法等方面的解決方法和路徑。

立法是落實資歷框架協調機制中重要一環,是實施資歷框架的保障。新西蘭在1989年、1992年分別通過的《教育法》《行業培訓法》,為成立資歷管理機構、推出首個國家資歷框架提供了法律基礎;法國於2002年通過《社會現代化法案》,開始了全面的職業培訓系統改革,推出了“經驗獲得認證”制度;愛爾蘭分別在1999年、2012年頒佈《資歷法》《資歷和質量保證法》促進了愛爾蘭資歷框架建設,並逐步與歐盟資歷框架對接;南非1995年通過《南非資歷當局法》,2009年頒佈《國家資歷框架法》,明確了資歷框架建設的管理機構和國家資歷框架的資歷級別;馬來西亞2007年頒佈《馬來西亞資歷認證法令》,成立了馬來西亞資歷局,通過了馬來西亞國家資歷框架;中國香港地區2008年頒佈《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條例》,推進了資歷框架的設計與運行。

資歷等級和資歷標準是資歷框架建設的重要內容。


新西蘭以知識、技能、知識和技能的應用三個資歷標準,形成了分別為第一級證書、第二級證書、第三級證書、第四級證書、第五級文憑、第六級文憑、學士學位、榮譽學士學位、研究生證書、研究生文憑、碩士、博士等十多個資歷等級;


法國以技能、知識、能力三個資歷標準,確立了分別為第一級資歷(博士、碩士)、第二級資歷(學士學位)、第三級資歷、第四級資歷、第五級資歷五個資歷等級;


愛爾蘭以知識、技能和技巧、能力三個資歷標準,推出了第一級證書、第二級證書、第三級證書、第四級證書、第五級證書、高級證書、學士學位、榮譽學士學位、碩士、博士十個資歷等級;


南非以知識範圍、知識素養、方法和過程、解決問題的能力、道德準則和專業實踐、訪問處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產生和傳遞信息的能力、操作環境和系統、管理學習、問責性十個資歷標準,確定了九年級證書、十年級證書、十一年級證書、高中畢業證書、高等證書、文憑和高級證書、學士學位和高級文憑、榮譽學士學位、碩士、博士十級資歷等級;


馬來西亞以知識的深度,複雜性和全面性,知識和技能的應用,決策過程中的自主程度和創造性,交流技能,實踐的廣度和複雜程度六個資歷標準,建立了一級技能證書、二級技能證書、三級技能證書、文憑、高級文憑、學士、碩士、博士八個資歷等級;


中國香港地區以知識和智力技能,過程,應用能力、自主性和問責性,溝通能力、運用信息科技及運算能力四個資歷標準,形成了基礎證書、證書、文憑、副學士、學士、碩士、博士七個資歷等級。


此外,比較各國資歷框架建設歷程,成效為本的課程建設是國家資歷框架核心內容,強調學習者的學習結果而不是學校的投入,在資歷框架中要求課程建設採用成效為本的原理,才能夠將學習者所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學習成果,轉化為相應的學分和資歷。


成效為本的課程建設是資歷框架對接、轉換的基礎。學分積累和轉換是資歷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基於統一的學習成效標準,才能夠實現學分的認可、積累和轉換。


國家資歷框架形成的統一能力標準和學分要求,為過往學習的認可提供了評審認定依據。質量保證和質量保證機制是資歷框架有效推行的關鍵,缺乏嚴格質量保證和評審機制,資歷框架將成為一個毫無意義的工具,難以從根本上進行有效的推行。


三、實踐研究


我國資歷框架的實踐開展較早,為總結我國開展資歷框架的地方經驗,挖掘國內職業教育領域對國家資歷框架的需求,根據前期實踐情況和區域特色,選擇國家開放大學、粵港澳大灣區、西部地區等兩個地區和一所院校系統進行案例分析,分析國家資歷框架下如何實現國際接軌、中國創新的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和培訓之間橫向溝通和縱向銜接的資歷框架。

(一)國家開放大學的實踐研究

國家開放大學基於我國現實需求和國際經驗,提出了以資歷框架為引領,以“框架+標準”為主要路徑的“學分銀行”模式,以實現橫向溝通、縱向銜接的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模式。


1.制度模式

國家開放大學以資歷框架引領的學分銀行模式實踐,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以資歷框架為基礎的標準體系;二是基於標準形成的各級各類成果之間的認證、積累和轉換與規則。主要實現以下目標:順利實現與各類資歷的對接;便於各領域依據資歷框架制定相應標準;通過標準設計證書體系、搭建課程體系、指導資源建設、規範教育培訓;依據標準進行比對,推動各級各類學習成果轉換。

以資歷框架為基礎的標準體系的原則是立足需求、結果導向、動態調整、實質等效,至少包括三個要素:資歷框架、單元和學分。其中,資歷框架是基準,是各級各類資歷之間融通與銜接的參考標尺;單元是標準的最小單元,以課程、甚至是課程單元或者能力單元為最小單位,可以增加資歷的靈活性,實現資歷中部分內容的替代;學分是指單位的學分,是學習內容的一種計量手段,為學習者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提供便利。國家開放大學參照國際資歷框架的資歷級別和資歷標準,依據中國國情進行了本土化實踐,建設了國家開放大學的學習成果框架。國家開放大學以認證單元方式拆分資歷項目,將認證單元作為學習成果認證的最小單位,通過典型工作任務法、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法等不同方法將知識、技能和能力在具體場景中表述出來,將資歷框架中的資歷項目拆分為更細小的單元,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資歷項目的認證提供了一種轉換方式。學分是學習量的一種表示方式,學分制度增強了學習的個性化,有利於學生得到勞動力市場認同。

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包括對各類學習成果的認定和資歷的認定與授予。國家開放大學學習成果框架明確了學歷教育課程和非學歷教育課程學分的計算標準和方式,特別是職業教育學歷課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課程學分轉換(即1+X證書)的計算標準和方式。國家開放大學圍繞學習成果框架和認證單元標準,設計了一套包含學習成果認證業務鏈的學分銀行制度,該業務鏈包括基於制度內核的機構學習成果認證和基於機構成果認證基礎上的個人成果的積累與轉換。機構學習成果認證是學分銀行的基礎工作,個人學習成果積累與轉換是學分銀行的服務內容,目前,積累與轉換是學分銀行的主要業務。


2.實踐建議

2016—2018年,國家開放大學按照以學習成果框架為引領的制度模式和“框架+標準”的技術路徑,根據郵政行業發展、企業崗位需要及員工自我能力提升需求,以市場營銷為方向,基於認證單元構建了郵政營銷人員崗位資格培訓證書(初級)和郵政營銷人員崗位資格培訓證書(中級),完成了郵政行業的非學歷證書與國家開放大學學習課程之間的學習成果轉換,實現了郵政集團非學歷培訓證書與國家開放大學郵政學院學歷課程的融通。有效地打通了郵政企業員工不同類型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渠道,賦予了行業在職業人才培養中更大的話語權。基於營銷策劃崗位認證單位增設的郵政特色課程,進一步突出了崗位需求,使學習內容與崗位要求、職業標準相對接。

標準體系是國家開放大學在郵政行業的非學歷證書與國家開放大學郵政學院學歷課程融通的核心,即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應以資歷框架為基準。同時,學分轉換的實現需要建立一系列引導、支撐、保障政策和配套利益機制,以減少學分轉換的困難。此外,認證單元的開發過程中,行業、標杆企業、多元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才能確保認證單位開發的公信力、影響力和推廣應用效果。

(二)粵港澳大灣區的實踐研究

廣東省於2017年3月發佈了我國第一個具有標準化特徵的地方資歷框架——廣東終身教育資歷框架。粵港澳大灣區的實踐研究主要從廣東地方資歷框架的實踐研究、粵港澳大灣區資歷框架合作研究、基於資歷框架的職業教育試點實踐等方面開展了研究工作。

廣東地方資歷框架在資歷框架的運行機制,資歷框架的管理和統籌機構,資歷框架的發佈形式,資歷框架的資歷級別和等級標準,基於行業能力的職業標準,學分認定、積累和轉換制度,技術支撐平臺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別是在資歷框架的發佈形式方面,採取地方標準形式發佈,迴避了立法週期長、難度大的問題,奠定了廣東省資歷框架建設的先行先試的創新地位及標準化特色。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廣東省教育廳主辦了“粵港澳大灣區資歷框架研討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探討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資歷框架。廣東省教育廳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簽署了《粵港資歷框架合作意向書》,探討粵港合作模式,在資歷框架下的質量保障制度、資歷框架下行業標準共建和調適、資歷框架下的資歷名冊建設方面開展了合作研究,爭取實現與香港資歷框架對接。

廣東省圍繞1+X制度試點、中高本銜接協同育人試點、現代學徒制試點、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研製等方面,開展了基於資歷框架的職業教育若干試點實踐研究。基於行業能力的職業標準啟動了汽車業(後市場)資歷等級標準、機械製造業資歷等級標準研製試點工作,這兩項標準研製試點工作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標準化特色。


(三)西部地區的實踐研究

雖然國際上有資歷框架的通用標準可以參照,然而這些通用標準僅僅是對各級各類教育和培訓在知識、技能和能力範疇的通用要求描述,難以在我國西部地區的職業教育實踐中落地。著眼於此,西部地區實踐組以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實踐探索為基礎,以問題導向為出發,以資歷框架設計為主線,分階段開展實踐應用。

1.問題導向

基於職業教育的特點以及在西部發展中遇到的難題,面向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要求與任務,西部地區實踐組從以下問題出發,著力建構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歷框架,創新職教人才培養模式。

(1)以資歷框架標準來撬動,致力於解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培訓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質量保證機制的問題,為實施面向終身職業發展的學習者的學分互認和學分銀行建設制定通用標準。

(2)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有效融入教育教學,解決職業院校專業培養方案與社會要求脫節的問題,實現職業教育和社會人才要求的動態銜接。

(3)以西部人才需求為任務,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與教育鏈的有機結合,解決職教畢業生和行業企業崗位要求脫節的問題,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高素質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4)以國際合作發展為視野,解決職業院校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資歷對接和學分互認的問題,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共同發展。

2.階段成果

項目組遵循“理論—實踐—理論”的模式,遵循“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思路,面向終身職業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和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兩校一體三融合”辦學模式改革實踐,以人才培養為基點,在建構職業教育培養培訓資歷框架的基礎上,邊研究邊實踐邊完善,連點成線、由線及面,圍繞需求匹配、崗位分析、質量保證、課程建設、學分認證、對接國際等不斷擴展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歷框架的支撐要素,豐富理論內涵和外延,夯實操作邏輯和基礎。

(1)建立了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歷框架的等級和標準。參照國際上有關國家和地區的資歷框架標準、國內的廣東資歷框架和國開資歷框架標準,緊緊圍繞職業教育的特點,建立了重慶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歷框架,為遠程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與培訓以及各種業績,提供統一、協調和可比較的資歷等級和標準體系。

(2)開發了專業建設方案和社會需求匹配大數據平臺。基於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歷框架體系,採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設計和開發專業課程建設和職業崗位要求匹配度的大數據分析平臺。在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歷框架的通用標準下,通過收集、分類、清洗和存儲全國和本地所有招聘信息中的各類職業崗位的知識、技能、能力、態度要求的數據,對照職業教育院校中各個專業的培養方案,自動形成差異性大數據報告,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實訓方案,保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基於職業崗位要求的大數據分析報告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戰略設計和實施舉措提供了動態的最新解決方案,保證職業教育對企業行業最新的崗位要求的敏感度和反應力。

(3)建立了職教畢業生與企業崗位需求人職匹配的大數據平臺。大數據平臺的另一個功能是為職校學生提供就業崗位信息的推送和查詢,應用場景和服務範圍是服務學生,通過對全國和本地數據採集、清洗和去重,進行自動匹配,多渠道信息推送,職業信息更全面,來源更真實,職位更匹配。同時,通過海量的招聘數據真實反映各行業就業形勢,包括各城市經濟趨勢、就業行業情況及區域分佈、相關行業的人才需求情況等,形成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和趨勢的大數據報告。

(4)建立了資歷框架中人才培養的質量保證機制。為了保證職業教育和培訓學習成果之間認證與轉換的透明、公平和公正,建立了相應的質量保證機制,形成“高質量辦學、高品質學習”的現代質量文化和開放辦學格局。一方面,基於大數據開展內部質量自我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落實教育教學過程中各級辦學主體的質量主體地位,強調自我的持續改進與人才培養質量螺旋上升,不斷提高人才培養工作適應市場的能力和產業發展需要。另一方面,建立“成效為本”的教育質量評價管理模式,重在評價專業和教學實施的目標達成,學習者所獲取的資歷(學歷、證書等)是否達到相應資歷級別的知識、技能、能力、態度的要求,以保證資歷框架在實踐中的有效應用。

(5)開展了資歷框架中成效為本課程建設的試點。為保證學校在課程建設中遵循資歷框架的要求,採用了成效為本的教育理念推動學校課程建設。根據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歷框架級別和通用標準,對課程模塊進行重新整體設計,以確定和考核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將學生的知識、技能、能力、態度轉化為相應的學分和資歷,為課程與資歷級別對接,與其他類型教育資歷的轉換奠定了基礎。

(6)建立了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學分銀行系統。基於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歷框架,完成了學分銀行制度架構、技術路徑、組織架構模型、業務概要模型、業務流程模型的設計。學分銀行已經完成認證服務體系建設和標準體系建設,依託電大系統,分4個批次完成18個認證分部建設;依託軟件技術專業、軌道交通專業,行業、企業專家深度合作,完成了軟件行業、軌道交通行業的子資歷框架建設及其課程建設。建設完成學習成果認證標準67個,涵蓋2個學歷層次、3種學歷教育類型,涉及12個專業、27門課程及23個職業證書。建立終身學習檔案約40萬個,登記、認證各類學習成果170餘萬個;完成中職與成人專科課程銜接試點,成果認證與轉換150個,課程與職業證書融通試點,認證、轉換成果300餘個。

(7)與泰國職教資歷框架對接和學分互認達成共識。基於重慶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歷框架建設理念,以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與人才的流動。泰國的高職院校是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的合作機構,學校每年承接百餘名泰國留學生,為其提供職業教育與培訓,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為促進重慶和泰國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共同發展,學習者的學習成果能夠獲得跨國的認可,雙方研究和探討了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歷框架的可對接性,在資歷框架對接和學分互認方面達到了初步的共識。

3.研究創新

依託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歷框架的西部地區的實踐研究,有以下創新點:

第一,構建了我國職業教育和培訓系列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標準。建立了中職、高職和應用本科級別的知識、技能、能力、態度四個維度的通用標準,建立了成效為本的課程建設和評價的模式,建立了資歷和學分的計算和轉換的標準,從而形成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之間的縱向銜接和學分銀行中學習成果的互認機制。第二,研發了在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歷框架下專業課程建設和社會人才要求匹配的人才培養改革模式,開發了大數據分析平臺,通過收集、清洗、分類、存儲各行各業各類職業崗位對人才的知識、技能、能力、態度的動態要求,建立職業崗位要求和各課程體系匹配度的自動的和動態的大數據分析模型。第三,為西部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資歷對接和學分互認打下了基礎,並開展了先行性研究。


四、討論和結論


項目組在職業教育的國家資歷框架研究與實踐在理論研究、國際比較、地區實踐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在回答資歷框架“是什麼”“為什麼”“別人怎做”和“我們怎麼做”等問題方面達成了共識。在此基礎上,對形成國際接軌、中國創新、本土特徵的中國職業教育資歷框架實施方案,提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建議:

第一,結合實踐經驗與理論研究,構建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歷框架。現有研究與實踐在資歷框架的概念特徵、理論基礎、資歷標準、資歷等級等方面取得突破,對職業教育資歷在終身教育資歷框架中的定位達成了共識。結合中國資歷框架的實踐特點、國際經驗和理論研究,提出了中國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歷框架畫像。該畫像包括政策與管理、資歷等級與標準、行業資歷通用標準、資歷和學分評價標準、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外部質量評審機制、資歷框架應用本土化、國家學分銀行、資歷框架對接情況9個方面38個具體內容,涵蓋了國家開放大學、廣東省、重慶市3個地區實踐過程的創新經驗,應在此基礎上,圍繞國際標準、本土需要、中國創新構建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歷框架。

第二,成立跨部門的統籌協調機制,推動資歷框架建設。構建資歷框架是一項國家層面的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通力合作方能實現。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韓民指出,資歷框架是對各類資格和資歷(或學習成果)進行認定並使之溝通銜接的標準和依據。因此,制定國家資歷框架必須在各類資歷管理機構之間達成共識,建設資歷框架的基本前提是各相關部門形成統一的認識。成立跨部門的統籌協調機制,有助於國家資歷框架的法規條例、管理監督、資歷標準等的頂層設計。

第三,圍繞資歷框架的概念、意義,促進理論通俗化、大眾化。通俗化、大眾化是政策宣傳的重要著力點。資歷框架建設涉及每一位公民切身利益,作為《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任務之一,將國家資歷框架特別是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歷框架的概念含義、理論基礎、基本特徵、基本結構、建設意義、建設路徑等“是什麼”“為什麼”“如何做”等複雜問題以通俗的、大眾的、精練的語言講清楚、說明白,有助於排除疑惑、達成共識、形成合力。


本文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年第6期


引用本文請標註:張巖,謝青松.基於職業教育的資歷框架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國家資歷框架在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與實踐》研討會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6):24-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